进入5月,一年一度的招生季即将拉开帷幕。尽管上海早已实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但仍有不少家长[微博]为孩子进一所“好学校”而想尽办法、动足脑筋,购买“学区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做法。不过,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家长这笔价值不菲的教育投资不仅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从上海学校发展现状来看也没有这个必要,家长改变“唯分数论”的择校观念要比抢购一套“学区房”更为实在。
买了“学区房”未必就能进“名校”
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的房产,在低迷的房产市场,“学区房”的交易却始终活跃。一些“名校”周边的房产已成为稀缺资源,同样的地段,同样的房型,被划为“学区房”的售价每平方米5万元以上,而一路之隔的非学区房只要每平方米3万元。中心城区一套30平方米的老房子因“学区房”而身价倍增,售价可达200多万元。但家长花大价钱购买的“学区房”却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未必就能将孩子顺利送进心仪的学校。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买了“学区房”并非安枕无忧,因为学区是不断调整的,区县教育局每年都会实地考查居住情况,根据生源数量和学校接纳能力对学区进行微调,很有可能原本在“名校”学区内的房产在调整中被划到隔壁学区。
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学区房”炒卖更加剧了这一不确定性。据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介绍,他们学校曾发现同一套房子九年里先后有五个学生入学。“这样的炒房行为无疑给学校招生工作带来了困扰。”张人利介绍说,他们学校前几年每年对口入学的生源在20多人,现在已经增至140多人,其中相当部分是购买“学区房”入学的。由于生源急剧增加,学校的入学条件越来越“苛刻”——优先考虑户籍和房产证一致的学生,并要求入学儿童与父母户籍要在区内对口地块1年以上。“入学门槛越抬越高实在是学校的无奈之举。”
在一些人口导入区,热门学校的入学矛盾更为突出。一些区县教育局表示,在报名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时,将实行区域范围内校际间统筹安排就读,往年已经实行过的电脑摇号或将再度实行。这也就意味着,家长即使购买了“学区房”也未必就能把孩子送入“名校”。
好学校标准不只是分数和排名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的确存在,但并没有家长想得那么大,从这一点上来讲,为孩子择校而花大价钱购买‘学区房’也没有必要。”张人利提醒家长,千万不要舍近求远,错过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华东师大[微博]教育科学学院一项“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择校意向调查”显示,有近80%的家长未来愿意为孩子择校,80%的家长将“教育水平高”作为择校的首要标准,分数、排名是家长选择学校好坏的重要依据。
“‘唯分数论’的择校标准显得过于简单,未必适合每个孩子。”张人利介绍说,去年上海推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家长关心的“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只占总分的十分之一,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等对学校办学做出了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上周,他特意把自己主持的两个市级培训基地的展示活动安排在静安实验小学。这所原本并不起眼的学校在上海首次发布的“绿色指标”评价结果中却表现突出——各项指标都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学业成绩达到了最高等级9级,师生关系、学生睡眠质量等指标更是优于所谓“名校”。
“上海有很多像静安实验小学这样的普通学校,近年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减负增效的课程、方法和途径,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关注成绩背后的付出,关注学生快乐成长的过程。他们的努力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得到了认可。而一些家长热捧的‘名校’虽然学业成绩比其他学校略高出几分,但学生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学习代价,幸福指数明显偏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尹后庆认为,这一新的评价体系及其测试结果应引起家长的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促使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也希望能对家长有一种导向。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能让学生在不同起点上得到发展,这样的学校就是值得托付的好学校。” (记者 王柏玲)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鏂版氮璀︾ず锛氫换浣曟敹璐归娴嬪僵绁ㄤ細鍛樼瓑骞垮憡鐨嗕负璇堥獥锛岃鍕夸笂褰擄紒鐐瑰嚮杩涘叆璇︽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