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后悔让孩子在家上学:孩子极不合群

2013年10月17日11:48  大洋网-广州日报    
在私塾,学生在上课前后都要行礼问候老师。 在私塾,学生在上课前后都要行礼问候老师。
注重国学教育,是私塾一大特色。 注重国学教育,是私塾一大特色。
文 图 记者肖桂来、陈珉颖 文 图 记者肖桂来、陈珉颖

  "在家上学"慢慢褪去诱人光环 随之而来的是政策、教育环境、家长[微博]观念的多重考验

  不考试、不发文凭、没有学籍,"先生"也没资格证……在广州有30多家这样的私塾,涵盖幼儿园至高中的各个阶段,他们大多是传统学校的"逃离者"。父母把他们送到这些私塾,让他们接受国学教育。

  据统计,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选择在家或私塾上学,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为广东、浙江和北京。随着孩子长大,问题凸显,"没有保留学[微博]籍"、"私塾只有他一个大孩子,不合群"。1.8万学生的路在何方?对于民间私塾,各方都持何种声音呢?

  个案

  成功:北大妈妈在家教 儿子考进美国名校

  一个妈妈,三个孩子,组成了一所袖珍家庭课堂。对于16岁的女孩恩乐来说,学校就是家中长条餐桌,从小到大,每天妈妈在餐桌旁教她和两个哥哥功课。

  毕业于北京大学[微博]信息管理专业的陈女士,从2001年开始在家教三个孩子。大儿子沐恩现已从家庭课堂"毕业",现在美国埃默里大学读书;二儿子儒恩也在准备申请国外大学。

  为何让孩子在家上学?陈女士说,在大儿子沐恩6岁时,曾把他送进了广州一所国际学校就读。但读到三年级时,陈女士开始感觉不太对劲,沐恩爱玩的天性得不到控制,变得不爱读书。

  2006年,陈女士感觉到了"危机"。"他们上到小学五年级时我就觉得自己教不动了。"陈女士说,2007年,她聘请了中国籍和菲律宾籍共5名教师,学生只有5个,就是自己的三个孩子和另外一对兄弟。慢慢的,学堂的成员开始增多,从幼儿园到高中,目前已有80多名学生。去年,他们终于迎来了首届毕业生,她的大儿子沐恩和另外一个孩子都考上了美国的名牌大学。

  纠结:私塾虽尊重天性 但却易"不合群"

  在萝岗区一个私塾学院,记者见到了6岁的安东(化名),母亲古女士说,孩子是被迫 "逃离"学校的。2011年,安东在幼儿园上学时,因天性好动,自控能力差常被老师当众点名批评、罚站。

  孩子越来越自卑,安东有时会反问妈妈"我是不是很差?""不听话"的安东,在妈妈眼中却很优秀。"他对数字很敏感,擅长陶艺手工,但是这些个性在学校并不被重视。"

  古女士决定把孩子送到私塾上学。"现在已经读了三年,上课还是容易走神,老师会提醒但很少当众批评"。不过,古女士仍然在原来学校为孩子保留了学籍。"如果他愿意,还可以回去。"

  与古女士不一样,张先生当初没有为儿子秋乐(化名)保留学籍。现在孩子已11岁了,该怎么走?成了一个大问题。张先生称,孩子自5岁就在私塾就读,至今6年。国学有长进,但性格越来越不合群。"人越多,越安静。"张先生有点后悔当初的选择,"脱离集体,没归属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先生看到,私塾里的孩子有人准备出国,有人准备回归体制教育,大孩子越来越少。张先生说,他感觉一下子慌了,"如果当初为孩子保留学籍就好了。"

  原由

  对教育体制失望

  广州一家私塾负责人称,送孩子来私塾读书的家长,大都对体制教育比较失望,或者有国学教育的背景。

  记者在一所私塾采访时,遇到一位探视孩子的家长。他说,他是看到儿子日记中一段话才决定送他来私塾的。"我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放学,一遍遍抄写枯燥的汉字,感到烦躁、无趣,没有意义"。如今,孩子在私塾上学,变得快乐。

  在他看来,公立学校并非一无是处,私塾教育也不完美。但即便如此,"我们更愿意选择私塾"。

  家境好看重国学

  袁先生是一家公司董事长,也是"广东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他的两个女儿分别10岁、7岁,现就读于天河区一家私塾。"我喜欢研究中西文化,在西方经历了这种文化碰撞,两者差异较大。这些体验让我明白:一定要有文化归属感。"袁先生表示,他希望两个女儿先做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据林老师介绍,来私塾读书的孩子,父母多有经商背景,甚至有家族产业,"他们普遍认同国学教育的理念"。

  争议

  是否违反义务教育法?

  成功个案是否有普遍性?

  是否利于健全人格培养?

  是否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

  弹:根据《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的陆星宇表示,这些私塾是违法办学,送孩子来接受全日制读经教育的家长也违反了法律规定。

  赞: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认为,健康的教育系统应有更多个性化的选择空间。在美国,教育有多种选择,不仅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社区学校,还承认家长进行在家教育的合法性。他呼吁应以立法的方式给予教育更多的可能,对私立教育机构给出明确的办学要求,科学制定体制外教育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对接方式。

  成功个案是否具有普遍性?

  弹:"在家上学"因家庭而异,有的家庭追求精英教育,投入很高的教育成本,如果单纯效仿,普通收入的家庭可能负担不起。"在家上学"成功的例子并不具备普遍性。

  赞:目前,一些"在家上学"案例经由家长口口相传已成为另类的教育榜样,最出名的就是郑渊洁和他的儿子郑亚旗。此外,成都的蓉榕、广州的韦小溪、浙江海盐的袁小逸等等,都成为"在家上学"的知名代表,"在家上学"值得期待。

  是否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弹: 广州大学[微博]教育心理学博士张庆鹏老师认为,"在家上学的孩子,他们的社会化过程被人为的无限期押后。完全抛弃传统教育的做法,让孩子远离现代社会生活,社会化很容易出现问题,难以和下一个阶段进一步的学习对接。"

  赞:很多"在家上学"的家长文化知识层次较高,同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既会因材施教,又注意开拓孩子的视野,这样孩子反而有机会更早、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交际方面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比在学校教育的孩子更懂得人际交往。

  短评

  "逃离学校"成风,让谁汗颜

  自从2002年"上海第一家全日制‘私塾"诞生之后,国内各类"私塾"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这个队伍。从传统私塾到现代学校,再从学校教育到"私塾",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这一回归,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现代学校教育走偏的一场"集体杯葛"。

  那些愿意把孩子送进"私塾"甚至自己关起门来自己教的家长,冒着巨大风险将孩子从学校教育滚滚向前的履带中强拉出来,无疑是对学校教育深深的忧虑乃至失望。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尊重个性,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孩子的需要,而是为了管理、安全、秩序、效率甚至是教师、学校的利益需要,漠视天性,扼杀个性,打压创新,经过十数年学校教育,将一个个禀赋、天性、性格等面目各异的孩子锻造、打磨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产品"。

  中国太大,学校教育要满足所有家长需求确实很难,但我国的教育已经朝应试教育的歧路上走得太远,以至社会怨声载道。面对越来越多人"逃离"学校教育,教育管理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教育是不是到了纠偏的时候?

  (练洪洋)

  出路

  出国留学or回归高考[微博]

  上私塾的孩子,未来道路该怎样走?近日,记者采访多所私塾学校,也接触到多位家长。他们对于孩子的去向,既坚持,又困惑。

  对于私塾学生来说,留学是多数人的选择。有家长表示,孩子可参加美国SAT等对学生水平的评估考试,然后申请出国读书。

  即便身在私塾,不少孩子的学籍仍保留在原来就读的中小学,以备将来升学之用。广州一家书院老师介绍,这些孩子回学校前,通常会去补习机构上辅导班,集中辅导一段时间即可实现知识对接。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