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零起点”为何引发社会热议

2013年10月24日10:37  东方网-文汇报    

  □沈祖芸

  貌似小儿科的“零起点”正集聚了转型社会所有的矛盾特征和利益博弈。其引发的困惑也许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这不是操作实施层面的问题,而是挑战一代人观念的问题。

  硬件均衡与软件均衡的交织

  在校际之间“贫富差距”明显的发展阶段,政府通过大量经费投入和一系列工程保证,让上海中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基本“标准”了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也确保了适龄孩子入学机会公平,受到老百姓的好评。然而“好景不长”,“什么样的学校更优质”的设问打破了硬件均衡时期刚刚建立起来的稳定,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高位均衡是怎样一番图景?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有种危机感,当分数和排名不再成为认定好学校的唯一指标时,我们的优质学校是否面临着一场新的板块运动,学校格局是否也将发生变化?而越来越多的家长[微博]则更关心我的孩子是否比别人的孩子优秀。

  软均衡的实质,说到底就是对“人”的充分关照,并用因人而异的方式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能,这让习惯了只见知识不见人或依据分分计较来赢得学校排名、抢得起跑线先机的教师和家长非常不适应。

  局部思维与系统思维的落差

  提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绝不是头痛医头的问题,而是有科学严密设计的。比如为什么识字要从原先的集中拼音教学到今天的随文阅读,这是在大量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科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所做的调整。

  每一个“过来人”都有深刻体会,孩子的语言发展一定是和他最密切的生活环境有关。如果孩子父母在菜场工作,那么他认识最早的字很可能是各种菜名或者价格。这是低龄孩子的学习规律。然而,现在我们的家长却因为自己小时候的学习经历来推断一年级集中学习拼音是最有效的。这就是家长局部思维与教育系统思维间的落差。

  另一方面,随文阅读、基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学习虽然是一种世界趋势,但它将给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挑战,我们的教师也都是从传统“教拼音——教识字——学语法”中走来,改变意味着一种勇气和更冒风险的付出。在这方面,教育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专业尊重。

  盲目自信与极度焦虑的纠结

  在做“零起点”网络舆情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前选择报名的往往是英语、拼音、数学等与学业有关的兴趣班,而进入一年级之后报名热点又往往转向以艺体类素质培养为主。

  我们通过情感分布工具对网民的用词褒贬、情绪态度和句子结构等作出分析,也发现家长心态上的矛盾与纠结:家长在网络上展现孩子学习成果的时候,往往以晒孩子的出色表现来赢得自己教子有方、受人羡慕的“名声”,并由自己这一个孩子的特例自信地推断一项教育决策存在的问题或不合理性;另一方面,家长们自信的外衣下也掩藏着深度焦虑,比如一年级新生家长在最担心孩子的适应性问题的同时也反映出自身的不适应,担心自己看不懂孩子、不了解教育,更担心自己做不好家长。因此,在“零起点”上,他们选择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参考他人经验做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零起点”政策对家长而言,也就显得有些苍白了。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