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坛中学张滨滨:一片冰心在玉壶(图)

2013年12月01日12:26  新浪教育 微博   
日坛中学:张滨滨日坛中学:张滨滨

  日坛中学  张滨滨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那是因为在诗歌里有最真的人性、最善的灵魂和最美的人生。仔细想来,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不正是凸显我们最真的人性、激发我们最善的灵魂,寻求我们最美的人生吗?所以,怀揣诗意,我跋涉在教育的道路上。

  从1996年7月站上三尺讲台,至今已整整17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有12年了,这一路走来送走了千余名学生,上了近百场公开课,应该说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早已密不可分。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共同探讨过生与死的价值,共同品味过人生的苦乐情愁。在先贤哲人语言和思想的背后,我也总在思考:我的课堂到底是什么?

  刚踏上讲台时,我认为课堂就是“教学生学”,于是我努力的上好每节课,利用假期家访谈心,不放过每一次大小考,复习复习再复习,落实落实再落实,甚至于把背不下来的书的学生留到了晚上九点。付出自然有了收获,可我很累,不快活,有时会问自己:生命就必须要这样在繁琐、枯燥、千百遍重复中度过吗?必须只能成为一支蜡烛吗?生命的意义又何在呢?我困惑而迷茫,想摆脱而又无所适从,急迫的想要找到出口,想要突出重围。

  别无他法,只有回到教学的原点,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出路。今天看来,就是期望自我的专业成长,今天的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像蜡烛一样的奉献上,而是要努力成为一盏探照灯,长明灯,在课堂上只有自己进步与成长,才可能引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所以,好的课堂一定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为了让自己获得能更好的成长,我把课堂教学、课堂教研和课堂科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秉承“研究”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从2002年至今,我全心投入的教科研课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微博]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二是北京市教育学会承担的“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项目;三是主持北京教育学会课题“当代新诗三十年”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些课题在我个人的专业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持续了6年,贯穿我的初高中教学,王俊英教授严谨的研究态度,高屋建瓴的指导,对研究内容的透彻理解与认知,让我别开生面,使我的教育视野不仅停留在广度上,更关注逻辑深度,并亲身实践了从开题到结题的整个程序,为我今后的教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带来了很多机会和荣誉,但确实很苦。我觉得在“教科研”的道路上,最难的不是理论的理解,不是教学的实践,而是“坚持”本身。在这6年中,总共进行了25次理论研讨和示范研讨课,最近在北四环北京市教科院,其余在海淀区、通州、房山、燕山、门头沟、怀柔等较远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12月的一次学习,大雪过后,我和同组老师一起去房山参加活动,一路上,走了3个多小时,最后没车,连摩的都坐了,为了回来上下午课,中午没在房山一中吃,坐长途车到六里桥,买了两个煎饼,到学校我们脚都冻僵了。现在回想起来,“坚持”是最重要的一种“教科研”素质,如果没有一次次地“坚持”,也不可能有一次次科研理论提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  

  2005年4月8日,我代表北京市“中小学阅读学习”课题组,向厦门来学习交流的同行展示了一节成功的交流课《一个文官的死》。在这节课中,我充当着参与者与激发者,碰撞的火花时时在课堂中闪现,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研讨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把小说引领到审美鉴赏的层面上,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后,语文组与市里的专家,以及厦门来的同行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大家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那种研讨与交流所带来的兴奋,令人难以忘怀。在课堂教学研究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2005年9月我利用本课题的科研成果讲授的《道士塔》课例已被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收录,并在北京教科研网台播出,并收录在《新课程下专题课例研究》一书中。2007年4月27日《现代教育报》专版介绍了我所进行的“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情况。2008年4月27日,受重庆市教育学会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之邀,面向川渝一千余位语文教师,在重庆上了一节成功的观摩课《道士塔》。这个课题已经结束已整整六年,但课题的成果“概念图”和“文式”,一直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也是我阅读思考的重要路径。

  由于学校的关怀与支持,我们一线教师得以有更多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2005年11月24日至27日应海口市政府的邀请,由北京市100名优秀中小学教师组成的“百名优秀教师观光讲学团”首批50名教师,在北京市教委主任耿学超的带领下,开始为期4天的讲学活动。并带去四节课,其中高中语文授课任务是由我来承担,讲授《胡同文化》。这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观摩课,《海口日报》采访了上课的华侨中学高一(2)班的同学,其中文晓灵同学说:“我还想再去北京城,去看看北京的胡同。” 课后与海口教师进行互动评课。海口的语文教师对我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课堂发挥以及多媒体的运用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就这样我一步步由校骨干教师到朝阳区优秀青年教师,再到朝阳区学科带头人,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2012年我获得“北京市首届高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展示”语文学科一等奖。2013年朝阳区德育标兵,2013年北京市优秀教师,这些是鼓励,更是动力。

  因为我深知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显得更为“沉重”,因为它不仅要体现学科知识价值,更是文本价值、课程价值、历史价值、道德价值、哲学价值、师生人生价值等多重人文性的重叠显现。生命成长的印记构成教育的丝丝脉络,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为明显。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在我的课上“直面人生”是永恒的话题,有精卫的执着,子规的痴情,荆棘鸟的坚忍;有蓝桥的信诺,断桥的浪漫,鹊桥的守候。我们在课上探讨“王淡人”的洞彻、“桑地亚哥”的笃定、“西西弗”的不为所动;关注男性与女性的价值互动、人的困境与悖论、个体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自我对话、人之境界、生存与死亡的意义,智慧与哲学;思考爱心与公正,谅解与规则,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告诉他们人生的痛苦,无奈和妥协并不可耻,但绝不能麻木;成功的标准也绝不仅仅是世俗化的,对生命局限的不断超越,最终努力达到生命意义的圆融,更是我们每一个师者、生者的毕生追求。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和学生能被文学的衣襟牵引,看千种人生,品万般滋味,从中寻找自己的身影,寻找想成为的身影,这是一种存在的幸福。因为我深知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不仅在于自然生命的内在动力驱使,更在于生命的社会性成长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在“悦读”、“悦教”、“悦心”中,成就学生,幸福自己。当学生“以梦为马 度一生的茫茫黑夜”时,他们会用最美的人生姿态前行,那就是我教育的终极目标。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