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文赏析:学习无谓早晚

2013年12月13日10:15  新闻晚报    

  □嘉定二中高一 杨灏文

  王献之,“书圣”之子,右军传人。他自幼便显露出极强的求知欲,研读《笔论》。父母都觉为时尚早,他却理直气壮:“等长大再学习,恐怕就晚了!”

  对于这则案例,窃以为应该从两方面看待。一方面不妨对初生牛犊“有志不在年高”的气魄加以赞赏;另一方面,我却对王献之看待学习的态度持有异议。

  曾经读过有关王献之的趣事。他少有大志,勤练不辍,其父偶然指点了他一笔,混在王献之的数百字帖中交由其母评鉴。王夫人慧眼识珠,果然告诉儿子:“这一笔写得最好!”王献之羞红了面皮,这才认清了自己跟老子的差距尚远。

  在这里我并不是批评王献之。诚然他自幼苦学,最终成就了一代书法名家;但使他成功的方法,放在我辈身上却未必足取。王羲之浸淫书法数十载,他的胸襟、气度、见识、阅历,想来本非是初出茅庐的儿子所能比拟。我们不能否认那些个天资异禀、惊采绝艳的少年郎;但我们也应承认,并非每个孩子都有早早领悟艰深学业的天赋。至少,你我都不是那个九岁考进哈佛的卡尔。

  可以举为王献之反例的,有一个人叫周处,年已蹉跎,虽心向学习,唯恐终无所成。贤者陆云听闻此事,便送了他四个字:“朝闻夕死。”朝闻道,夕死可矣!少年向学是蓬勃的朝阳;中年向学是正午的艳阳;老年向学是秉烛的火光;即使年已终暮、大限将至,在死前的那一天仍可以探求学问。

  早否?尚早!晚否?未晚!学习无谓早晚。

  金庸年逾八旬,尚且亲赴大学,攻读专科;查理曼出身蛮族,戎马半生,登上帝位方读书识字,广开学府;歌德直至临终之前,才用那颤巍巍的枯手为一生求索的《浮士德》添上最后两行;伽利略囚于牢狱之中,仍用那业已昏花的老眼扑捉着黑暗中世纪里微弱闪烁的灵光。海边拾贝的牛顿,点亮世界的爱迪生,“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人类文学的宙斯”莎士比亚,他们早年可都是因为家境贫寒,难以求学。

  早和晚,从来就不是决定学习的必要条件。

  如果觉得自己弱小,就去学习。如果觉得所学之物艰涩难懂,就暂且搁下。时光的沙砾在脚下一点点堆积,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你翻开书页,惊喜地发现自己站得更高了,自己的目光透过渺远时空读懂了那个世界的微笑与叹息。

  学无止境,何来早晚之分?但求得闻妙谛矣!

  指导老师:王燕君

  点评:学习要趁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似乎一直是国人的共识,而作者却认为“学习无所谓早晚”,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事例作为佐证,颇有识见。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