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可取吗

2014年11月07日15:18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你对孩子进行过物质奖励吗?

  此刻的你是否正在为此头疼?不知什么时候起孩子做某件事情变成是为了奖励,不奖励就没有了动力。

  什么时候我们该用奖励?

  在探讨这个话题前,我们先看一个老人与熊孩子的故事。

  话说在漫长的暑假或者寒假期间——总之是那一段让家长[微博]崩溃的时间里,有一群熊孩子每天到一位老人家门口玩愉快的玩耍。奈何老人年纪大了,受不得这般吵闹。幸而我们故事里的老先生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于是他利用心理学的一个原理,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一天,老人正在午休,这群熊孩子又来了。在门口吵吵闹闹,玩打仗游戏,踢易拉罐,真是不亦乐乎。我们的可怜的老人家拄着拐棍,压下怒气,微抬嘴角拉扯出一个笑容走到门外对熊孩子说:“孩子们,你们玩的很开心,让我也觉得年轻了很多,谢谢你们。为了对你们表示感谢,我决定给你们每人5块钱,请你们明天继续来玩。”熊孩子们答应了,开开心心的接过钱走了。隔天同样的时间,吵闹声再次响起。这次老人却不再愤怒,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他对孩子们表示由于他是退休老人,收入不高,只能给每个孩子2元钱。孩子们虽有些失望,还是接受了。第三天,当老人拿出1元钱的时候,熊孩子们愤怒了,他们大声喧嚷“你以为我们每天在这里喊跳不累吗?才1元钱,我们不干了!”于是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生活。

  听到这个故事,你大概会为老人的机智赞叹。可你有没有想过,日常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也在无意中做了同样的事情。

  6岁的彤彤绘画很有天赋,经常一个人趴在桌上画。妈妈为了提高她的积极性,每次画完一幅画就会用买零食、延长看电视时间等方式奖励她。最初一段时间的确有效,彤彤绘画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可慢慢的妈妈发现彤彤有时画的画不再像最初那么鲜活富有想象力了,而且彤彤对奖励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盒薯片不够,看电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不让看电视就不画画。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改变了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当我们是因活动本身的兴趣、完成活动后的乐趣或活动对人的挑战力而自发的从事某种活动时,我们的动机源于我们内部。而为了某种外在结果而从事某种活动则是外部动机。

  不管是第一个故事里的熊孩子还是彤彤,他们行为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外部动机的出现使内部动机被削弱。当我们用外部奖励的方式去对待时,相当于是引导孩子把他们的行为与奖励联系起来而不是自身的愿望。接着,他们自觉度下降并渐渐对活动失去了兴趣。一旦外部奖励无法满足他们,他们将停止此项活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孩子的内部动机呢?也许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从中收获乐趣;

  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三、包容而非控制的环境。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为他们提供建议和选择,并鼓励其负起独立选择的责任;

  四、设置有适当难度的任务——太难或太简单都不利于内部动机的培养。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妈妈们会认为以后不用再给孩子奖励了。那你大概会面对孩子的抗议和楚楚可怜的眼神。请记住:当孩子们不需要物质激励也能出色完成某活动时,你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给他奖励。当你要鼓励孩子完成某项他并不是太喜欢的活动时,还是给我们的孩子一句爱的鼓励或一点小奖励吧,你没有必要在孩子眼里成为严苛的妈妈!

本文选自盆栽奶昔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教育心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