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福州市一位小学老师发布了一条微博,微博图片中是该老师班上学生写的作文。这篇作文虽然也是说王子和公主的事,但具体情节却是公主为王子“打胎”。(据国内媒体报道)
人流不仅意味着身体的痛苦,也意味着精神上的痛苦。只不过,商业资本和“快餐文化”的联袂登台,让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三分钟无痛人流”广告大行其道。身体亚文化的潜滋暗长,也让一些年轻人在性观念上过于开放,人流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小学生作文中的“公主打胎”,只不过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现形记”。
伴随着社会变迁,孩子们过度社会化的影子随处可见。不论是“金钱梦”,还是“梦想现实化”,抑或“公主打胎”,孩子们超越身心发展规律的角色扮演,既让人诧异又让人痛心。更进一步说,孩子们如此“早熟”,也从侧面说明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缺失。
在孩子眼中,“公主打胎”只是一种叙事工具,却不明白背后的爱与痛。在当下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性教育都处于一种边缘化境地;一个原本沉重的话题,却成为孩子笔触中一个戏谑的桥段。因此,我们不能将“公主打胎”的板子全部打在孩子身上,而忽视了全社会在未成年人性教育上的短板与不足。
面对“公主打胎”,我们既不能“谈性色变”,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打捞背后“沉没的声音”,从性教育、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角度出发,以关爱孩子的名义,来进行“亡羊补牢”,在关注孩子们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支持。杨朝清/湖北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