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青春期心理密码:孩子为何心性大变?

2015年06月26日15:59  现代教育报     收藏本文     

  6月,初夏,郊区的天空湛蓝如碧。迎着柔和的风,迎着家长[微博]一双双渴求的眼神,本报“现代教育大讲堂区县行走进平谷”正式启动。

  6月12日,在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关鸿羽教授就家长最关注的“学习习惯”问题,给出详实的分析和解答。其中,他特意强调“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

  6月18日,在北京平谷区马昌营学区,心理专家柏燕谊教会父母解读孩子的心理密码,让家长换一种思路看待孩子的“问题”。

  让我们跟随专家的脚步,在聆听之中懂得养育之道——既要客观解读孩子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夸奖和鼓励;又要冷静对待“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给予恰当的“负强化”。

  名家档案:

  柏燕谊:国内知名心理专家,CCTV《今日说法》、BTV《第三调解室》栏目特邀专家。

  最近微信上有一句话很流行:“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

  进入青春期,许多儿时乖巧懂事的孩子骤然大变身,变得不可爱,甚至还有一些令父母震惊。比如,他不仅把头发染成红、紫、绿,五颜六色似一个鸡毛掸子,还在耳朵上扎了十几个耳洞。和父母说话不到三句就开始吵,甚至砸东西、摔东西。

  孩子为何心性大变?这样的孩子,家长还爱得起来吗?

  讲座伊始,柏燕谊就提出:孩子呈现出不良状态,源自父母的不当言行影响。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理念以及错误的对待方式,孩子逐渐变成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样子。

  青春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家长误读孩子的心理成长密码。读懂孩子的言行,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才不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孩子不自信、爱比较。比如,他们动不动就相互比:谁的妈妈更年轻更好看?谁的爸爸工作最好、职务最高?谁的父母会的专长最多(车开得特别牛,绘画特别棒)?

  心理解读:青春期孩子内心有强烈的“归属感”需求。他们特别敏感,害怕跟别人不一样。

  孩子的这种互相比较跟虚荣无关,他们不在意父母挣多少钱,他们想表达的其实是——爸爸妈妈在我身边,他们让我有特别强烈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为父母支招:如今,父母离异、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父母忙于工作等现象很普遍,这些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家不像别人家那么快乐和幸福,从而产生恐惧和自卑感。

  许多父母认为最好的爱是——多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而长期缺席孩子的成长、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导致孩子内心感觉孤独、冷漠。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用一些不健康的方式去排遣内心的空虚、孤独。

  所以,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们要先把家庭结构安排合理——父母某一方不是“隐形人”,不让孩子“心留守”,用陪伴带给孩子荣誉感和幸福感。

  孩子不愿意听父母说话,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比如,妈妈跟13岁的女儿涵涵说:“妈妈想跟你像好朋友一样,无话不说。”涵涵却沉默不回应,拒绝对妈妈敞开心扉。

  心理解读:青春期孩子和其他人群不一样,他们需要一种安静、清静的感觉,好跟自己内心对话,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整合。他们也需要用行为去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和强大。

  父母言语啰嗦,是造成孩子不愿交流的原因之一。涵涵的妈妈就能从让孩子写作业一事,唠叨至天气问题、夫妻关系问题、家里的经济问题等。13岁的孩子无法承受妈妈过多的情绪倾泻,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厌烦。

  父母的批评和怀疑,也是造成孩子不愿意交流的重要因素。

  你怎么那么懒?你怎么那么笨?这些是中国的父母挂在嘴边的话。孩子自然觉得特别委屈:“我好的地方你为什么不说呢?为什么你看不到我的改变呢?”他们会愤怒会对抗,最后就变成跟父母争吵,对父母关闭心门。

  由于被父母批评、否定和怀疑,孩子会产生恐惧感,而采用一些行为去证明自己的不软弱和正确性。这就是青春期孩子容易做一些莫名其妙事情的原因。

  为父母支招:孩子的思维模式是——先有情绪上的被认可,之后我才有能力去处理事情。所以跟孩子交流时,父母一定要先接受或平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去处理问题。等孩子的情绪平和时,再去跟孩子探讨他的行为才有意义。否则只会加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对抗。

  同时,父母一定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并表示出赞赏,让孩子知道:原来我还是一个懂得体谅妈妈的孩子,原来我是一个能为家庭干活的孩子。父母的认可和肯定,是孩子成长的巨大力量。

  孩子缺乏自控能力。比如,正写作业时,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了,孩子马上变得心不在焉。或者好友来电话叫去踢球,孩子就扔下作业、拔腿就跑。

  心理解读:这是孩子的自我欲望管理问题——我是要满足现在想去感觉快乐的欲望,还是要集中注意力把作业完成?

  这种欲望的自我管理和控制,源自于我们是否从小对孩子“有求必应”。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的自我行为控制能力就会越差,导致孩子想要“第一时间获得”的感受更加强烈。长期对孩子及时满足,孩子就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变得情绪无法自控。   

  为父母支招: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时,不能忽略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限制孩子某些行为时,我们要做到温柔的坚定。首先,态度是坚定的。然后父母的表达方式和说话语气,一定是温柔温和的。这非常考验父母的耐心。如果父母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就不许买!”只会加重孩子与你的情绪对抗。

  孩子对欲望的管理能力,也会影响到他的注意力。比如,“我必须得把这十道题做完,不能因为想喝水就离开去喝。”有这种自控力,孩子注意力就会集中在他正在做的事情上。在延迟满足的状态下,父母帮孩子建立自控力——如果要得到A,就要先做好B。

  对自己身体、生理上发生的变化,孩子觉得难以对人启齿,只好独自揣测。比如,11岁的男孩牛牛成绩急剧下滑,根本就没有办法专心听讲。因为他纠结于心中许多的疑问:我是不是变成坏孩子了?我是不是变成大人说的流氓了?

  心理解读:关于成长的一系列正常的反应,如果家长从未和孩子就此交流,在身体骤然发生变化时,孩子心中疑惑得不到解答,导致对自己无法接受,无心学习和注意力下降。甚至,他们可能到网上寻找一些莫名的答案。

  为父母支招:在青春期之前或青春期刚开始时,对成长中会出现的生理变化,父母要及时与孩子交流。爸爸和男孩交流,妈妈和女孩交流,最好不要做交叉性的引导。

  总之,青春期孩子的一些“坏现象”,表面上看是问题,但背后蕴藏着孩子心理成长的力量。父母要善用这种力量,读懂孩子,助力孩子成长。

文章关键词: 青春期专家指导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