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儿童潜能培训:真能透视身体蒙眼辨字?

2015年07月21日15:53  羊城晚报 微博    收藏本文     
阿紫正在尝试“认出”字条上的字阿紫正在尝试“认出”字条上的字

  “气功大师”王林涉嫌非法拘禁被警方逮捕,“气功”、“意念力”、“特异功能”这类边界模糊的概念又一次被推上前台。

  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眼下在一些城市,号称开发“特殊潜能”的培训,正成为不少儿童培训机构的热推项目。据说,仅在深圳一地,就有数十家机构开设了此类课程。一些孩子通过培训,可以透视身体、蒙眼看书……

  这样的培训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培训机构的营销手段,还是为了谋利而采取的一种骗术?人类是否还有大量的潜能尚待激发?对于这类“潜能”培训应如何科学看待?

  为解开种种疑团,本报记者费时两月奔赴各地,力图揭开这种培训班的神秘面纱。

  现场A

  培训口号:

  开发孩子“超出常人”的能力

  在一些培训班,每节课收费200元,每个孩子要上30至60节课……

  探营深圳

  热身之后,“透视”身体

  今年“五一”的三天假期,深圳市梅华路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的许多机构都已休假,可是其中一间培训机构却显得格外热闹,十多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利用假期在这里上课。

  课程的内容很不一般。

  在培训老师的引导下,这些孩子闭上眼睛,用一种类似“冥想”的方式来“热身”——让这些孩子集中注意力,想象自己的脑海中有类似太阳发出的光芒。

  “好亮,好亮。”一个胖男孩频频叫喊着。 

  八岁的小男孩小张告诉记者,在经过老师的引导之后,就会感觉到自己的脑子里有一团非常明亮的光,而且这道光可以在引导之下,在身体内到处移动。

  “找光”的热身完成之后,培训课程才算是正式开始。

  在第一天的课程中,培训老师引导孩子将自己脑海中出现的“光”移到身体内,据说这样,就可以看见自己的五脏六腑。

  已经上初中的女孩小小(化名)告诉记者,她看到的是血肉模糊的心脏,第一次见到这么血淋淋的东西,自己一下子也很难接受。

  不过,在第二天的“身体透视”中,小小就显得习惯了很多。她还将自己“透视”的情况画在了纸上给记者看。

  记者看到,她画的是类似血管的图形。不过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内脏,但是自己还是对这种能力持怀疑的态度。

  “可能是因为我半信半疑吧,所以我画出来的东西,有一些是我自己想象的内容。”小小说。

  已经读高二的广州男孩小伟,也给记者画了一幅画,是一幅很不标准的人体骨骼结构图。

  小伟说,当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内部的时候,仿佛打开了“第三只眼睛”一样,能够随着身体内部的血液循环,血液流到哪里,“第三只眼睛”就能看到哪里。

  培训:“图像式记忆”

  “身体透视”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接下来的课程里,培训老师将会让孩子们学会一种叫做“图像式记忆”的能力。

  负责培训的李老师告诉记者,只要孩子的“小太阳”(记者注:也就是前文所讲的“找光”)被激发出来,那么在脑海中就会有一种“屏幕效应”,此时,就要教会孩子将看到的图形,“复制”在这块“屏幕”上。

  “相比起传统的理解式记忆来说,这种图像式记忆能够将图形的细节保留下来,而且不易遗忘。”李老师说。

  培训开始后,一组毫无规律和逻辑的数字、字母组合出现在了投影屏幕上。

  “你们要看着这些数字和字母,然后就像打字一样,把它们打印在自己的屏幕上。”老师让孩子们这样做。

  记者看到,所有的孩子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些组合,似乎正在全力以赴地记忆中。有些孩子还会有节奏地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头部。

  经过几分钟的记忆之后,老师开始考查孩子们的记忆效果了。

  老师让一个孩子站起来,然后背对屏幕。

  “把这组组合倒着背出来。”

  记者在现场也尝试着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将这组大约30个字符的组合给记住,可是,一听说是要倒着背下来,马上脑子中就是一片空白,无法做到。

  被老师选中的孩子,并没有成功倒背出来。

  “你们要注意,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因为这个字符组合的数量还算是少的,如果再给一组字符,靠死记硬背是根本记不下来的。”培训老师提醒孩子们。

  另外一个男孩小强(化名)的倒背则显得颇为顺利,在背对屏幕的情况下,他较为流畅地就将字符组合给倒背了下来。

  除了用“屏幕”记忆字符组合之外,培训老师还给孩子们尝试了一段五十字左右的文言文,除了让孩子们倒背之外,老师还会突然指定一个特定位置,要求孩子马上说出相对应的汉字。

  同样,在记忆过程中,有些孩子的记忆效果不明显,出错较多,也有人无法完成,而有些孩子则错误率较少,被抽查时也能较快给出答案。

  李老师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总结,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这样的能力,而相对于传统的记忆方法来说,利用“屏幕记忆”实现的是一种画面记忆法,不仅记忆的速度要比传统的理解式记忆要快,而且能够记忆更多的细节。

  家长[微博]:有人惊讶有人不信

  在培训班的现场,记者还与两位家长进行了交谈。

  青青的母亲赵女士告诉记者,虽然这次培训只有两三天的时间,但是自己却很惊讶孩子的变化,当孩子告诉她看到自己的身体内部的时候,自己觉得“吃惊”。

  小张的父亲张先生则告诉记者,在接受了第一天的培训之后,自己打电话给很多亲朋好友,讲述这一让他“倍感神奇”的效果。在培训的现场,张先生也按照培训老师的指导来练习,但是却没有什么效果。

  当然,并非所有的家长都相信这种培训的效果。

  有一个男孩告诉记者,他回家告诉父母自己可以看到身体器官之后,父母坚决不相信,还说他是在撒谎。

  探营无锡

  闭眼纸条认字

  有人“看到”图像

  在江苏无锡,记者在当地的一家大型培训机构里亲身上了一堂培训课。参加培训的孩子们都从山东而来,是这家培训机构在当地的分支机构推荐而来的。

  “人类大脑的常态能力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潜能其实都没有被开发出来。”培训老师讲解着。

  在经过半天的培训后,孩子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能力”。

  一名女孩阿紫(化名)在闭眼认纸条时,纸条上写的是两个汉字,她却说自己看到的是一幅图像。

  只见培训老师站在阿紫的身后,将写有“黄昏”两字的字条贴在她的前额处,阿紫则闭紧双眼,努力想要“辨认”出字条上的字。

  经过十多分钟后,阿紫说出了“黄昏”两个字。

  她告诉记者,当自己闭目凝神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如同指甲盖大小的屏幕,在这个屏幕中,一开始并没有出现“黄昏”两个字,但是却出现了海边的景象,天空中的太阳渐渐地落下去,然后天色就变得越来越暗,这时自己就感觉到应该是“黄昏”两个字。

  在辨认第二张纸条上的“月夜”时,阿紫先是说:“我感觉是两个汉字。”

  停顿了一会儿后,又说:“第一个字应该是月亮的月。”

  大约过了几分钟后,她终于说出了第二个字“夜”。

  获得了正确答案的她,马上显得轻松起来,松了一口气说自己在辨认过程中,精神非常紧张,压力比较大。

  对于如何能够辨认出“月夜”,她向记者描述的同样是一幅景象,而不是直接的汉字。

  探营广州

  “非眼视觉”

  在广州,同样有类似的培训班。

  广州越秀区金羊花园内的一个培训机构内,一直从事儿童潜能开发的王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在这里进行儿童“非眼视觉”的培训课程。

  王老师说,其实从激发儿童的特殊能力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这其实就是一种许多人本身具有的能力,只是需要通过一种方法,将它激发出来而已。

  嗅出数字?

  在记者的要求下,王老师找来了一名他的学生进行现场演示“非眼视觉”。

  他先是拿出了一个蒙眼罩,让记者戴上后感受一下密闭性如何,是否可以看到外界。记者戴上后的感觉是,蒙眼罩本身确实无法透光。

  在记者检查完之后,王老师让孩子戴上了这个眼罩,再经过王老师和记者的检查后,王老师让记者在字条上或者手机上随便写点什么,让孩子来“看”。

  于是,记者就在手机上随意敲出了一组数字,并且将手机屏幕凑近了孩子的面部,不到十秒钟的时间,这个孩子就把手机屏幕上的数字给念了出来。

  记者询问这名姓尤的小朋友是如何做到的。他显得若无其事,说无论让他“看”什么,他都可以在蒙眼的状态下看出来,但是对于自己为何能够不通过双眼看到东西,他却不知其所以然。

  那么,为何要靠近孩子的鼻子?

  对此,王老师有自己的解释:一是出于习惯,二是“物体的波长可以通过嗅觉器官被人体的大脑所感应到”(记者注:原话如此)。

  王老师说,通过他的教学发现,如果孩子的情绪不好,很可能激发不出这样的能力,因此,在每次给孩子做培训的时候,他都会先和孩子们进行交流,让他们消除对于陌生人的恐惧,彼此熟悉起来后,培训效果就会好很多。

  “蒙眼”打游戏

  家长袁女士告诉记者,她将两个孩子送到王老师的培训班来才上了两节课,可是孩子出现了“令人意外”的能力。

  “我的小儿子只有五岁,一开始跟着老师练习蒙眼看东西,在上完课之后,我突然看见他戴着蒙布,用我的手机玩酷跑游戏,我当时就想,该不是在偷看吧?就过去用手按住他的眼睛。可是,他居然依然能够顺畅地玩游戏,知道在什么时候要避过游戏中的障碍物。”

  200元一节课

  “我知道这个东西说出来不会有人相信,但是很多家长在我们这里肯定是看到了效果的。”王老师告诉记者,他还与之前因为被挖眼而成为新闻热点的山西小斌斌的家长和所在的武汉盲校取得了联系,希望自己可以去为小斌斌做一次激发“非眼视觉”的培训。

  记者随后联系了小斌斌的母亲王文丽,她对于王老师的这个项目感到犹豫,因为自己并不相信人类可以具有不通过眼睛而获得视觉的能力。

  王老师还告诉记者,当下不少儿童培训机构都有类似的培训课程,不过打出的名头都不尽相同,有的是“间脑开发”,有的是“右脑开发”等等。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每节课的收费是200元,每个孩子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会上30至60节课程不等。对此,王老师解释说,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课程数量。

  一般情况下,这类的培训班很少公开发布招生广告,都是靠家长之间的口传来招揽生源。

  B实验

  记者亲历“非眼识字”——

  错误率占到大部分

  被试者称要看心情

  美国“超心理学会”委员沈峒,以前是国内的环境标准专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去了美国。他认为,“国内很多这类实验就好像是在玩一样,叫个小孩过来表演一下,根本不严谨。”

  他认为,若要进行科学实验,就应由实验者来控制实验的流程以及实验的工具,被实验者是无法进行干预的。

  于是,他自己设计和主持了一个“非眼识字”实验,并且邀请本报记者到现场观察。

  实验的对象是一个初三的女生小文(化名),据说小文从小就具有了“透视”和“非眼识字”的能力。

  沈峒告诉记者,根据他的双盲设计,实验中所采用的字条都是他让北京的朋友,按照他的标准所制作的,字条上打印着由电脑随机产生的大写英文字母和数字或者汉字的五位组合,并且经过数次折叠之后,再用订书机订好,并标上标记以防止被人掉包,然后快递至实验现场。

  “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些字条里面的字母和数字。”沈峒说。

  根据实验的设计,小文每一次都将随机抽取一个字条,然后将自己感应到的内容填写在一张实验记录单上,直到她写好感应内容,实验者此时才可以接触字条,将字条打开验证是否正确。

  在实验的过程中,小文可用手接触字条,但禁止将字条以任何方式打开。

  记者在试验现场看到,每张字条除了上面的标号之外,都按照相同的方式折叠并封订,通过正常的视觉无法看到字条内所写的内容。

  但是,实验并不顺利。

  小文似乎始终没有“进入状态”。记者观察发现,小文对进行实验并不在意,注意力一直在“漂移”着,一会对房间的墙纸感兴趣,凑近了瞧一瞧,一会又要研究研究现场架设的监控摄像机……

  由于事先规定,在场的实验者和小文之间不能有非必要的语言交流,所以对于小文的各种“开小差”,沈峒也只能等着小文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实验上、那张字条上来。

  在等待了将近半个小时之后,小文终于决定要写点什么了,只见她犹犹豫豫地在实验记录单上写下了“F53VY”,此时,记者问她,对于自己得出的结果是否有信心,她却连连摇头,说:“没有,我感觉自己进入不了那个状态。”

  打开被测试字条后,记者看到,字条上的内容为“SFHBH”,也就是说,小文的第一次认字条实验失败。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小文都是如同第一次认字条那样,无法进入她所说的那种状态。对此,她自己似乎也有点不好意思,对记者解释说,由于自己已经是初三学生,马上要参加中考[微博],当前的学习任务非常重,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了,所以感觉自己的状态不是很好。

  随着认字条次数的增加,小文似乎正在慢慢进入状态。

  到了第五次的时候,小文先是写了一个“贝”字,然后想了一会儿后,又在“贝”字后面写下了“儿歌”两个字。

  可是字条打开后,却是“里外贝”——小文的认字结果,只对了一个“贝”字。

  “‘贝’字是我认出来的,但是‘儿歌’两个字是我猜的。”小文貌似有点不好意思。

  到了第六次,小文的认字结果却让人有点惊讶。

  这一次,小文花费了19分钟。她在记录单上写下一个字母后,还要再想一想,然后再写下下一个字母。

  这一次,她得出的结果是“MLWXH”。记者打开字条后发现,字条上的字样是“MLHXK”,认对了四个字母,但是在字母顺序上有偏差。

  这样的认字条实验,持续了两天。

  小文的第七次认字条依然不能完全认出字条上的内容,只对了“B”和“9”,而且顺序也不对。

  但是第八次中,字条上的内容为“QLWGP”,而她辨认出的内容为“QLNGP”,准确率为百分之八十。

  在第一天晚上继续的几次实验中,小文依然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渐渐“进入状态”,在经过了数次失败之后,在最后一次中,小文又接近了全对——字条上为“BYE8L”,她写下了“BYE3L”。

  记者观察到,当小文在写下答案的时候,似乎颇为犹豫,先是写下了“BYH3L”,想了几分钟后,又将中间的“H”划掉,改成了“E”。

  在第二天的实验中,小文依然如故,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她找到“感觉”。不过,在预定的实验时间将要结束的时候,小文的认字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一百。在最后的两次认字条中,两张字条上的原文分别为“W8J5L”和“ZUZXP”,而小文在实验记录单上所写的结果,从字母到排列顺序都完全正确。

  在和小文的对话中,她告诉记者,一旦“进入了状态”,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屏幕,而字条上的内容就会跃入这个屏幕中,不过,字母或者数字不是按照顺序出现,而是会分别出现,然后还要再集中注意力,才能够将顺序理清楚。

  根据记者的统计,小文的“认”字条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成功,其错误率还是占到了大部分。

  质疑

  被家长投诉的那些培训班

  成都:学习一年多没有效果

  此类培训班并非没有受到舆论的质疑。

  近日,有成都的家长向媒体投诉,称当地的一家培训机构,在收取了十万元的学费后,自己的孩子学习了一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出现机构宣称的可以“开天眼”看东西的效果。

  据孩子家长称,在宣传的时候,培训班称只要上他们的第一节课,就可以达到“开发天眼”的效果。但是孩子在学习了一年多之后,却没有出现任何效果,所以她才向培训班提出要退款。

  上海:“赢在右脑”被叫停

  2012年发生在上海的“赢在右脑”培训班的涉嫌诈骗案,是这些遭遇家长投诉的案例中影响最大的一次。

  当时,曾经是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的女企业家雷雅茹,创办了一间儿童培训机构——闵行新雨教育培训中心,打出了“右脑培训开发”的旗号,声称学生在经过培训之后,不需要看字,就可以阅读,而且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有些人通过听翻书声、闻味道,甚至用额头感知的方法,就能达到辨认扑克牌或者识别文字的效果。

  雷雅茹利用自己的企业家身份,通过自己在一些企业家俱乐部的关系,招募了不少企业家的孩子前来学习。

  在对外宣传中,雷雅茹拒绝承认这是一种“特异功能”培训,而称是一种来自美国最新的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赢在右脑”培训班的收费非常高,一个阶段的课程至少要数万元。

  但是“赢在右脑”出事了。由于遭到了家长的举报,雷雅茹的培训班因涉嫌诈骗而被立案。举报的家长认为,“赢在右脑”培训纯属骗钱。

  “所谓的蒙眼识字,其实是让孩子透过布条的缝隙进行偷看,并且还让孩子学会了撒谎。”反对的家长这样说。

  外界对于“赢在右脑”以及雷雅茹本人的批评也纷至沓来。批评声音认为,这种所谓的培训不过是打着洋旗号的伪科学;也有人认为,在培训中,雷雅茹必定对儿童进行了心理暗示和控制,从而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可以做到不用眼睛就看到东西的效果。

  经过上海市闵行区、青浦区两区的教育、民政和公安部门的调查确认,新雨教育培训中心举办培训班属于违规办学,被要求“停止超出注册地办学。”

  最终,“赢在右脑”因为违规办学而被有关部门停办,但是涉嫌诈骗一案却并没有传出处理结果。

  记者试图通过一些途径与雷雅茹本人进行联系,但是获得回应是其人目前在日本,而且不愿意再面对媒体。

  科学解谜

  曾经撰文总结中国特异功能研究历史的涂建华表示:

  科学原理是可以重复的

  不能重现的就不是科学

  “蒙眼识字”、身体透视……这些所谓的“特殊潜能”是否真的存在,有没有科学依据,抑或只是一种心理暗示,甚至是自欺欺人的闹剧?

  羊城晚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人体的“特异功能”概念并非今日才出现。早在1979年,四川的一名12岁学生唐雨,据说被发现可以通过耳朵认字,经媒体报道后,马上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特异功能”的热潮,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在“伪科学”的喊打声中戛然而止。

  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虽然热潮已退,但在民间仍有一小部分研究者在关注这个领域。而对于是否存在人体特异功能,在科学界依然是泾渭分明的两种立场。

  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复旦大学[微博]原副校长、物理系主任方林虎表示,早在三十年前,他们的研究团队就已经发现,通过一些方法,可以将一些儿童甚至是年轻人的这类功能诱发出来。进一步研究发现:年龄越大,功能越难被诱发;文化程度越高,功能越难被诱发。同时,在实验中,他们曾发现部分儿童受试者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于儿童的特异功能诱发对儿童脑部发育有无影响,在当年并无定论。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曾就此向上海市科委报告,提出对于儿童的功能诱发及有关实验应该谨慎。

  中国地质大学退休教师沈今川,曾将当年实验的一些视频放到网上,还开通了博客。他认为,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处于发现了一些现象,但还不能够给出一套让人信服的理论的阶段,应该以科学的精神进行探索,在外国,也有人进行这个领域的研究。

  与此同时,对于特异功能的质疑和反对声音一直强而有力。其中,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光远(已去世)和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是反对者中最为知名的两位。

  于光远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体特异功能是子虚乌有的,并且有些人假借科学的名义,在从事坑蒙拐骗的事情。他认为,要辨别一个东西是否科学,两者缺一不可:一是逻辑自洽性,二是可以被检验,真的科学是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而伪科学一旦被检验,马上被戳穿。

  何祚庥则表态,他接触的一些特异功能大师,其实就是在变戏法,耍花招。他曾经公开表示,科学的严密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决定了科学是理性的,对于许多人来说,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就是真的,在一般情况下,经验观察具有一定可靠性,但是一旦被观察的对象由于人为原因被作伪、扭曲、变异,经验观察就会无效。只有实事求是、去伪存真才能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和本质。

  知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则对本报记者说:“你不能通过‘在场观看’来发现作弊的迹象,让你看魔术表演你也看不出是怎么作弊的,而是应该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他认为,所谓的特异功能就是一些小魔术和江湖骗术,一般人是难以识别其造假手段的,但它们经不起设计严密的实验的验证。

  学者涂建华曾经撰文总结自1979年至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特异功能研究历史。接受采访时,涂建华向记者表示,特异功能其实是一种骗术,所谓的开天眼也只是一种说法,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

  他认为,其实这种骗术很好揭穿,只要严格限制条件去进行考察。“一般科学实验的条件,就要双盲设计,并且要排除所有关于信仰的说法。科学原理是可以重复的,不能重现的就不是科学。”

  对于本报记者现场观察的非眼识字实验,他认为绝对不可能。“非眼视觉是不符合进化论的,没有办法用科学去解释。”

  另一种声音:

  反对与支持者 应该理性对话

  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何宏博士笑称,现在的“研究者”都是民间的,而自己才是“官方的”。

  他所说的“官方”,是当年隶属国防科研机构的他和其他专家一起,奔赴各地验证“特异功能”现象。在验证的过程中,他曾经撰文揭露过不少特异功能造假的人或事,包括当年名噪一时的“超人”张宝胜。

  但是让记者惊讶的是,他却并不否定特异功能现象的可能存在,他认为,真正的科学是承认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但在现有科学水平下进行实验去验证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干扰。“所谓特异功能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突破了现代时空观和现代科学,可是你却又要按照现代科学的要求去做验证,这本身就存在逻辑不自洽的问题。”

  对于反对和支持者之间的争论,何宏认为,双方应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现在是完全处于对立的状态,但是两方面都有偏执的一面,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我的好友、郭沫若的儿子、中科院理论物理学家郭汉英教授,我们当时都是存在性检验工作组核心专家,他就觉得很好笑,说两边其实都不讲科学,两边都满足于自己的说法,然后觉得对方是傻子,却不知道究竟谁才是傻子。”

  说法

  专家:天眼说法或是噱头

  官方:教育部门难以监管

  这样的培训是否靠谱?羊城晚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专家们普遍对这种培训持质疑或者反对的态度,认为这种培训本身缺乏科学依据,家长们应该慎重。

  心理学家:

  手指认字难以确证

  儿童心理专家杨蜀琴向记者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一些所谓“特异功能”的事情,譬如手指认字之类的,但是最后都没有得到证实。

  “我也知道气功中有所谓的‘天眼’说法,对此,我不好评价什么。但是对于这些培训机构针对儿童的功能开发,在我看来有可能是一种营销的噱头。”杨蜀琴认为。

  此外,她还告诉记者,有种说法是,七岁前的儿童的“天眼”是打开的,七岁后则关闭了,但是根据心理学界的研究,其真相是七岁前的孩子往往还没有学会文字阅读,多数是使用图像式的记忆,在思维方式上理性的成分很少,都是情感式思维。

  “我们以前也给孩子们上图像式记忆的课程,这在心理学界已经有成熟的理论和应用方法,通过让孩子们画画的方式,将一个故事记忆下来,达到非常好的记忆效果。”杨蜀琴说。

  教育学者:

  缺乏科学依据

  教育学家熊丙奇[微博]则认为,“特异功能”是一种伪科学。

  他认为,特异功能本身就缺乏科学依据,在一些已经被查出的案例中,那些培训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诱骗家长报名,而且在招生过程中,往往还会利用人传人的传销方式去招生,让更多的人信以为真。

  “现在的一些机构也在打教育监管的擦边球,譬如在进行了工商注册之后,却没有教育资质,或者说经过了教育部门的批准,却擅自扩大了培训范围。而在培训的过程中,往往会在培训的内容上添加洗脑的东西。”

  所以,他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此外,家长也不应该轻易相信一些培训机构的宣传,应该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下功夫。

  “孩子的认知能力差,很容易被引导。我很担心,一些孩子如果被错误引导,身心都会受到影响。”他认为。

  科普中心:

  须经科学验证

  广东省科普中心主任郑文丰在观看了本报记者拍摄的阿紫认字的视频后表示,自己没有接触过这一领域,但是对于视频中阿紫的表现存疑。

  他认为,如果确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就应该接受严格的科学实验去进行验证,如果无法通过实验验证,那么只能是一种魔术。

  教育部门:

  不在管辖范围

  就出现儿童特异功能培训班一事,记者也采访了省、市教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而对方则回应称,教育部门只负责管理体制内的教育机构,对于这种社会上的培训班则不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围之内,并非所有与学习有关的事情都是由教育部门来负责的,并且培训班一般情况下只需进行工商注册就可以开班,但是不可能从教育部门这里获得资质。

  广州市教育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则对此显得很惊讶,“还有搞潜能培训的?这种事情还真的有?”

  对于此类培训班的师资认证等问题,他回应称,对于特异功能的事情,远远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能力。

  授课者自述:

  很多培训老师

  只是了解皮毛

  珠海的裴先生,多年以来一直从事儿童潜能培训的工作,也经常被各地的培训机构邀请前往授课。

  相对于那些争论不休的研究者,裴先生却说,自己的兴趣点并不在于人类为何会有这种能力,而在于能否在实际应用上做些事情出来。

  “这种所谓的特异功能其实就是一种人的本能而已。”裴先生也这样认为。

  “从主流舆论来说,还是对这个领域持否定态度的,所以一般来说都是批判,可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当他们把孩子送过来后,确实发现了效果。所以很多人花了钱送孩子过来培训,但是却觉得是值得的。”

  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目前市场上,很多机构都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想在自己的课程中添加这样的内容,但是由于在师资方面良莠不齐,一些机构的尝试并不成功。

  “譬如说有一家在全国各地开设了数百家连锁店的培训机构,问题就出在了师资上,效果出不来,自然就会失败。”也正是看中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裴先生说自己目前已经不直接培训儿童,而是将精力放在了培养师资上。

  而这些机构在对外宣传时,不会打出“特异功能”的旗号,往往宣称自己采用的是国外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裴先生说,很多目前做培训的老师,也只是了解过能力激发过程的皮毛而已,所以在能力上非常欠缺。

  “2014年,仅仅是深圳一个地方,就有数十家机构开设了不同名义的课程,但是由于老师不够,所以就到处挖老师过去上课,那段时间,我还经常被邀请去深圳。”

  裴先生说,自己曾经有个学生,大学毕业后不知道该干什么,听说了他的课程之后,就来到珠海跟他学习,后来,就和一个来自台湾的营销专家合作,在北京办了一间培训机构,如今做得非常成功。

  对于如何激发能力,裴先生说,其实核心的过程只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

  “学生们蒙眼视觉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透视,如果训练得当而且坚持,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文章关键词: 潜能培训孩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