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敬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微博])《中国青年报》(2015年08月03日02版)
读了“思想者”7月27日刊登的整版关于校园暴力的学者分析,很受启发。但我认为,对于近期校园暴力频发,有些人将这些恶性事件归结于家庭的强势,有些人提出了加快未成年犯罪立法以加大惩戒力度,我以为,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首先,家庭情感投资不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子女的人格塑造和早期的人力资本投资。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出现了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有些家庭的生活比较拮据;有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差,但缺少父母的情感关怀。还有些父母虽然在身边,但忙于工作和个人生活,疏于管理,很少陪伴孩子玩耍、与孩子交流,存在着很大的代际隔阂。有些父母也重视子女的成长与发展,但缺乏基本的技能技巧,不重视子女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教育,对孩子的一些不好行为比较粗暴,甚至责骂、鞭打,给孩子留下一定的心理阴影。这样,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由于父母的关注、物质投入和时间投入不足,这些青少年的情感需求没能得到满足,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和性格障碍,从而成为不太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他们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不知道或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得不到父母的指导;同时,由于不成熟,在一些特殊的情境刺激下,很可能做出一些冲动和极端行为,引发悲剧。
其次,学校教育投资不足。学校教育、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和基本的学习能力,进而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基于升学压力的应试教育,上课内容一般直接与中考[微博]、高考[微博]相关;而价值观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情商性格教育、法律意识教育,这些关系到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当地财力不足,教育投入较少,教育条件较差,教育质量较低;加上应试教育因素,基本上采用“灌输式”教学,上学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尚未成年的青少年厌学。同时,有些老师会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偏向于学习好的学生,如学习差的学生只能分在慢班。尤其当一些孩子犯错误时,可能受到体罚,当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更可能破罐子破摔,变成彻底的“差生”。同命相连的“差生”很可能在学习以外的领域寻找存在感和成就感,很可能导致校园暴力事件。
再次,社会关爱投资不足。在家庭情感投资和学校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关爱可能成为最后的一道防线。北京太阳村是一个收容犯罪人员未成年子女的NGO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权益保护、职业培训和生产劳动,既减少了犯罪的概率,又提高了他们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关键是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然而在现实中,政府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在青少年关爱、援助方面的投资十分有限,那些来自父母不在身边、离异或有暴力倾向的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家庭温暖,如果再辍学,很可能成为无所事事的“小混混”。
可见,校园暴力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及其对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要从根本上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必须加大社会对青少年的人力资本投资,培养健康快乐、朝气蓬勃的时代新人。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必须要加大对子女的情感投资,让孩子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真爱。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要争取更多的教育投入,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素养。对于社会来说,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倡导非政府机构的大力发展。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