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教师是我人生的导师

2015年08月04日10:01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一个月前,我借开会的机会去华盛顿会朋友。在朋友家有幸聚齐了几家共七人。其中六人是咱们附中毕业的。席间的话题自然也离不开附中。的确,在附中渡过的五年是难忘的。五年中,我们从少年到青年,度过了青春年少,且是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大家回忆着附中的生活,主人拿出了一本附中2010年校庆的纪念册。

  这是附中历届同学回忆自己老师的文集。翻着文集,我们的话题转到了各自的老师。是啊,在那特定的年代,老师们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是我高中的班主任孙曾彪老师”,一位朋友说。“他也是我初一的班主任”,我马上接过。我还记得入学前他去我家家访,还记得他上数学课时那投入的神情。这是教地理的周洪键老师,在那缺少文化的年代,周老师认真地编写,自印了中国和世界地理教材。这是教历史的常竟超老师,她把枯燥的历史课上成了我们盼望上的课程。至今,我还能流利地背出中国历代王朝的名称,以至于我在和韩国同学谈论中国历史时,不至于因不知本国历史而惭愧。这是教英语的张淑珍、章学淳老师,这是教物理的陈育林老师,教化学的牛时文老师……

  此时,我不由得想起我在附中的最后一任班主任,语文老师乔征胜。乔老师教我们时,不过二十多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刚来时,我只听说他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从农村考上北大,非常不容易。不过,他好像不情愿教我们这些中学生,于是,我们对他敬而远之。但是,两年来学农、学军时同吃同住的经历,特别是快毕业时发生的影响全国的事件,拉近了我们师生间的距离。

  1976年是个动荡的年月。1月,周总理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人们把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担忧融进对总理的怀念之中。这种情绪也影响了我们这些十几岁的高中生。夜晚,我们几个女同学骑车到了天安门广场。那人潮和系满松墙的白花,让我永生难忘。第二天上课,乔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讲课,他向我们敞开了心扉。记得他讲到老家是山东日照,解放战争时曾经是共产党的游击区。晚上共产党管,白天国民党来。双方争夺得很激烈。他说,当时,头晚有人站在桌子上宣布加入共产党,为的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个人,也许第二天就会失去生命。老师担忧地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多不容易。可像有些人现在这样搞下去,中国就要回到旧社会。”他说:“中国的未来还要靠你们这些青年人”。当时全班同学听得鸦雀无声,一种时代的责任感在我们年轻的心中油然而生。这虽然是很幼稚的感觉,但它毕竟透着一种满满的正能量。他还说,以前他以为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就知道吃冰棍,抱洋娃娃。同我们接触的两年,特别是我们去天安门的举动让他改变了看法。他说我们是有希望,有担当的青年人。从此,老师把我们当成了朋友。

  世事的变化,远超过了十几岁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在我们毕业后的第二年,四人帮被粉碎了,高考[微博]也恢复了。当时,我在花盆公社插队。考上大学是我最大的心愿。高考前,我和同学一起去看望了乔老师。我对老师说,我特别想上大学。可是这一年,那么多人要考,不知有没有机会。老师回答说:“没关系,一次考不上,可以再考。上不了大学,也能为社会做贡献。一个人总要人尽其才的。”这些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如今过了知天命之年,回首走过的道路,发现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一直在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以寻求自己在社会中的最佳定位和人生价值。

  后来我远走美国。在回国时,仍会去看望老师。虽然,我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我心目中,附中的老师们永远是我的老师。因为,他们做人、行事的风格早已融进了我们自己的生活里。

2015年5月30日于亚特兰大

 

 

 

北大附中高中1976 届2班  陈卓

 

 

文章关键词: 北大附中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