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三大深层渴望:真实的自己被接纳

2015年08月03日14:51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本文由《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授权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满足深层渴望:安全、接纳、我是重要的

  父母创造条件,能够让孩子在安心做真实自己的前提下,内心渴望得到满足,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而且,这么做并非只对孩子有好处,对父母也有滋养作用,因为人与人在渴望层面的联结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滋养、治愈的能量。

  “安全”“接纳”和“我是重要的”这三种渴望在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方面尤为重要。以下九个案例,帮助父母辨识出孩子的这些渴望,并学会用健康的方式予以满足。

  孩子的三大深层渴望:安全感最重要

  接纳

  当孩子感觉真实的自己是能够被接受的,自然会放松下来,不需要努力装成什么样子,或者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故意扮成父母不希望他成为的样子。这时,在爱的滋养下,他就更有机会成长为有爱又有能力的人,独特而充满激情和创造力,自尊自信,享受生命,同时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

  案例:不为难孩子的天性

  妈妈:我儿子性格太内向了,不爱跟人打交道,别人问他话,他总是不回答。你说一个男孩子,这个样子,长大后怎么能在社会上吃得开啊!为了让他变得外向,我把他换到了一个更大、孩子更多的幼儿园,可还是没啥用。唉,怎么办?我真闹心啊!

  孩子:我就是不喜欢说话,特别是跟不认识的人打招呼,为什么非要说话呢?妈妈说我要是总不说话,就没有人喜欢我了。她越这么说,我越觉得自己不好,更不爱说话了!

  心理影响:不接受孩子的性格特质会让孩子感到很为难。

  每个人生来的性格特质是不同的。在心理学领域,关于人们天生性格特质存在着多种学说。举个例子,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的四种体液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质。在此基础上,罗马医生盖伦发展总结出“四大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体液说”在人格心理学领域流行至今。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多血质的人是开朗的,胆汁质的人情绪反应具有爆发性,黏液质的人情绪反应迟缓而不易冲动,抑郁质的人则处事沉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学说也告诉我们,人的性格特质生来就有不同。

  既然是先天因素,靠后天的主观努力是很难改变的。如果我们忽略这个事实,非要让孩子变成期望中的“好性格”,那么对于孩子而言,他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去对抗自己身体和心理本能的状态,也许还会自责,由此产生烦躁、失望、沮丧、无力等感受。其实,无论哪种性格特质的孩子,只要不压抑他的天性,允许他放松地做自己,他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得自在快乐。并且,这时孩子反而更愿意主动调整自己来适应周围环境。

  满足“接纳”渴望的建议:接受孩子的性格特质。

  其实,我们不接受孩子的性格特质,大多是源于自身的恐惧。根据经验,我们之所以发现某些性格的人在社会上受欢迎,而某些性格的人会遭受不公平待遇,甚至被人欺负,也许这些情况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发生过。因为爱孩子,害怕孩子受欺负,所以我们才会竭尽全力,试图把孩子改造成所谓的“好性格”。但是我们却忽略了,经验只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不一定适合孩子。父母需要为自己的恐惧负责,想办法处理自己的恐惧,而不必让孩子为此买单。

  当然,这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改变孩子,只是不能通过强迫的方式。父母可以尝试通过提供环境、创造机会、以身示范等,让孩子看到有多种不同的选择。不过,父母心里要明确,无论孩子最终是否改变,那都是他的选择,要准备好坦然接受任何结果。

  我女儿从两岁到六岁间从来都不跟别人打招呼。我问过她为什么,她说不好意思。我采取的方式是:接受她这样子,而我做我的——每次遇到认识的人,我都会真诚地打招呼,有时还会聊上几句。等到女儿七岁时,我忽然发现她变得热情起来,主动跟人打招呼,别人没看到她,她有时还会追上去问候,那是她发自内心的热情啊!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如果我们能信任孩子,让他处于放松的状态下,他自然会呈现出内在的美好!

  案例:说真话才坦然

  妈妈:很多时候,我都不能接受我们家羽儿的想法。比如,他经常跟我说起自己对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看法,或是对我和他爸爸的看法。有一次,他甚至直截了当地跟我说:“你经常发脾气,我觉得你不是个好妈妈!”听到这里,我特别生气,就开始数落他没良心,我为他做这个做那个,他还不知足。谁知,他摆出一副不愿意听的样子。你说,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孩子:我就是这么想的,难道有什么不对吗?这些都是事实啊,我不该有这些想法吗?可妈妈不喜欢我这样子,也许是我做错了,那我该怎么办呢?

  心理影响:接受孩子说真话可以帮助他坦然地接纳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感。

  孩子忠于自己内心、说真话,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状态,诚实、真诚、勇敢等美好的品质都会从中发展出来。可是当孩子这么做了,很多时候大人会觉得受不了,因为大人有太多评判和顾忌,才会批评孩子不该那样说,甚至不该那样想、不该有那样的感觉。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对待孩子,孩子就可能对自己产生质疑,不敢说真话了。相反,当我们能够放下评判和顾忌,接受孩子的真话,即使有些是我们不愿意听到的,但至少说明孩子是真实的,他没有对自己的内在产生抗拒,觉得自己不好。

  满足“接纳”渴望的建议:接受孩子说真话,并以反馈感受的方式帮助孩子调整表达的方式。

  首先,理解并接受孩子真实的表达。让孩子感觉自己有任何想法和感受都是正常的、可以被接受的。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做到这一步,孩子就不会去评判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避免内在的纠结。

  其次,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用反馈感受的方式帮助孩子调整表达方式。因为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考虑对方的感受,采取恰当的表达方式,会更有利于建立起一份令人满意的关系。

  这里要注意的是,父母只要分享自己的感受、看法或建议就可以了,最终的选择权还是要交给孩子。当然,也要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比如,当孩子骂人时,对方会生气、反击等。很多时候,孩子会选择碰钉子的方式自己去调整、成长,这也是最考验父母信心和耐心的时候,要相信孩子也希望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他只是需要些时间和经历成长而已。

  案例中妈妈可以试试用这种方式跟孩子沟通:

  孩子:你经常发脾气,我觉得你不是个好妈妈!

  妈妈:好吧,我承认自己有时会对你发脾气(真诚),我向你道歉(爱、尊重)。既然你不喜欢(认可),我以后会尽量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尊重)。听你说我不是个好妈妈,我有些难过(反馈感受),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好好照顾你、爱你(渴望)。我想你是说不喜欢妈妈发脾气,而不是不喜欢妈妈(澄清),对吗?

  孩子:嗯,是的。

  案例: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妈妈:我们家牛牛浑身上下都是毛病,吃饭慢吞吞,上幼儿园也磨磨蹭蹭,不光这样,脑子还不开窍,学拼音费死劲儿了,做手工也做不好,你说我有多犯愁啊!

  孩子: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着急,成天都催我、说我,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好,她真烦人!

  心理影响:缺点可能会带给孩子“我永远都不够好”的自我认识。

  如果孩子感到自己是个有缺点的人,可能会产生负面想法——“我永远都不够好”。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特点,而不是缺点。所谓的缺点,无非是父母根据自己的标准评判得出的结论,也许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你是足够好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只是期待他发展出更多良好特质,只需要他在行为上做出一些调整,那么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且不会把缺点内化为自我认识。

  满足“接纳”渴望的建议:将“缺点”这个概念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抹掉。

  首先,不要在孩子身上使用“缺点”这个词,因为它可能会给孩子带去负面影响。

  其次,在内心中将孩子和他的行为分开,明确孩子本身是“足够好”的,只是行为上需要做出调整。或者换个角度来看待孩子的缺点,把缺点看成是特点,特点当然是可以有的。

  最后,如果我们对于孩子的某个缺点感到实在难以接受,那么就需要检视自己的内心,看看究竟是受哪些条规或标准的影响,使我们确信这是缺点的?也许,这些条规和标准曾让我们获益,但是为了孩子,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它们现在是否还适用。假如这样还放不下,也可以与孩子分享条规和标准,让他了解为什么父母会担心,或者让他承担选择的后果,重要的一点在于——不要把它们评判为缺点。

  案例中的妈妈可以尝试这样与孩子沟通:

  妈妈:我希望你动作能快点儿(期待),我担心你迟到了(感受),又得被罚擦桌子。

  孩子:我不怕!

  妈妈:好吧,既然你这么选择(给孩子选择的自由),我就不会像上次那样帮你跟老师求情了(让孩子承担选择的后果)!

  (孩子的动作不由得加快了些,但嘴上不服软)

  孩子:不求情就不求情!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接纳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