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美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吗?

http://edu.sina.com.cn 2000/10/30 17:23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六十一、“俄国”在“列强”中?

  课本第98页:《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一节中,将俄国同英法相提并论,共同称为资本主义列强,欠妥。

  因为,俄国在欧洲的扩张主要在18世纪;在中亚扩张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才吞并该地区。对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占领则是通过1858年《中俄爱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课本第100页“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一目中的克里米亚战争时间则是1853年至1856年初。由此可见,俄国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主要在1861年前。而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课本第83页“俄国1861年改革”第一、第二行)。尽管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俄国并非资

  本主义列强。因此,课本不分历史时期将俄国与英法统称为资本主义列强不妥。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云中学熊烈)(江苏省江都市嘶马中学周家明)

  六十二、英国“割占香港”种种

  课本第99页资本主义列强在亚洲扩张的一段文字:“在亚洲,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全占有了印度,并占领了新加坡等地,还不断对缅甸、阿富汗和伊朗等国进行侵略,扩大殖民势力,接着又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书》第104页:“1842年8月,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香港给英国。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签订了《北京条约》,割香港对岸的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瓜分狂潮中,英国再次强迫清政府租借‘新界’,以抵制法国强占广州湾

  (‘新界’比香港大10倍)。”

  笔者认为,课本与《教学参考书》两处将“香港”与“香港岛”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混为一谈了。众所周知,香港的地理概念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故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是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签订《北京条约

  》,割香港岛对岸的九龙司地方一区(指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即南九龙半岛给英国。1898年瓜分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指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包括附近岛屿),“新界”比香港岛大10倍,并非比香港大10倍。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并未割占整个香港,而是割占香港部分地区。更确切地说,是割占香港岛和九龙司地方一区。建议课本与《教学参考书》予以更正。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杨理新)

  六十三、新旧混杂

  课本第99页《俄国在欧洲的领土扩张》图,其实是把旧版《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中“17至18世纪的俄国”一章中的附图原样照搬而来,结果,造成地图内容与课文内容完全脱节。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王长兴)

  六十四、“香港的割让”有一过程

  课本第99页:“19世纪中期,(英国)……接着又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香港的割占是一个历史过程,这里课本编者将“香港”与“香港岛”混而为一了。

  (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王才清)

  六十五、香港的“割占”过程

  课本第99页:“接着又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这段文字看起来就好像是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已经完全将香港地区变成了它的殖民地。而事实上我们都清楚,香港地区应当包括三块:第一块是英国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第二块是英国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了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司;第三块则是在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强行租借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包括许多岛屿在内的新界,租期为99年。因此应该说:接着又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割占了香港岛和九龙司。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方道林)

  六十六、克里米亚战争是否为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

  课本第100页“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一目中有这样一段话:“19

  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克里米亚战争。”在这里不论是在题目中,或是在正文叙述中,都把克里米亚战争定性为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甚至在第98页这一节的题目就是“资本主义列强

  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这是非常不合适的。略微懂得历史的人就会清楚,克里米亚战争时俄国是一个封建大帝国,根本不能算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败,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推动了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生产关系才有了一个较大的调整,才能称之为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我个人认为克里米亚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与封建帝国俄国的一场较量,根本不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角逐。如果把这一节的题目改为“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可能更为合适。

  (河南省舞阳县第二高级中学张国甫)

  六十七、克里米亚战争的起止

  克里米亚战争起于何时,止于哪年?课本第101页中有这样一段话:“1853年,俄军大举入侵奥斯曼帝国。第二年,英法看到仅仅提供经济、军火援助,无法使奥斯曼帝国军队能够抵挡俄军,就直接派兵参加对俄作战。但是,英法的目的只是争夺奥斯曼帝国,不想扩大对俄作战规模,将战争局限在克里米亚半岛,因此,这场战争历史上称为‘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初,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和约,退出一部分侵占的地区。”按此表述,克里米亚战争是从1853年开始,到1856年初结束。

  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同英法之间为了争夺巴尔干而引起的,它也是19世纪中期列强之间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而导致的一些局部性国际战争中最有影响的一次。按此说法,1853年俄军入侵奥斯曼帝国,俄土战争爆发,俄土战争属于俄国的侵略战争,不属于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国际战争。只有在1854年英法直接派兵参加对俄作战并将战争局限在克里米亚半岛时,才属于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局部性国际战争。因此,根据战争的性质,克里米亚战争开始的时间应为1854年。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的时间也并非1856年初。因为1855年9月俄国军事重镇塞瓦斯托波尔被英法联军攻陷,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结束。1856年2月,双方在巴黎订立和约,根据和约,黑海中立,不准俄国在黑海保留舰队及在黑海沿岸设立要塞。所以,1856年是俄国承认失败的时间,而非战争结束的时间,结束时间应为1855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课本中对克里米亚战争起止时间的叙述欠妥,建议改为:“1853年,俄国发动侵略土耳其的战争,这个战争发展为1854~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安徽省芜湖市第七中学刘晓舞)

  六十八、《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的问题

  课本第103页《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中不绘中亚诸国,与历史不符。因为中亚诸国除布哈拉在1867年被俄国所征服之外,基发、浩罕、土库曼等到亚洲革命风暴过后还都存在;另外,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名到20世纪才出现,本图相应位置应标为荷属东印度或南洋群岛等才更准确。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王长兴)

  六十九、关于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

  一则,英军侵入阿富汗的时间,课本第103页指出是“1838年底”。应改为“1839年4月26日”(王觉非《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2页)。

  另一则,这次起义的结果,课本第104页写道:“失败了。”应改为“这次起义以阿富汗胜利而告终”(同上,第594页)。

  反英起义的结果,令人深思。阿富汗反英起义,是1840年9月~1842年11月,而中国清政府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即鸦片战争,是1840年6月~1842年8月,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阿富汗和清政府,都是落后的国家,抵抗的是同一个对象--英国侵略者。但是,两次反英运动的结果,却截然相反:阿富汗重新获得了民族独立,而清政府却丧权辱国,失去了民族独立。一胜一败的原因何在?是由于中国军事上落后于英国的吗?显然不是。因为,阿富汗在军事上,同样落后于英国。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去重新探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真正原因。

  (浙江省新昌西岭中学张)

  七十、费解的“控制区”阿富汗

  课本第115页《西方殖民国家对亚洲的侵略》一图中,英控制区未包括阿富汗;但在《世界近代现代史地图册》上册第16页中,阿富汗却是英国控制区;在课本第114页又是“英国控制了阿富汗”。

  (山东省青州市第六中学张彦)

  七十一、美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吗?

  课本第110页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目里这样写道:“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发展非常快,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的发展相对缓慢。”在这一段里,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出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两个概念。这里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是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德国和日本就属这一类;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应该是指17、18世纪,即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把美国和德、日同归属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似有不妥。我们来比较一下美国和法国的情况,就可明显看出这一点。

  从政治上看,美国和法国都是18世纪晚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美国是通过民族独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它于1775年~1781年进行了独立战争,这场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赢得了民族独立,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之后,美国又于1787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1787年宪法》,巩固了其革命成果,依据三权分立学说实行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并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至此,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变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世界历史上是继英国之后,较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早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法国大革命的时间有不同说法,课本上的说法是1789~1794年;刘宗绪的《世界近代史》采用的是1789~1815年,在《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里则认为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才算真正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不管按何种说法,对其开始于1789年都已认可,也就是说,美国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时候,法国大革命还没开始,怎么美国倒成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法国却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呢?

  从经济上看,美国是英属殖民地,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来到北美,当时英国已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带去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北美经济的发展,到独立前其北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较为发达,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才促使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独立。虽然独立后,存在着两种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但这两种经济从本质上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在英国的影响下,法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在18世纪晚期开始,至19世纪中期完成,特别是由于美国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其发展速度快,规模也相当大。当然,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又导致了美国内战,即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这只是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英国这时也进行了议会改革,法国1848年又爆发了二月革命。因此,不能仅凭这一点就称其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与德国和日本同归一类。

  总上所述,我认为英、法、美同属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德、俄、日同属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虽然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但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它可以称得上老牌。

  (江苏省沛县中学吴宝红)

  七十二、“1894年”应改为“1881年”

  课本第111页:“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这里的“1894年”应改为“1881年”〔宋则行:《世界经济史》(上),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页〕。

  (浙江省新昌西岭中学张)

  七十三、非洲的独立国家

  课本第116页《帝国主义瓜分非洲》图中,仅标出阿比西尼亚的独立;课本第117页也只描述“19世纪晚期,它们几乎侵占了整个非洲”;第117页“概况表”中罗列出的一系列国家,给人的理解就是此时期非洲仅有阿比西尼亚独立。而当时的情况是许多国家如利比亚、摩洛哥、布隆迪等仍保持着独立。

  (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王才清)

  七十四、“大棒和金元”政策考略

  课本第118页:“1898年,美国……掀起了美西战争。结果,……古巴在事实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美国资本也大量渗入拉丁美洲,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这就是美国‘大棒’和‘金元’并用的帝国主义政策。”

  笔者查阅资料,1901年~1908年,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执政,他宣称“应付国际关

  系的正当办法在于嘴里说话温和,手里要提根大棒”,才提出和推行“大棒政策”。1909年

  ~1913年执政的塔夫脱总统提出“金元外交”政策。由此可见,“大棒”和“金元外交”政策在19世纪末并不存在,而课本讲述自美西战争开始,美国就推行“大棒”和“金元”并用的帝国主义政策。此提法欠妥。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云中学熊烈)(广东省新会市三中邹泽恩)

  七十五、关于“门罗主义”

  课本第118页:“美国利用它与拉丁美洲毗邻的地理条件,极力排挤英国,扩张自己的势力。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就打出了‘门罗主义’的旗号;19世纪末,又提出了‘泛美主义’的口号。”笔者认为这是不全面的。

  无可否认,侵略、扩张的因素始终存在其中,但反对殖民主义的因素也不能忽视。19世纪初,除海地外,整个拉丁美洲仍是清一色的欧洲殖民地。这种形势下,刚刚独立的美国人,以自己为中心,以美洲主义为号召,联合美洲人民共同抵抗与驱逐殖民主义,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对拉美的的民族运动是有利的。

  在拉美革命开始时,美国正进行反英的第二次独立战争。他们向英属加拿大,西属佛罗里进军。特别是向佛罗里达的推进,把那里的居民从西班牙的殖民专制中解放出来,纳入了美洲民主共和的行列。而且美国人向佛罗里达进攻时,正值拉美人民艰苦反西,斗争一度处于低潮时期,美国人民的活动牵制了西班牙的力量,支援了拉美人民的斗争。当欧洲殖民主义国家酝酿干涉拉美革命时,美国人逐个承认了拉美的独立国家,以求支持。这使得正在奋斗

  的拉美人感到激动和兴奋不已。

  可以说,1823年《门罗宣言》的发表,是美国人联合美洲人共同反对欧洲殖民主义的思想和行动的顶峰,是18世纪反殖思想行动的必然结果。

  《门罗宣言》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美国自认为应当是美洲惟一支配力量,这包含扩张主义,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是主要的。放在当时的美国和美洲总形势来看,宣言的重点和首要的主义,是它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把欧洲殖民主义逐出美洲,创造欧美两洲之间的平等交往。《罗门宣言》把攻击的矛头直指欧洲殖民主义,何况当时的美洲人对宣言普遍持欢迎态度,可以说,它实际上是反映了南北美洲人不约而同的一种意愿。

  从另一角度上说,《门罗宣言》发表时,美洲众多国家刚刚独立,尚未巩固,需要在国际斗争中的合作,能有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向全世界陈述他们的利益,自不应加以否定。当时能够充当这一代言人角色的,只有刚立足于国际舞台的美国。实际上《门罗宣言》还包含有一层意思:要求欧洲承认美洲人有权在世界舞台上与欧洲人平等对话,承认美洲与欧洲地位对等。由此角度上说,《门罗宣言》好似一份美洲独立宣言,宣布了美洲人在太平洋大西洋交往体系中的崛起。

  (广西永福县第二中学林建连)

  七十六、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本第119页小字叙述中这样写道:“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其他地区,资本主义便无法发展。”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资本主义不对外扩张能否发展?要说明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弄清楚三点:1

  1.放性和扩张性是商品经济的属性而非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性。只要是商品经济就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的一种形式,当然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而社会主义也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也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

  2.商品经济开放性和扩张性反映在政治上要求本国政府要更多地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开拓国际市场。而这种开拓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对外扩张和掠夺,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和平形式,如我国和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就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愿意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无一例外奉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而二战后兴起的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它们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建立在对外侵略扩张的基础上,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抓住机遇,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战略并不断调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与政治上的对外侵略扩张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韩国、新加坡经济的腾飞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只要立足于自身的国情,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对外侵略扩张也能迅速发展。

  (河南省舞阳县第二高级中学张国甫)

  七十七、世界殖民体系是不正常现象吗?

  课本第119页讲述《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时对之作了如下评价:“在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统治的基础上,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现象又是同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是一种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

  首先,这个整体的形成打破了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家、地区之间的彼此隔绝的状态,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世界贸易总额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之所以使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各地区、国家的宰割、奴役、统治紧密相联的。这种联系的加强意味着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控制。显然,这是一种很不公正的现象。但是,如果说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则笔者不敢苟同。相反,笔者倒认为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要发展,必须解决资本、市场和劳动力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向外扩张,否则,不掠夺其他国家,资本主义便无法发展。这也是由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给广大亚、非、拉地区造成了长期灾难和落后,这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但却是很正常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铁的法则。我们研究历史,就要从事实出发,公正地看待任何历史现象,绝不能寓个人情感于其中。弱肉强食,这是自然规律。我们绝不能因为同情弱者而否定客观规律的正常性,如果那样的话,才真是不正常呢!

  因此,对于世界殖民体系这一历史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它建立在对亚、非、拉地区的奴役、剥削基础上,而否认其正常性。相反,既要看到其不公正性,又要认识其正常性。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一中李海军韩爱丽)

  七十八、大脚穿小鞋

  课本第125~130页《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一节,应当讲述亚非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但所讲主要历史事件,有近一半不属于上述范围,题目与内容严重脱节。对于本节《亚洲的觉醒》一目,按照列宁“亚洲觉醒”的本义,是指亚洲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而本目讲的一些历史事件,如朝鲜的义兵运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都不属于此范围。不能让大脚穿小鞋。建议把第四节的标题改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运动的新阶段》,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运动的新发展》,既能通过“新阶段”或“新发展”,突出当时亚非民族运动,已进入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时期,拉美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也进入了民族民主运动取得胜利的新时期,又能包括这一时期其他各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同样,把《亚洲的觉醒》一目,改为《亚洲觉醒时期的反帝斗争》比较合适,也能达到上述效果。

  (山东省桓台二中崔亦长)

  七十九、“欧洲”还是“欧美”?

  课本第130页:“19世纪70年代后期,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工人的人数猛增,因巴黎公社失败一度处于低潮的国际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潮。罢工运动的次数增多,规模也扩大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大罢工。”这段话讲的是欧洲各国工运,“其中”举的例子是美国工人大罢工,有将美国说成是欧洲国家之意,故欠严谨。不知可否将“欧洲”改成“欧美”?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桥中学朱德平)(江苏省连云港市中云中学熊烈)(四川省泸县二中聂华焱)

  八十、“相继”?

  课本第130页:“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工人党、美国社会主义工党等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相继”者,次序先后、依次的意思。事实上几个政党成立时间则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于1890年,其前身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于1869年;法国工人党成立于1879年;美国社会主义工党成立于1877年。如此,怎能“相继”?

  (江苏省铜山郑集中学彭松建)

  八十一、应有“陆上”

  课本第139页[ZZ)]指出:在战争的第二阶段中,1916年里出现三次大型战役。事实上,把日德兰海战算在一起是四次,而非三次。所以应在“在这一年里”之后加上“陆上”二字限定。

  (广东省新会市三中邹泽恩)

  八十二、“奥斯曼帝国”在“帝国主义”中?

  课本第139页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其中有这样的叙述:“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旧课本对此有类似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摧垮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四个大帝国。”两者不同的是:新课本给“四个大帝国”加上了社会性质,即“帝国主义”。

  这种定性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而奥斯曼帝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奥斯曼帝国原是军事封建帝国。19世纪70年代的俄土战争以后,它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1908年至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使封建的奥斯曼帝国变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是,并没有改变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笔者认为采用旧课本的说法比较简捷,但需附加注释,使学生知道“四个大帝国”社会性质不同。

  (安徽省巢湖市炯阳中学佚名)(山东省泰安市第三中学李代秀)

  八十三、关于“一战”的结果与奥斯曼帝国

  课本第139页有这样一段文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

  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局面。”对这段文字,我的疑问主要有两点:第一,它描述的主题是什么?第二,奥斯曼帝国是个什么性质的国家?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这段文字描述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从课文的表述看,它描述的主题似乎应该是大战的结果。而《现代汉语词典》对作为动词的结果一词的解释是“在一定的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参见《现代汉语词典》1998版,第646页)。因此,如果这段课文所描述的主题确实是大战的结果,那么,课文下面的两个层次所表达的内容,就应该是大战结束时的最后状态。那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请看课文中结果一词所统领的两个层次。

  事实上,这两个层次所描述的内容,并不是大战的最后状态,而是大战对交战国、交战国的革命以及交战国的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所产生的作用。而就在我对之有疑问的这段课文的上段,其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我认为,编者实际上在这里就已经交代了大战的最后状态,即结果。但既然上文中已经交代了大战的结果,本段课文描述的主题又是什么呢?同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影响一词有如下三种解释:①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起作用;②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③传闻的,无根据的(《现代汉语词典》1998版,第1512页)。

  显然,大战与本段课文中这两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影响一词的第二个释义是吻合的。

  课本下册第62页中,在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后,编者也安排了与本段课文性质、地位十分相似的一块内容,其标题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应将本段课文“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句中的结果一词改为影响。

  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奥斯曼帝国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国家?

  如按课本的表述,奥斯曼帝国无疑应该是个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显然,奥斯曼帝国等的垮台与英、法、意等国被削弱一样,是被编者用作帝国主义力量被削弱的论据的。

  那么,奥斯曼帝国是否确实和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俄国、德国、奥匈帝国一样,是个帝国主义国家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辞海》中,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的释文是怎么说的:

  帝国主义:①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国家称为帝国主义国家

  。②特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列宁认为,“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参见《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第403页)。

  帝国主义国家:在现代,指建立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集团为维持其统治,追求高额垄断利润,在直接控制国家机器、强化军事官僚机器后形成。是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继续,也是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后阶段(同上)。

  帝国主义词条的第二个释文较长,本文只能摘其要者录之。不过,该释文中对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概括形成的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我还是要另附于下:

  (1)在生产与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是它的基本特征;

  (2)银行与工业资本融合为一,形成金融寡头;

  (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世界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同盟业已形成;

  (5)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瓜分完毕。

  根据以上摘录的这些内容,我认为,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起码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是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

  (2)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是其经济基础;

  (3)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形成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4)资本输出为其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手段,并成为其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垄断组织走出国界,建立了跨国垄断集团,进而形成瓜分世界的垄断资本家同盟;

  (5)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之一,有参与瓜分世界的实力,并参加了瓜分世界的活动。

  那么,1870~1918年的奥斯曼帝国,是否具备以上的这些特征呢?笔者身处乡间之一隅,资料及水平都极为有限,故而只能就所能看到的一些资料,拾人牙慧,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奥斯曼帝国是否具有扩张倾向,这应该不成问题。这个老大帝国,正是靠着不断地对外侵略扩张,才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辽阔版图。但至于其是否为资本主义国家,就我所知,史学界至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然而,这两种观点在下面这个问题上,意见却是一致的,这就是:自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虽然表面上维持了独立的局面,而实际上危机却加深了,开始逐步沦为英国和法国的半殖民地。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俄、英、德、奥展开了重新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斗争,“血腥素丹”阿卜杜拉·哈米德统治时期,土耳其成为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不同的主要在于:1908~190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奥斯曼帝国的发展轨迹有没有发生改变。一种观点认为,1908~190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虽说“它把封建神权的奥斯曼帝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执掌政权的青年土耳其党政府“对国内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不仅没有实现革命性的打击反而与之结合了”。所以,“1908至1909年的革命并没有改变土耳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参见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世界近代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263页)。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1908至1909年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数百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尽管革命不彻底,但仍是土耳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参见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526页)。

  虽说在这一问题上还存在着意见分歧,但我们就暂且把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待吧。然而革命后的奥斯曼帝国,其经济状况又如何呢?从革命结束到被卷入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仅仅短短的五年,奥斯曼帝国有没有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呢?

  “革命后青年土耳其党政府为发展民族工业,虽曾于1913年颁布‘奖励工业法’,但这个法令对外国资本同样有效。外国资本的‘特权制度’仍然保留,国家的经济命脉仍为外国资本控制”。“由于青年土耳其党人的亲德态度,德国资本在土耳其的势力日益增强”。显然,即使土耳其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这时它的资本主义也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而作为同盟国一员参加战争的土耳其”,更失去了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可能。它的“军队由德国军官指挥,经济命脉也受德国控制”,从革命前“英法的半殖民地变成了德国的殖民地”(本段引文均参见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第254页),更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所以我们有充分的把握认定,1870~1918年的奥斯曼帝国,其经济的发展绝对没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而言,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第840页)。我认为,前文所描述《辞海》帝国主义词条的释文中,释文①所说“具有这种倾向的国家”,也只能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而1870~1918年的奥斯曼帝国,显然还没有建立起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因而它也就失去了作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是的,这个时期的奥斯曼帝国,特别是革命后的青年土耳其党执政时期的奥斯曼帝国,仍然保持了它的先辈们对外扩张的野心。但是,它的对外扩张显然不是以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垄断资本的对外经济扩张为基础和动力的。如上文所说,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后,奥斯曼帝国就已成为英国、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瓜分的对象。而革命后的奥斯曼帝国,又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扭转其国势日颓的趋势,再加上青年土耳其党人又继续执行了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巴尔干各族的民族解放斗争此起彼伏。而欧洲列强又趁火打劫,客观上促成了巴尔干各族的纷纷独立,奥斯曼帝国几乎丧失了其在欧洲的所有土地。这使得青年土耳其党人极为痛心。“巴尔干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摧毁了大奥斯曼主义,于是青年土耳其党人又提出大土耳其主义,企图把从博斯普鲁斯到阿尔泰的全部土耳其人,置于土耳其素丹的统治之下”。可见,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其对外扩张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世界的雄厚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而是来自虚幻的精神世界--反动的大土耳其主义。而其动机,是想“以大土耳其主义为工具夺取新的领土,以补偿它在巴尔干半岛的损失”。如上文所说,大战爆发的前夕,德国已牢牢控制了仅存躯壳却又生机复萌的奥斯曼帝国,“而青年土耳其党人也希望借助德国的力量推行大土耳其主义,因此,在大战爆发后不久,土耳其便站在德、奥方面参加了帝国主义战争”(本段引文均参见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第404页)。而战争的结果,也就使这个仅存躯壳的老大帝国,跟在德国、奥匈帝国的后面成为战败国,成为拴在它们战车上的殉葬品。奥斯曼帝国虽然参加了同盟国一方的战争,但它之参与战争,决不是、也不可能是为了参与重新瓜分世界,因为它没有那个实力和资格。

  列宁说得好,“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在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以前,甚至资本主义以前就已经有了。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罗马就推行过殖民主义政策,实行过帝国主义。但是,‘一般地’谈论帝国主义而忘记或忽视它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区别,这样的议论,……就像把‘大罗马和大不列颠’拿来相提并论一样”(《列宁选集》第二卷第802页)。如此看来,编者在本段课文中,将奥斯曼帝国和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及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并列为帝国主义势力,确实有失当之处。愚见以为,至少应在“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一句中的帝国主义一词之后,再加上殖民主义一词。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而愚者千虑却未必有一得。由于水平及资料所限,我的思考肯定存在着偏颇之处,对于这些,还恳望人教社的专家们见谅并指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展望新学年即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起用的人教版历史新课本,我深信她必将是人教社的历史专家们推出的、献给新世纪的又一套历史课本精品。深信并真诚地祝愿他们,能为我国的中小学历史课本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中学孙建华)

  八十四、略论近代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出现”

  课本第140页:“文艺复兴以后,资产阶级文化在欧洲逐渐发展,确立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基础。理性主义的确立,促进了科学和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近代时期,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段前言,明显给学生一个错觉,那就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理性主义”一手促成的。事实上,“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发展的集中反映”。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成就,说到底是由资本主义的崛起和飞速发展决定的,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再到电气时代,每一项科技发明几乎都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每一个文学艺术的成就几乎都离不开资本主义这个大舞台。而资本主义在短短两百多年间实现了几次飞跃式的大发展,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的。同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比过去几千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还要多”的财富,又成为近代科学和文学艺术迅速发展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有力后盾。

  诚然,在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旅程中,“理性主义”确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并非决定性的因素。因此,笔者认为,该章前言可增改为:“文艺复兴以后,资产阶级文化在欧洲逐渐发展,确立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基础。理性主义的确立,促进了科学和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世界体系,为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代时期,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样叙述,简明扼要地点出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极大地便利了师生的教与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云南省蒙自第一高级中学韩学东)




 相关链接
《教学参考》:求真求实非炒作(2000/10/31/ 13:02)
人教社:小错难免莫要炒作(2000/10/31/ 13:01)
教材编写体制有严重问题(2000/10/31/ 12:05)
教材出一点错都是大问题(2000/10/31/ 12:04)
中学历史教材的是是非非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新浪招聘网站
亚洲杯足球赛专题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以色列袭击巴勒斯坦专题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音像世界》第10期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