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英国国教是否属于新教教派?

http://edu.sina.com.cn 2000/10/30 18:15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一、作为地区与作为国家的“荷兰”

  课本第3页:“14世纪时,商业、银行金融业先后在意大利各共和国以及荷兰、英国等地兴盛起来,国内外市场逐渐形成。”第11页:“(14~16世纪)从葡西的海外扩张和掠夺中得到实惠的荷、英、法等国壮大起来,同葡西展开了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斗争”;“发了财的葡萄牙、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大量的贵金属像涟漪似的扩散了。”第103页:“16世纪,荷兰就开始对印度尼西亚进行侵略。”第70页:“为了防范法国东山再起,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由荷兰国王进行统治。”这些描述中反复提到一个名词“荷兰”,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混淆了作为地区的“荷兰”与作为国家的“荷兰”的不同。

  (云南省宣威第五中学王才清)

  二、“荷兰”的演变

  课本第3页:“14世纪时,商业、银行金融业先后在意大利各共和国以及荷兰、英国等地兴盛起来,国内外市场逐渐形成”中的“荷兰”应改为“尼德兰”或“尼德兰北部”。因为14世纪时还没有荷兰国家,荷兰是在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即1581年才建立的。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

  三、“市民”的分化

  课本第4页:“在中世纪的市民中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和无产者。”而在第20页中又说:“中世纪的市民在向资产阶级转化。”前后内容出现矛盾。实际情况应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中世纪的市民不断分化,一部分向资产阶级转化,一部分破产,转化为无产者,而不是全部在向资产阶级转化。因此,第20页的表述可改为:中世纪的一部分市民在向资产阶级转化。

  (山东省桓台二中崔亦长)

  四、“资本主义”地租

  课本第5页:“另一些人则把土地租给别人经营,以收取地租”中的“地租”一词虽不能说错,但用得不准确,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疑惑:收取地租的应当是地主呀,怎么是资本家?其实,这里的地租是资本主义的地租,而不是指封建性的地租。所以笔者认为应在地租前加上“资本主义”。这样会更加准确,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

  五、“价值”错了

  课本第9页阐述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时,对“价格革命”这样解释:“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我认为,“价值”一词用法错误,应该是“价格”。理由如下: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

  ②金银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金银货币可以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金银的价值是由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其表现形式是金银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金银,而且只能是金银,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它作为购买手段、支付手段或作为财富的体现物在国与国之间实现财产转移。

  所以,当金银(在新航路开辟后)源源流入欧洲时,其表现形式是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回民中学耿会芬)

  六、葡人在澳门取得“居住权”究在何时?

  课本第10页:“1553年,葡萄牙商人借口遭遇风暴……入居中国的澳门。17世纪初,正式取得居住权。”而在《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第196页则成了:“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以后,他们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显而易见,在两本教科书中有关葡萄牙人在澳门取得居住权的时间表述不一致。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方道林)

  七、关于《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图

  课本第10页《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图存在问题:巴西属于葡萄牙的殖民地,而虚点仅打在巴西沿海岸一带,地理范围恐怕不太准确。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桥中学朱德平)(河南省舞阳县第一中学张新立)(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禚照海张彩虹)(山东省桓台二中崔亦长)

  八、《哀悼基督》并非乔托作品

  课本第13页提到名画《哀悼基督》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托的名作。《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明翰主编)和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手册》也持此论。但是,笔者在查证了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本《美术鉴赏》和《辞海》后却发现,《哀悼基督》并非乔托的作品,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巴杜亚派画家曼坦那的代表作。

  曼坦那(Andrea Mantegna 1431~1506),北部意大利的重要人文主义者,推崇并学习古代罗马雕塑的造型。他的作品构图严整,表现手法细致坚实,并创作仰视透视法作天顶画。在《哀悼基督》这幅作品中,曼坦那把长期被奉为神灵的基督画成一个普通的人物,这是对宗教神学的极大挑战。因为在中世纪的绘画作品中,基督的头上往往要画上象征神圣的光圈。曼坦那的其他作品还有《凯撒的胜利》和为曼图阿城的冈查加大公所作的宫殿壁画等。

  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佛罗伦萨人,牧童出身。诗人但丁在《神曲》中赞扬过他的画。他突破了拜占庭美术定型化的束缚,创作了许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画。在《逃亡埃及》、《犹大之吻》等作品中,人物造型具有立体感,注意空间效果,构图重点突出,能用比较概括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和人物的内心感情,并广泛运用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纪绘画惯用的金色及蓝色背景。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探索用新的方法作画的画家。雕塑作品有反映打铁、纺织、制药等为内容的连续浮雕《人民生活图景》等。他的艺术对意大利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浙江省江山市实验中学周小娟)

  九、不相衔接

  课本第13页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在初中《世界历史》第一册第74页则为《蒙娜丽莎》。

  (山东省青州市第六中学张彦)

  十、未注“参见”

  课本第13页插图《但丁及其神曲》,但《神曲》在此图中的面貌太模糊了,应在本页加注释“参见彩图2”,从而使彩图的效果得以发挥出来。(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

  十一、加尔文是“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吗?

  课本第18页:“法国的加尔文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我认为此说不确。应改为:法国的加尔文在日内瓦共和国进行宗教改革。

  1536年8月7日,日内瓦共和国正式成立。同年,反映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的《基督教原理》一书在瑞士出版发行。加尔文没有在瑞士久留。1537年8月27日途径日内瓦的加尔文应当地宗教改革领袖法海尔的请求留在了日内瓦,从此在这里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并且加尔文很快成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人物。

  任何事物的开端都是艰难的,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尤其如此。1538年由于加尔文改革的许多重大措施过多地触犯了反对改革的上层人物的利益,加尔文被他们控制下的日内瓦政府驱逐出境,改革受挫。1541年9月当形势变得对改革派有利时,加尔文又回到日内瓦。他吸取第一次改革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宗教改革绝不能脱离政治而进行。在他的努力下,日内瓦政府通过了《教会法令》,从而为宗教改革确立了法律依据。同时,为了严肃和净化社会风气,加尔文还制定了《限制奢侈法》。这两个文件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1559年,是加尔文宗教改革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一年。首先,在这一年,经加尔文修改的《基督教原理》的正式版本在日内瓦出版。在这一重要著作中,他提出建立“民主教会”和先定论,主张做官执政、蓄有私产、经商赢利、放债取息等。这些主张和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不久《基督教原理》便被译成各种文字,传遍欧洲各国,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日内瓦圣经》,加尔文本人则被称为“日内瓦教皇”。因此可以说《基督教原理》的正式出版是加尔文宗教改革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趋于完善,也标志着新教中的加尔文教正式形成。

  其次,为宣传和推行新教,加尔文在日内瓦政府的赞助下,又于这一年创办了日内瓦学院(今日内瓦大学的前身)。学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青少年设立的中学,另一部分是神学研究院。加尔文的亲密助手、宗教改革的另一名领袖拜兹担任院长,加尔文则在学院任教。学院吸收各国学生,按照新教教义,对学生进行严格而系统的教育,同时开设哲学、希腊文和希伯莱文。严格的训练、对神学独到而深入的研究,使日内瓦学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名声大振,在校的外国学生比例高达80%以上。此外不少国家还纷纷请求日内瓦派遣牧师去传教。因此可以说,日内瓦学院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传播加尔文教的中心。

  1559年的这两件事,使加尔文教得到迅速传播,它的影响远及瑞士、法国、荷兰、苏格兰、匈牙利等国,日内瓦从此赢得了“新教的罗马”和“小耶路撒冷”的称呼,使小小的共和国在国际上第一次成为令人瞩目的地方。如今仍矗立在日内瓦大学旁边的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又称宗教改革者墙--高7米、长100多米)便是日内瓦作为“新教的罗马”的产物,也是加尔文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运动并做出杰出贡献的见证。

  1690年,强大的法国占领了位于日内瓦南边的萨瓦公国,并把侵略魔爪伸向了日内瓦。势若危卵的日内瓦为免遭厄运便和北边的瑞士谈判,要求加入瑞士。但由于与瑞士地理上不接壤、宗教信仰上严重对立(瑞士多数州信仰天主教)、谈判失败。1798年,法国吞并了日内瓦,把它划归法国的莱蒙省。一个独立的共和国灭亡了。

  1813年占领日内瓦15年的法国军队撤走(时值拿破仑帝国即将灭亡),日内瓦共和国始告复兴。在被法国军队占领时期,日内瓦人民饱尝被奴役的滋味和失去自由的痛苦。所以他们认识到:在大国纷争的形势下,日内瓦要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存在已不可能。因此要想保持自由和一个开放城市的传统,除了加入瑞士联邦外别无选择。况且,瑞士的中立地位和它过去与日内瓦的密切关系,似乎也都预示了日内瓦的必然归宿。于是双方就此再次进行谈判。

  1814年9月,在两国人民的推动下,瑞士议会批准了日内瓦加入瑞士,成为瑞士联邦的第22个州。1815年5月19日,双方在联合条约上正式签字,从此一个共和国变成了一个州,但它的名称仅仅是在共和国的后面加了一个“州”字即称“日内瓦共和国州”,且一直沿用至今。这样一个奇特的名字,正概括了日内瓦与瑞士间的关系。为了纪念加入瑞士这一重大事件,日内瓦人民在市中心建造了一组高大的青铜塑像即日内瓦国家纪念碑。它是由两个连体女神组成的:一个代表日内瓦,手提一柄长剑;另一个代表瑞士,手中紧握盾牌。它是日内瓦在历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

  综上所述可见,日内瓦共和国是在19世纪初才加入瑞士的,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进行的,所以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是在瑞士而应该是在日内瓦共和国进行的,日内瓦共和国是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大本营。

  (山东省郯城一中王雪梅滕玉洁)

  十二、联合省共和国应属于新教区

  课本第19页的《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图,上边标着联合省共和国属于天主教区(即旧教区)。我认为不妥。联合省共和国成立时间是在1581年,这是尼德兰革命的成果,“革命的成功,使尼德兰北部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信教自由,这不仅打击了西班牙反动统治,同时也给天主教会以沉重打击”(《世界历史问题全解》王阁森主编,1985年版,第201页)。并且,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第173页上说“荷兰人讲荷兰语,信奉新教”。故,我认为联合省共和国属于新教区。

  (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黄喜军)

  十三、英国国教是否属于新教教派?

  英国国教是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摆脱罗马教皇的统治和打击天主教会的势力,在英国推行宗教改革后形成的英国国教会。它是否属于新教教派?课本第一章第三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即第17~19页的文字中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在第19页的《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插图中把英国国教列为“新教区”。可是在课后的练习题3中问道:在西欧的宗教改革中,产生了哪些主要的新教教派?《教学参考书》第43页提供的参考答案却是: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很显然,在这里,课本与教参对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英国国教是否属于新教教派界定不一致。到底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呢?我认为英国国教应属于新教教派。

  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1533年,国王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英国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其后,这项运动又得到爱德华六世的支持。伊丽莎白一世则宣布女王为国教会惟一最高领袖,并规定教会遵守统一信仰,共用一本《公祷书》。教会虽在组织制度和仪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旧制,但在教义上已具备了一些新教特点。这种为反叛罗马教皇而成立的英国国教,显然和路德教、加尔文教具有同样的性质和意义。

  从课本的编写看,把英国的宗教改革放在德意志宗教改革和瑞士宗教改革之后,说明以上三个国家的宗教改革属于同一性质的改革。从课本第19页《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图看,把英国国教列为“新教区”,这应是我们教学观点的重要凭借。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第11页,明确指出英国国教(安立甘宗)与路德宗、归正宗(加尔文教)合称为新教三大教派。

  对于以上在两本最权威的课本中对英国国教是否属于新教教派不一致的说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着实让历史教师左右犯难,特建议有关课本编订部门对课本要严格审定,科学结论。

  (江苏省淮阴中学李松涛)(山东省临朐二中冯永强)

  十四、关于《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图

  课本第19页《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图中标有“联合省共和国”,恐怕标得不对。因为,根据图示可知,尼德兰地区一部分是天主教区,一部分是新教与天主教继续斗争地区。而联合省共和国即荷兰共和国信奉加尔文教,应属于新教区。所以标“联合省共和国”与图示不符。而且我们知道宗教改革是16世纪上半期进行的,德意志宗教改革是16世纪初开始的,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都是16世纪30年代开始的,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却是16世纪下半期进行的,即1566年至1581年。尤其联合省共和国的建立已是16世纪末,所以宗教改革后,尼德兰革命前,尼德兰地区应是天主教区或天主教与新教继续斗争区。因此图中不应该标“联合省共和国”,而应该标尼德兰或干脆不标地名。而且该图打了★号,总不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不准确的知识吧。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

  十五、应当用“尼德兰”来代替“联合省共和国”

  课本第19页:《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图中的联合省共和国这一部分,用的完全是小点来表示的,也就是在宗教改革以后联合省共和国这一地区仍然是天主教控制的地区。这种作图法是与史实不相符合的。在这里,作者混淆了一个概念。1516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死后,他的外孙查理一世即位。查理已经在1506年从他父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子)方面继承了尼德兰,这时就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领有这片土地。从此尼德兰成为西班牙的属地(信奉天主教)。在发源于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浪潮中,路德、慈温利、加尔文等教派先后传入尼德兰,加尔文教派的影响最为广泛,接受者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有劳动人民,它成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强大的力量。查理在尼德兰利用天主教会作为专制统治的工具。1550年的敕令规定,禁止传抄、保藏、散发、买卖路德或加尔文等改革者的文集。在查理统治期间,有5万到10万尼德兰人死于宗教迫害。1556年腓力二世继承了西班牙王位,此人也无情地迫害新教徒(推行耶稣会的活动),他企图改组尼德兰教会,增设14个主教区,由国王直接任命主教,从而加强控制人民。结果激起教徒各阶层的反对,尼德兰各城市的加尔文教派组织起数以万计的武装队伍,以传道集会的形式宣传反对西班牙的统治,并且举行暴动。

  1566年8月起,尼德兰一些城市连续爆发大规模的圣像破坏运动。这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在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斗争过程中,南北发生分裂。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方资产阶级多信奉加尔文教,而南方贵族信奉天主教,南方贵族和天主教僧侣害怕北方民主势力的增长会剥夺他们的特权,宁愿与西班牙妥协。

  1581年,由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告北方几省正式脱离西班牙独立,成立了联合省共和国,也称为荷兰共和国。

  总之,尼德兰革命以加尔文教为旗帜,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北部的统治。因此当尼德兰革命完成时,联合省共和国应当是新教加尔文教所控制的地区,而不应该是天主教所控制或者至少说应当是新教和天主教继续斗争的地区。

  那么,课本《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图中就应当用尼德兰来代替联合省共和国。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方道林)

  十六、前后不一

  课本第21页:《尼德兰革命》一图中的“莱因河”与彩图第4页中“莱茵河”的写法不统一。这二者按音译地名的要求都正确,但一些常见的地名,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写法,所以课本在编写时应尽量用习惯写法,力求严谨。

  (山东省青州市第六中学张彦)

  十七、《英国内战形势》图的缺失

  课本第25页:《英国内战形势》图中的时间写法错误。

  分析:图中把马斯顿荒原战役的时间标为44.7(按:编者检对,仅见有“4”),把纳西比战役的时间标为“45.6”,这种标法明显不科学。

  建议:将44.7改为1644.7,将45.6改为1645.6。

  (北京市首都医大附中张江平)

  课本第25页:《英国内战形势》图中图示“×”表示“战役地点和年月”,而图中马斯顿荒原下有“×”但没有标明年月,应标上1644年7月。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

  十八、《英国内战形势》图中的一个差错

  课本第25页:《英国内战形势》图中“纳西比”旁边注有“45.6”,即纳西比战役发生于1645年6月;而在“马斯顿荒原”旁边注有一个“4”字,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此战役发生于1644年7月,因此,至少应注有“44.7”。

  (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黄喜军)

  十九、工业革命的“发展”与俄国的“扩张”

  课本第98页的《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一节,第一目是《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其中说,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日甚一日,并重点讲述了俄国的扩张。

  俄国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开始工业革命的(课本第67页),而课文所述事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世纪中期(即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在北方,从瑞典手中夺得芬兰”,发生在19世纪初;“在西方,攫取了波兰大部分地区和罗马尼亚部分地区”,这是在19世纪早期的维也纳会议上确定的;“在南方,相继侵占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许多地区……并割占了伊朗的外高加索地区”,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在东部,逐步吞并了中亚的广大地区”,也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前。只有侵占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发生在19世纪中期以后。既然绝大部分侵略扩张事件都发生在俄国工业革命之前,又怎么能够跟“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呢?前后内容自相矛盾。

  (山东省桓台二中崔亦长)

  二十、英国内阁和内阁制的形成

  课本第28页关于英国内阁和内阁制形成的小字部分。笔者认为编写得比较零乱,缺乏逻辑性,不利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后阅读。笔者认为这样编写或许会好一点:

  (小字部分)几百年来,英国王宫就已形成了一个传统,即国王在宫中召集大臣开会商讨国家大事,这种会议当时叫枢密院,是国王的一个咨询机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王权虽受到限制,但这种传统保留了下来,国王经常秘密在议会厅之外的内室小阁间开会,人称内阁会议,即小密室里举行的会议。18世纪初,内阁还不是法定组织,人员也不固定。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和发展,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这样国王为取得同议会相同的意见经常召集议会中多数派的代表以及少数重要大臣出席会议。到了国王乔治时期,乔治因是德国人不懂英语,所以经常不出席会议。后来,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成为惯例。国王不出席会议后,便任命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党来组织内阁负责行政事务。会议由其中最主要的大臣,一般是财政大臣来负责主持。该大臣后来被称为首相。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




 相关链接
《教学参考》:求真求实非炒作(2000/10/31/ 13:02)
人教社:小错难免莫要炒作(2000/10/31/ 13:01)
教材编写体制有严重问题(2000/10/31/ 12:05)
教材出一点错都是大问题(2000/10/31/ 12:04)
中学历史教材的是是非非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新浪招聘网站
亚洲杯足球赛专题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以色列袭击巴勒斯坦专题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音像世界》第10期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