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中国历史》第二册:谁用过“大顺通宝”?

http://edu.sina.com.cn 2000/10/30 18:47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20.“钱文”·“年号钱”·“大顺通宝”

  课本第182~183页:《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一目下,有两幅图片。

  其中,在“大顺通宝”图片下注:“大西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这样的安排和这样的文字解释,使部分教师产生误解。其一,认为这是张献忠“大西”政权使用过的,但却是李自成“大顺”政权铸造。其二,干脆认为课本注解错了,应改为“大顺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因为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第259页上明明写着:“结合讲解,可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图画《湖北九宫山李自成陵墓》和《大顺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实际上,这里的“大顺”当然是年号,而非政权名称。

  说到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的铸币历史,特别是铸币上的文字即“钱文”作一简单介绍。我国最早的铸币是商代晚期铸造的铜贝。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已非常流行。各诸侯国都可自行铸币,所以铸币种类较多,形态、单位都不统一。这些铸币的共同特点是都有“钱文”,钱文所铸或是铸币的产地,如铲币、燕国的刀币和爰金;或是铸币的面值或重量,如秦国的圆形方孔钱;齐国的刀币则铸有“齐法化”钱文,“法”有制造标准的意思,“化”即货字简体,“法化”即“法货”,也就是标准货币。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各国的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当时铜钱称为下币,黄金则称为上币)。铜钱的正面铸有“半两”二字,即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由于当时地方私造铸币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秦朝的半两钱大小轻重并不完全相同,但铜钱的形状则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末。

  汉初,法定货币还是黄金和铜钱。铜钱继续沿用半两钱,但嫌旧钱笨重不便,改铸轻钱。如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的半两钱重八铢,称“八铢半两”;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铸的半两钱重四铢,称“四铢半两”。此时,民间私铸铜钱重量更轻,有的不到一铢。但不管钱的重量怎样变化,却始终用“半两”作钱文。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禁止民间铸钱,并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钱的重量和钱文都是五铢,故称“五铢钱”。此后,到隋末唐初700多年间,各个朝代均铸五铢钱(王莽统治时期曾多次进行币制改革,使币制非常混乱),但其重量大小则不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的朝代开始在钱文中加上年号,如三国蜀的“直百五铢”、北魏“太和五铢”等。这是以后各代通用的“年号钱”的先驱。

 唐武德四年(621年)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开元”即开国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中不包含货币的重量,与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相比,显然是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以后,“通宝”这个名称为历代所沿用,常在通宝(或元宝、重宝等)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铸乾封泉宝,这是以年号名钱的开始,但不到一年就被废止。后来,唐及五代十国时期,都出现过以年号命名的钱,但并不稳定。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时期,货币需求量猛增,钱币大大增加。此时“年号钱”也基本稳定。“年号钱”就是以皇帝的年号为名而铸的一种钱。如宋的“绍熙元宝”、“崇宁通宝”。以后朝代基本沿用。如明的“洪武通宝”、“万历通宝”;清的“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从以上铸币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铸币上“钱文”的内容,有一个从产地、面值或重量到年号的变化过程,而且,封建社会后期“年号钱”基本成为一种定式(金银币除外)。明白了这一点,“大顺通宝”中的“大顺”是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年号”就不难理解了。一句话,“大顺通宝”乃是对历史上“年号钱”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展。历史上,我国农民起义军早就有铸造货币的历史。如东汉末巴蜀天师道五斗米之徒铸造的“太平百钱”;北宋初期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军铸造的“应运通宝”;元末韩林儿领导的起义军铸造的“龙凤通宝”。其中“应运”、“龙凤”都是年号。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于1643年占领西安,第二年初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并铸造“永昌通宝”。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于1644年进入四川,攻克成都,在成都建立政权,国号大西,改元“大顺”,并铸造了“大顺通宝”。这里,大西政权的年号正巧与大顺政权的名称相同,所以才导致课本或《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者发生含混,使部分教师产生了误解。(北京市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张启凤)(安徽省太和教委教研室于思德)(安徽省太和税镇黄庙职中杨少哲)

  21.李贽的族别课本第192页:“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回族。”我认为将李贽的族别定为回族不妥。理由如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发现的《凤池林李宗谱》残卷和《清源林李宗谱草创卷之三·历年表》及宗谱抄录残页,是研讨李贽族别的权威资料。据此确认:一,李贽先祖原姓林,始祖林闾,本为光州固始(现河南辉县)人,元末移居福建泉州。自明成祖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三世叔祖林广齐因避祸改李姓后,林氏相继改姓。二,李贽先祖中,确实有人与伊斯兰教有一定关系,甚至有接受伊斯兰教信仰的事实,但无一证据能说明林李氏为回族。

 清源宗谱记载:“夷人”“敬公德行,不敢有犯”。说的是1362年,泉州先生那兀纳领导的回变。宗谱称回族为“夷人”,林闾很可能与伊斯兰教有一定关系,但肯定不是伊教徒,更非回族。认清林闾族别,是确定林李氏及李贽本人族别的关键。凤池宗谱记载:李贽二世祖林驽“娶色目女”,“遂从其教,受戒清净寺教门”。

  甚至还将其父母的合葬墓式“用回制”。他本人死后,就葬在泉州东门外仁凤乡的伊斯兰教墓地。显然,李贽的二世祖娶色目女子为妻,还接受伊斯兰教,但他本人并非回族。李贽二世祖母虽为色目人,但不能断定她本人一定就是回族。元朝称畏兀儿(维吾儿)、回回(回族)、西夏人为色目人,意为色目相异之人。假定她确为回族,也不足以改变整个林李氏家族的族别。元明之际,是我国民族融合进程加剧的重要时期,各族的互通婚姻是很正常的现象。

  如果某一个汉族家族,在历时一个多世纪的七八代成员中,因为曾娶过个别回族妻子,就可使这个家族的后代成员成为回族,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反之,如果在同样的回族家族中,也曾有过个别汉族妻子,其后代是汉族吗?

  族别在实质上讲是不同民族的种族区别。伊斯兰教是多种民族信奉的宗教。回族一般都信奉伊斯兰教,但伊斯兰教徒却不尽是回族。在我国,汉族群众接受伊斯兰教的现象并不罕见,但接受伊斯兰教的汉族成员却不会因宗教信仰而改变其族别。(甘肃省临洮中学马忠会)




 相关链接
《教学参考》:求真求实非炒作(2000/10/31/ 13:02)
人教社:小错难免莫要炒作(2000/10/31/ 13:01)
教材编写体制有严重问题(2000/10/31/ 12:05)
教材出一点错都是大问题(2000/10/31/ 12:04)
中学历史教材的是是非非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新浪招聘网站
亚洲杯足球赛专题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以色列袭击巴勒斯坦专题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音像世界》第10期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