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六部之“首”太含混

http://edu.sina.com.cn 2000/10/31 10:47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39.六部之“首”

  课本第72页:对于《辛丑条约》内容之叙述中有“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所谓“位居六部之首”之“首”字容易给人一种误解:认为外务部从属于六部,并居于首位。而事实上无论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之初,还是1901年改为外务部,中央机构中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依然存在,虽然总理衙门设置后“侵夺了六部之权”,但它做为一个中央机构是与六部平行的,只不过由于负责外交事宜和办理新政,其地位比六部更高、更重要一些,所以总理衙门与六部并非从属关系。

  《海关中外条约》卷1第303~313页有关《辛丑条约》内容之十二款:“西历本年七月二十四日,即中历六月初九日,降旨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此上谕内已简派外务部各五大臣矣……。”此原始资料中关于外务部与六部关系的叙述让人一目了然,“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中之一个“前”字体现了外务部与六部的平行关系,两者是互不包含的。

  虽然前者与后者仅一字之差,但其所体现的内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外务部与六部的关系却截然不同,因此,“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之“首”字是否应更正为“上”或者“前”更准确呢?敬请课本编者及各位同仁赐教。(河北省永清县第一中学王凤鸾)

  40.给“新政”以补充课本第79页《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一目中的“清末新政”,建议补充以下内容:1903年清政府设商部,倡导官商创办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于是在1905~1909年全国共兴办了171个农牧垦殖公司,这表明中国农业经济中也有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制,改设学部,实行新学制。

 笔者认为,补充这两则材料,有利于学生对“新政”内容、实质、产生的影响及近代清政府统治发生的变化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王本书彭红春)

  41.黄花岗八十六烈士

  黄花岗之役,亦称“辛亥广州起义”,前者因革命志士将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郊外黄花岗而得名。开始合葬时,只找到72具烈士的遗骨,故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说。民国初年,烈士墓修葺扩展,孙中山亲笔题碑“浩气长存”。1922年,查得七十二人全部姓名,次年,于碑旁立石记名,从此,七十二烈士播名海内外。

  课本第80页注:“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党人,实际上不止此数。”“实际上”究竟是多少人呢?笔者查找资料后确知,实际此次战役牺牲的烈士共有86位,其中华侨有29人,占烈士总数约1/3。(四川省平昌驷马中学杜国筠)

  42.这里最好不用“光复”课本第82页:“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我认为,这里不能用“光复”一词。理由有二:1“光复”一词的含义据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恢复(已亡的国家),收回(失去的领土)。”武汉三镇在武昌起义以前属于清王朝统治,尽管清王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洲族建立的政权,但满洲族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各民族应该是平等的,清政权取代明王朝仅仅是封建王朝的更替,而并不是中国的灭亡,也不是领土失于外邦。以前反清志士包括史学界许多人都将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确立对全国统治作为明朝灭亡的标志,故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口号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的团体也称为“光复会”、“华兴会”等,一些史书中也将辛亥革命的胜利称为“光复”。如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第490页谈到辛亥革命时说:“沦陷了268年的中华至此光复。”胡绳编著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791页也说:“武昌虽然说是光复了”等。

  其实,将清军入关,确立对全国统治作为明朝灭亡的标志的观点,随着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深入而逐渐被人们所否定,这也正是我们现在不把抗金的岳飞、抗元的文天祥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因此,此处用“光复”一词,无形中将满洲族排除于中华民族之外,这可能是编著者的疏忽,这种疏忽是不是给人有点大汉族主义的嫌疑呢?2“光复”一词不能很恰当地反映武昌起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光复仅仅是指“恢复”、“收回”,退一步说,即使清王朝是外族政权,用“光复”只能说明恢复清以前的即明朝的封建统治制度。这样说显然是不恰当的。没有反映出辛亥革命是一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是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明王朝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此处用“光复”一词极为不妥,我赞成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本)中的说法:“12日,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制。”不知大家以为然否?(浙江省江山中学徐须实)

  43.这里最好用“控制”

 课本第82页:“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其中“光复”一词的使用颇值得商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光复”一词的解释为:“恢复(已亡的国家);收回(失去的领土)。”《辞海》的解释为“犹恢复、收复”。很明显,在此处使用“光复”一词,使武昌起义带上了“反清复明”或“排满主义”色彩。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满洲人入主中原,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并非中国人失去本国领土,也不是亡国。历史上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把少数民族视为“异类”,把少数民族取代汉人统治中国视为亡国,而念念不忘“光复故国”,这种落后观点早已被否定了。当然,当时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家也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如1902年章炳麟在东京留学生中倡议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以纪念明朝的灭亡。

 1904年蔡元培等建立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为宗旨。当时,一些人也狭隘地把反清的资产阶级革命当作“光复故国”的所谓“民族革命”,因此当时“光复”一词使用广泛。但是,这种错误观点并非主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解释三民主义时说:民族主义并非单纯的种族复仇主义,“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实质是指“反满”是反满族上层反动统治者。民族主义包含的是民族平等思想,隐含的是反对帝国主义。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绝不是要恢复被推翻的明王朝,也不是收复失地的反侵略斗争。因此课本中在原义上使用“光复”一词是不妥当的,若改为“革命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则较为适合。(湖北省阳新一中伍正强)

  44.“黄帝纪元”

  课本第82页讲,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那么,“黄帝纪元”是怎么回事呢?课本注释说:“1911年宣布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这又是依据什么确定的呢?黄帝纪元,是晚清学者刘师培提出的一种历史纪年法。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人。1902年投身于“攘除清廷、光复汉族”的革命,撰写大量文章,口诛笔伐,成为著名的革命学者。他一度非常激进,自称是“激烈派第一人”。1903年8月,他署名“无畏”,发表《黄帝纪年说》一文,提出废除以帝王纪年的传统方式,采用黄帝纪年,以传说中黄帝降生之年为黄帝纪元元年。他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文化的缔造者,“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刘师培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见解,因而武昌起义成功后遂被湖北军政府采用,以为可以激发汉族人的生存竞争意识,促进国家复兴。事实上,黄帝纪年并不科学。所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用阳历,改以民国纪年。但是,黄帝纪元说在当时对打破传统的帝王纪元法,冲破专制罗网,向科学纪年法过渡,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河南省濮阳县三中冯继光)

  45.课本与地图册背离课本第83页《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与配套的《中国近代现代史地图册》上册第17页同名图中有关山东的标识大相径庭。(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王才清)

 46.所谓“北京政府”

  课本第84页:“武昌起义以后,清政府命令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北洋新军动作迟缓,不听从指挥,清政府不得不起用早被罢官的袁世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

  袁世凯故意推辞,目的是要清政府交出政治和军事的全部权力。11月初,清政府被迫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北京政府。”

 课本第85页:“南方革命军的代表伍廷芳和北京政府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很显然,课本提到的北京政府是指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并且组阁后的统治集团。将这一统治集团称为“北京政府”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其一,清政府于1911年11月1日宣布以庆亲王奕为首的内阁免职,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命令他“即行来京,组织完全内阁,迅即筹划改良政治一切事宜”,但湖北前方的军队仍旧归袁世凯节制。

 此时,袁世凯并不急于按照朝廷的要求立即回京,而且对总理大臣的任命表示“谦辞”。他一面试探武昌革命政府对他的态度,一面奏请清政府停止用兵。根据资政院的奏请,朝廷在11月3日发布了《宪法信条十九条》。其中规定,成立国会,“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长官。”清政府这样的立宪虽然不足以消弭主张民主共和的革命潮流,但是对袁世凯却是有利的,因为这使他出任全权的总理大臣,组成以自己为首的内阁,有了合法的根据。袁世凯不再推辞了,在资政院选举他为总理大臣的手续完成后,于11月13日由汉口到北京,三天后组成了一个内阁,其中除了他所亲信的旧官僚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君主立宪派的绅士和名流。至此,袁世凯直到清帝退位,一直是清政府任命的内阁总理大臣。

 其二,1911年11月,袁世凯的军队占领汉口和汉阳后,武昌军政府接受了袁世凯的停战建议。11月30日,独立各省代表聚集在武汉,讨论新政府事宜。会议开到12月7日,决定接受袁世凯第二个3天停战后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停战15天的建议,并同意袁世凯派唐绍仪为代表同黎元洪或者他的代表“讨论大局”。12月14日,各省都府会议在南京开始举行。此时,从武昌传来消息,说是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在武昌向黎元洪表示,袁世凯也主张共和,而且唐绍仪即可到上海同伍廷芳开议。12月18日,和议在上海开始。袁世凯此时虽然控制着清政府的政治、军事大权和北方的政局。但仍然是清政府任命的内阁总理大臣,而唐绍仪也只能是清政府或袁世凯派去的北方代表。

 其三,据史实记载,以清朝皇太后、皇帝名义发布的退位诏书称:“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此统一之后,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袁世凯立即以这个退位诏书为根据宣布自己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首脑,先将他的原内阁中的各部大臣,改称为各部首脑。此后开始组织政府,而此时已是1912年2月12日之后,南北和谈时,即称袁世凯为北京政府既为时尚早且不符合历史事实。

 其四,袁世凯此时所作所为明显违反了孙中山在此前提出的三点:一,清帝退位,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其臣民;二,在北京不得更立临时政府;三,各国承认中华民国之后,临时总统辞职,请参议院公举袁为大总统。当孙中山就上述袁世凯组织政府行为提出疑问时,袁世凯答辩说,他在北方“维持秩序”,也未敢公开以临时政府首脑自居。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为形势所迫向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此时,袁世凯在对内外文告中自称“新举临时大总统”,并在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筹备处。3月10日,袁世凯在迫使南京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在北京就职。3月13日,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唐绍仪到南京提出了各部总长后,4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大总统之职。4月2日,参议院按照袁世凯的意愿决定迁往北京。至此,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才算最终成立。

 其五,在《中国近代史辞典》、《简明中国历史辞典》和《辞海》中都没有列出“北京政府”辞条,而相当于袁世凯这一时期统治都列出了“北洋军阀”的辞条,现将《辞海》“北洋军阀”辞条列在下面:“(北洋军阀)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命袁在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北洋军。辛亥革命后,袁窃据大总统地位,培植党羽,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军事集团。……”

  其六,上面辞典中关于“南北议和”也同样没有提到当时代表北方的是北京政府,现将《辞海》“南北议和”辞条列在下面:“〔南北议和〕①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诱胁革命政府和袁世凯妥协。12月初,革命军与清军首先在汉口停战,双方代表随即在上海谈判。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提出废除清朝政府、建立共和政府的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革命军进行要挟。结果袁世凯一面迫使清帝退位,一面篡夺革命政权,继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以妥协而失败。②……。”

  通过以上论证,不难看出,课本所谓“北京政府”的提法应予更正。(内蒙古包头师专马列部郭美凤)

 47.少“最主要”的一点课本第84页:“用史实分析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原因。”《教学参考书》第164页的答案提示提出了三点,却漏掉“最主要”的一点,而199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12题,恰恰考这点,就是:“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福建省永春侨中潘贤铺)

  48.疏忽?课本第87页《中华民国全图(1917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却未标出“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名称。(山东省高密四中陈秀凤)

  49.《临时约法》不能忘辛亥革命被誉为“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三个伟大转折”之一(戴逸《从历史展望未来》,见《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1期第6~11页),其重大的历史功绩,归纳起来包括:①性质,指反帝反封建。②推翻清朝260多年的统治。③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⑤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法》。⑥给人民带来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⑦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⑧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⑨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课本第89页叙述辛亥革命功绩时,漏掉一点,即颁布《临时约法》,应补充。(福建省永春侨中潘贤铺)

 50.“麦克马洪线”“制造”于1914年课本第92页:“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又于1913年在中印东段边界,制造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我国西藏东部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划到这条线以南。”这样很多试题中就把1913年作为划定“麦克马洪线”的时间,实际上“麦克马洪线”并非划定于1913年,而是1914年。

 众所周知,武昌起义爆发不久,英国就企图策动西藏亲英分子闹独立活动。中英两国就西藏主权问题进行反复交涉,中国政府强调对西藏不容置疑的主权,于是1913年10月到1914年7月,英国操纵的所谓中英藏会议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会上唆使西藏地方代表提出西藏“自治”的要求,英国代表麦克马洪抛出“中国承认西藏独立”、划定西藏境界等提案。中国政府代表拒绝了这些无理要求。麦克马洪在西姆拉会议上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便于1914年3月24日在印度德里背着中国政府代表,同西藏地方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捏造了一条中印东段边界线,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它根本没有上过西姆拉会议的日程。该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延伸,在中印东段边境地区,把历来属于中国,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给当时英国控制的印度。在英国和西藏秘密换文以后的长时间内,英国既不公布有关的文件,也不敢改变地图上关于这段边界历来的画法。因为“麦克马洪线”完全是英国侵略者非法制造的,历届中国中央政府从未批准或承认该线,并且曾就英国对该线以南地区的逐步入侵向英国和以后的印度政府多次提出抗议。

 综上所述,“麦克马洪线”是在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国同西藏地方政府私下商定未果,而于1914年3月在德里与西藏地方代表私下换文制造的一条非法国界线。(河南省舞阳县第二高级中学张国甫)




 相关链接
《教学参考》:求真求实非炒作(2000/10/31/ 13:02)
人教社:小错难免莫要炒作(2000/10/31/ 13:01)
教材编写体制有严重问题(2000/10/31/ 12:05)
教材出一点错都是大问题(2000/10/31/ 12:04)
中学历史教材的是是非非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新浪招聘网站
亚洲杯足球赛专题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以色列袭击巴勒斯坦专题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音像世界》第10期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