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黄安年: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二)

http://edu.sina.com.cn 2000/10/31 11:58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21.教材第26-27页叙述法国20年代社会经济状况时写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为缓解社会和阶级矛盾,采取了一些社会福利措施,如实行失业救济金法、对低收入职工养老金制等。”教材这段概述,如果细心核对一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不难看出,这是从该高教版教材第135页中摘取下来的,不过略去了1926-1928年间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法国白里安、赫里欧、普恩加赉几任政府时期。如果和高校历史系讲授到1945年9月前的世界现代史教学内容相比(共72学时),我国相当多数高等学校的历史系本科教学中大概也很少会专门讲授这些事件,现在将这些对与全球史来说并不太重要的措施放在高中课本中来叙述,就显得取舍失当,而不见得必要了。

  因为相比之下在20年代英国工党政府的政策却是富有特色应该强调的,法国政府的措施并无特别的代表性,而英国工党政府的福利措施在教材第25页中已经提到。至于,别具特色的二三十年代北欧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教材并没有提及。问题还在于西方国家重视有关社会福利保障措施主要是在大危机后采取的,而不是发生在大危机前。战后则更普遍形成了福利国家制度,而教材在这个方面基本上却没有涉及到。关于法国,教材甚至连法国人民阵线运动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没有舍得用些笔墨,却对20年代法国的社会保障措施给予关照,我们的中学课本为什么不给哪些有着世界性影响的、更重要的历史事件留些笔墨呢。

  22.教材第28页出现“意大利法西斯的上台”的标题,这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但是对于法西斯的由来及其概念,教材并没有交代。而这一点对于世界现代史教学来说,交代清楚是十分重要的。

  23.教材第29页称20年代“这一时期美国基本上处于柯立芝总统时期。所以被称为‘柯立芝繁荣’。”但是教材没有说明,繁荣指的是那个具体时间段,是柯立芝总统的任期吗?或者指整个20个代?实际上20年代美国的繁荣指的是1922-1929年间的事。在20年代包括1921年3月3日届满的民主党威尔逊总统、1921年3月4日-1923年8月2日的共和党哈定总统、1923年8月3日-1929年3月3日的共和党柯立芝总统和1929年3月4日起任总统的共和党人胡佛。人们称美国20年代繁荣为“柯立芝繁荣”不是偶然的。

  24.教材第29页接着写道:“这种繁荣潜伏着危机,特别是农业长期不景气,采煤、造船等旧工业部门开工不足,以及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旁边还在图示:“纽约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但是教材并没有指出潜伏危机中的股票掺水现象。人们不易理解图示“纽约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是何意。是反映空有繁荣景象,还是同时存在潜在危机。

  25.教材第30-33页关于第三节“20年代的国际关系”部分的叙述,没有涉及调整苏俄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也没有谈到美国倡导的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20年代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交代不甚清楚。

  26.教材第30-33页集中叙述“德国赔款问题”和“洛迦诺公约”,和德国关系密切,但是在这前面叙述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节中却根本没有涉及德国国内状况。例如在20年代出现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就找不到。人们发现在第一章第二节“战后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中却附带提到了魏玛共和国时期。显然安排不当。同时也反映了将1918-1929年间的资本主义国家细分为1918-1923年和20年代两段来叙述的明显弊端。

  27.教材第34页开始叙述第二章第四节,标题是“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但该节内容含有许多政府的反危机措施。如罗斯福新政就是反危机的措施,反映的是1933年3月至1939年间的事,它并不属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阐述的范围内。如果将该节的标题改为“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大危机和反危机措施”。这样可以突出危机的产生、发展、特点和影响,也可以阐述资本主义世界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危机措施。这样的表述才名实相符。

  28.教材第34页关于美国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危机的小字体叙述道:“10月23日,股价开始急剧下跌,次日,在一些银行巨头的干预下股市行情有所回升。”这样的阐述,使人们误以为纽约股市暴跌不是在23日这个人们通常所说的“黑色星期四”即10月24日了。

  29.教材第34-35页叙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子目时说“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持他们的利润,稳定商品价格,却大量销毁商品。”但是教材并没有提到在大危机中农产品价格暴跌已经低于运费价格,而政府没有给予干预的情况,这样学生在学习时难于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在“大量销毁商品”的现象。教材说“1933年初,美国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至1700万人”,这与美国学术界一般估计美国失业和半失业工人总数达1700万人的材料不大符合。教材也没有指出造成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和政府经济政策上失误间的内在联系。参见黄安年:《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观述评》载《史学论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教材在谈到大危机蔓延时写道:“1932年,法国经济也开始萧条。各国不得不要继放弃金本位。”这样的叙述在上时间容易造成误解,以为开始放弃金本位的时间发生在1932年后,事实上1931年起,一些国家已经相继废除金本位了,而美国则在1933年前还没有放弃金本位。直到罗斯福新政时才废除金本位制。

  30.教材第35页对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明显特征”概括为“来势之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等等”。然而教材在叙述大危机的影响时,忽视了它对各国的影响并不相同和各国的承受力也不一致这个重要特点。从而难以说明,在大危机的影响下为什么一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实现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另外一些国家仍然坚持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反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道路。

  31.教材第36页写道:“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传统经济政策。”这一论点显得不够严谨。因为胡佛的反危机政策虽然没有离开自由放任传统政策的轨道,但是毕竟采取了某些反危机措施,与传统的不加任何干预的自由放任政策相比,已经有所调整了。

  32.教材第36页有:“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的提法。准确地说,应该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才是,而且罗斯福应全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因为还有在1901-1909年间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教材上册第119页有全称),也叫罗斯福,两位总统是不应混淆的。

  33.教材第37页关于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的概述写道:“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说:“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

  这里将罗斯福新政加上引号带有所谓的意思还是专用名词之意不大清楚,看来是多此一举。

  在列表中举出“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积极推行‘以工代赈’”等四项,在第四项中列举了“举办公共工程”。这里的问题在于教材一直没有明确叙述1935年8月14日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及其重大意义。这是一个重大的疏漏,它影响了对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完整叙述和评价,而正是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奠定了现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教材中强调的则是“以工代赈”式的救济性工程,从而使学生误以为这就是社会福利。此外教材还把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这样的大规模公共工程项目归纳为“以工代赈”的社会救济措施也是不合适的。在整顿财政金融项目下,教材没有提到废除金本位、整顿证券市场、改革税制等这样一些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34.教材第38页在评论罗斯福新政时首先说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接着才在“但是”后面谈了它的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评价上务实多了,但是现在新教材评价的重点,仍在于强调新政改变不了制度,而不是强调新政措施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机制逐步发生了重大调整。教材重点强调新政从根本上不能消除经济危机,而不是新政措施对于缓解危机的恶果起了重大作用。事实上,我们不可能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项政策能够改变经济周期运行的规律,那样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即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不能改变现代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历史的进程告诉我们,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等不断的政策改革和调整后,迄今66年来,尽管多次发生经济危机,但是没有超过1929-1933年大危机的恶化程度,这使人们不得不注意政府的政策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本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意义上他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另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意义上他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35.教材第38页的思考题是“联系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分析产生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因。”“谈谈罗斯福新政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有什么最显著的不同?”在这里,这样的设问使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请问,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哪一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基本相同的呢?1929~1933年危机成为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一次,仅仅用“根本原因”这个“统一性”来解释是不行的,问题在于“多样性”的特殊历史条件,不叙述清这个问题,如何引出罗斯福新政与以前政府政策的不同呢?

  36.教材在第38页阐述了罗斯福新政后,没有提到其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的反危机措施,其中像法国的人民阵线政府是很富有特色的。

  37.教材在第38~39页中叙述“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时多次用纳粹党这一词。但是,教材并没有说明纳粹党是何时出现的,它的全称是什么?在教材第39页有“纳粹党的早期纲领”资料,但是没有写明时间和材料来源。教材第40页在纽伦堡法文献资料中有“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作为唯一政党存在于德国”的内容。那么,这里写的允许存在唯一政党是否就是纳粹党呢,留下了一个不必要的悬案。附带提到,教材对于引述的资料没有充分体现选材的原始性、科学性、重要性、针对性和多样性,从而大大影响了它的史料价值。许多资料没有注明时间和来源,给学生在使用历史资料时带来不良导向。至于图片、照片的选择和文字说明也是如此,已有文章提出批评了①。

  38.教材第41页写道: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这一提法把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战争策源地两个相互联系但又不相同的事件相混淆了。试问1931年日本已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霸占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其后又染指中国的华北地区,难道还没有形成亚洲战争策源地?如果以法西斯专政建立作为战争策源地的标志,那么1922年意大利已经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为什么在欧洲的战争策源地还没有形成呢?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双重标准了。相比之下,旧教材有关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叙述更加符合历史实际。

  39.教材第42页的思考题是:“想一想,‘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德日法西斯专政是资产阶级克服危机的两种不同方式’,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为什么?”问题在于这句打上引号的话想必来自某权威人士或文件的话,笔者孤陋寡闻不知出于何处,总不至于是编者自己的话吧。实际上罗斯福新政反危机措施和德日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统制经济措施在对付危机上有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而在政治领域,一个是坚持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另一个则是法西斯专政。所以,设问存在缺陷,把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相混淆了。

  40.教材第45页在写绥靖政策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说起的,而绥靖政策主要是30年代的事。教材说“美国的‘中立’,实质上也是一种绥靖。”在这里没有交代清楚。因为美国的“中立”政策是不能和绥靖政策完全相等同的,美国在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过四个中立法,并非所有的“中立”政策都具有绥靖性质。




 相关链接
《教学参考》:求真求实非炒作(2000/10/31/ 13:02)
人教社:小错难免莫要炒作(2000/10/31/ 13:01)
教材编写体制有严重问题(2000/10/31/ 12:05)
教材出一点错都是大问题(2000/10/31/ 12:04)
中学历史教材的是是非非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新浪招聘网站
亚洲杯足球赛专题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以色列袭击巴勒斯坦专题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音像世界》第10期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