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新周刊> 新周刊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飞利浦:做得更好的是什么?(上)

http://edu.sina.com.cn 2000/12/05 17:27   新周刊

  在消费电子领域,能不能举出五种以上飞利浦不生产的产品?再一个问题,能不能告诉我飞利浦产品最凸显的特色是什么?

  按我的经验,这两个问题都挺难回答。

  国际品牌荷兰飞利浦自1985年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来,成功地打响了品牌知名度。"让我们做得更好。"这句形象广告语深入人心。在产品群上,飞利浦也做到了极大值地丰富:倘若你是飞利浦的忠实顾客,你几乎可以整天活在飞利浦的世界里。

  可是,飞利浦有没有成功地建立自己的忠实顾客群呢?当飞利浦把品牌知名度建立以后,有没有更清晰更有指向性地把飞利浦的品牌概念、品牌内涵传达给消费者?飞利浦在具体产品广告上,是否真的花了大力气?我们很想问一句:飞利浦在中国的推广是否真的做到了和飞利浦的产品本质相匹配?要知道,1952年松下公司还是向飞利浦公司购买技术后才开始了松下的事业,可见飞利浦的高科技是世界拔头筹的。但是,为什么在中国,飞利浦做不到大红大紫?

  张亚平是今年刚刚上任的飞利浦中国消费电子(上海)总经理,听听她的看法。

  《新周刊》六问飞利浦

  (以下《新周刊》记者简称“新”,飞利浦发言人张亚平简称“张”)

  新:飞利浦给我们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荷兰的、国际知名的、生产电子电器的,还有那句“让我们做得更好”。在具体的产品广告上,飞利浦没有给我们更深刻的印象,这方面飞利浦在中国市场是否做得不够?

  张:飞利浦有八大产品部,有统一的公司形象广告,就是你提到的“让我们做得更好”。实际上在每个产品部,我们都做了很多产品广告,投入还不小。我想我们在这方面要多向国内同行学习,更加专注于产品的广告。但有一个事实是我们的小家电、照明、显像管和CD-RW是全世界第一的,半导体也都是全球第八位,在这个成绩的基础上,当然我希望我们的产品更深入人心。

  飞利浦的产品实际上在口碑这方面的工作上做得更多一些,我注意到很多顾客是十多年前买我们产品的人。在更新换代的时候又重新买回飞利浦这个品牌,所以,我们的品牌经历是非常好的。

  新:在产品广告的制作上,是不是投入不够呢?几乎没有一个产品广告给我们留下特别深的印象,这和其它国际品牌的产品广告是有区别的,比如他们请了明星。

  张:这和每个品牌走的广告方向是有关系的。飞利浦的产品广告是以贴近消费群、贴近生活为目的,我们的产品是走入千家万户的生活细节的。飞利浦给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多姿多彩、高效率,并且时尚的生活,所以我们的广告是体现生活的原型,希望拉近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达到产品的亲和力。

  一些著名的品牌采用的是明星广告的做法,这比较容易在较短时间就让大家熟悉这个广告和产品。从广告本身来说,也容易取得知名度,这不是飞利浦的宣传方向,飞利浦的产品广告是不会请明星的。做名牌不等于就是做广告,飞利浦的目标是长线的。

  新:这种宽泛的概念还包括产品群的庞大,飞利浦的产品几乎可以用“无所不包”这个词来形容,这样会不会出现涉及太广而没有精品的出现呢?

  张:飞利浦意味着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它对生活的照顾是方方面面的。飞利浦的产品结构是随着市场不断发展而变化,其实如果你留心,很多的技术都是相关的。飞利浦从做照明开始,之后延伸出很多和玻璃有关的产品,然后是半导体的技术,之后的手机就是半导体技术,飞利浦的技术非常强。本行业许多先进技术都是由飞利浦开发的,比如彩电的100赫兹技术,我们已经研发到了第三代,我相信像飞利浦这样的公司,有技术是打胜仗的第一步。

  我们在荷兰的中心实验室有一千多名博士和硕士,研发工作有了100多年历史,虽然我们有很多产品,但都是按产品线来走的,非常清晰,每条线都是非常独立的公司,技术工作相当缜密。

  飞利浦属于一个竖向整合的公司,不是横向的,许多公司都属于横向整合公司,这有它的有利之处,因为投入可以少一些,产品在市场的销售可以互补,但竖向整合在技术上有绝对优势,我们选择了后者。

  新:如果请你说说飞利浦品牌内涵最凸显的一点,你觉得是什么?

  张:当然是顶尖的技术,刚才我谈了一些飞利浦技术上的优势,实际上这样的优势由来已久。同行业很多标准是由飞利浦的技术而促成的,我们的技术不仅是带来飞利浦的进步,而且带来整个行业的健康,特别是对中国市场。

  目前飞利浦最新最好的技术产品首先投放的市场不是欧洲,不是美国,而是中国,比如我们最新的投影电视,亮度比一般产品强两倍的高科技产品,首先就会投到中国,还有100赫兹第三代彩电也在中国上市,这是一种看两小时都不会眼累的电视。中国消费者可以首先享受到,所以飞利浦最杰出的特点是它无与伦比的技术,而这种技术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这正是飞利浦的目的。

  新:有一个现象是,东洋电器在中国内地颇有市场,而且品牌推广、产品推广做得很成功,它几乎成了高档电器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国内家电、电子业也在飞速发展,民族品牌在不断收复失地,一前一后,飞利浦的位置在哪儿?

  张:必须看到我们的份额也是不低的。日本品牌有它们的风格,飞利浦代表的是欧陆的风格,中国偌大的市场,不同消费者有不同的口味,飞利浦在努力抓住客户的心,我们的款式、功能在尽量符合客户的要求。我相信一个公司做市场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占绝对优势的我们不为。

  有绝对优势的领域我们大有所为,这是我们的策略。比如在彩电领域,我们走的是中高档路线,这是两三年前就定下来的,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抓住了大部分目标顾客。实际上市场份额有两个数字可以表达,一是金额的份额,二是量的份额,我们追逐的是前者,这里面包含了我们的技术含量在里面。

  我们的原则是中国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安排什么,当然必须对中国的经济架构要了解。我们在中国大量地建厂,聘请了近2.5万人在飞利浦工作,同时我们铺设了三千多个销售点,全程地为消费者服务。最重要的是,我们把最新最好的技术带到中国,而不是像早年的某些洋品牌把前几代产品推销到中国市场,飞利浦不会做这样的事。对于本土企业,飞利浦希望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靠先进技术良性竞争让飞利浦真正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一部分,让他们生活更美好。

  新:许多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后,并不能根据中国市场特点适时适宜地做产品的推广和品牌建设,以至于名不副实,有些冤枉,飞利浦怎么看呢?

  张:在中国做事,必须本土化。如果不能真正了解本土市场状况,显然不要想立足。我感觉飞利浦的本土化政策走得很稳健,几乎所有的产品部经理都是中国人。这是很关键的一点,说白了国际公司在技术上都是差不多的,最终都可以学习,但有一个头脑清晰的团队却相当重要。世界品牌要在中国深入人心,一定要了解中国国情,比如海外广告到中国就不适用,中国的消费渠道和国外也完全不同。

  中国零售业也不断在革命性地转变。我们的发展就是看能不能跟上这个转变,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做市场调查,倾听客户意见。飞利浦一定是做长期工作,不求短期利益。在中国市场我们要占绝对优势,当然不是所有市场我们都做,因为资源有限,但我们会做市场基础,要做足服务,和客户之间做到零距离。我想,前几年我们都能生存下来,这几年时尚生活在慢慢走近,我们更有乐观的前景。

  记者评述

  20年来,中国最热闹的行业莫过于家电电子行业,除了本土企业有此起彼伏地兴盛、衰退,更有洋品牌来势汹汹地大规模进入。

  虽然这个市场充满了诱惑,但回头看看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家电电子企业,也无非是日本和欧洲两个地区。欧洲品牌以飞利浦历史为最长。

  当然不能以地域作为企业特点的界定标准,但是不能不看到欧洲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呈现出了渗透不够的共性。当面对一大堆市场数据,你看到的是东洋品牌总是要略胜几筹的局面。可是当深入调查下去,你会发现欧洲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素质都是极高的,特别是科技方面,欧洲品牌的技术含量都是相当高的,但是,市场却表现出另一面的情况。答案只有一个,欧洲家电电子品牌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掌握是不够的,否则完全可以获得更高的市场声誉。

  飞利浦也不例外。

  当年马克思的表兄安东尼奥-飞利浦创建飞利浦公司时,飞利浦只是一个生产灯具的小工厂,但它迅速就壮大了起来,迄今逾百年的历史,飞利浦在欧洲已经具备了深远的影响。

  但在中国,飞利浦却没有获得相同的地位。飞利浦经年累月地告诉中国消费者“我们会做得更好”,这一招奏效在于让大家都知道了飞利浦。但具体到某一件产品上,却很难建立消费者的信心,这首先在于飞利浦对于自己品牌的内涵阐释不够,其次在于对于具体产品的推广并没有下足够的功夫——推广显得漫不经心。

  而实际上飞利浦是在做事的。在它进入中国的大事上,我们看到一家家工厂的崛起,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尤其对本土技术人才的运用,也是其它外企所不能比的。

  有一个侧面的例子,日本品牌对中国市场的侵占几乎是铺天盖地。也许同属亚洲民族,它们更能掌握中国人讲究实用,注重功效的心理,所以日本品牌在自己产品的性能上大做文章,结果取得的成绩几乎是攻城掠地般的好。到今天,日本品牌已经到了在流通领域做文章的时候,它已经跨越了对产品的宣传这一阶段,飞利浦显然没能抓住这一环。

  又看韩国的三星,它一来就完全的本土化,不讲高价,不讲太多款式,完全适应中国市场中低价位的大量需求,结果也是获利不少。直至近期推出数码概念,收效亦甚好。

  飞利浦技术高,款式时尚,恰恰没有找到契机。据说在张亚平之前担任她这一职位的都是外籍人士。这是不是有些原因呢?这或许是另外一个话题,但实际上,外企进入中国,如何找一个既熟悉本土市场,又熟稔国际化运作的双优人才做领头人,的确是至关重要的。

  本土品牌也在蓬勃发展,也许某一天本土企业也国际化、全球市场一体化时,所谓进入某个市场,所谓本土化会是无聊的话题。但是,从做市场的人来说,知道“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这个道理相当重要,民族心理、地域习惯、消费倾向依然会是长久的话题。

  据说张亚平早年负责推广飞利浦的机芯,她和中国广大的VCD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携同中国VCD行业把这一行业的标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推广机芯这一元件时,她已经习惯于在大众媒体做一些推广广告,对于飞利浦的未来,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呢?(文—周桦图除署名外由被访者提供)




 相关链接
姜文说:要小心他们,更要研究他们(2000/12/06/ 14:47)
解读“日韩流”(下)(2000/12/06/ 14:06)
解读“日韩流”(上)(附图)(2000/12/06/ 14:05)
“日韩流”里的中国人(下)(2000/12/06/ 13:55)
新周刊专栏 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评选新世纪阳光女孩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
时尚精品写真图片库
新浪招聘网站
杨晨停赛风波
2000年精彩国际新闻图片回放
手机栏目提供选购、评测个性化方案
孟京辉与他的《臭虫》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