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渝觉得上MBA的确学到了很多知识,自己的几个弱项也都得到了提高。分析方案、管理沟通等等,特别是管理沟通这门课,细到分析你讲话的眼神怎么不对,手势怎么不对,逻辑怎么不对。毕业时,俞渝还被选上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学校旁边有个美国证券交易所,她成天泡在证券业的环境中,还能分析许多当时发生的案例,受益非浅。
1992年俞渝从纽约大学毕业,拿到了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及国际商务MBA学位。
那时美国经济萧条刚结束,MBA的就业市场也大不如前,所以找工作极不顺利。回忆起找工作的艰辛,俞渝记忆犹新:“我写了有300封求职信,在有的公司面试了16次,但后来还是决定不要我,我能够找到的工作都是我不想去的。” 花旗银行曾经提供了交易员的职位,但俞渝觉得自己不是现场反应灵敏的人,不适合这个职位而没有去就职。美林证券提供了香港的职位,她也不愿意去;安然提供了德州一个15万美元年薪的职位,她以不喜欢德州为由婉拒……俞渝有些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最后,“豁出去”的俞渝决定自己开公司,给其他公司做金融咨询顾问业务。1992年,俞渝的TRIPOD国际公司正式成立了。做翻译多年,俞渝认识了一些老总,于是她找到了他们,这些“熟人”也愿意把一些小的项目交给她试一试。项目虽小,但从头到尾都由她一个人负责,打交道的层次比较高,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俞渝的第一个项目是给一家石油公司写了一个报告。这份两页纸的盆地报告,居然赚了3000美元。后来,俞渝发现,3000美元对于她来说是最小的一笔业务。随后,她接到的是一个企业兼并的案子。当时难度特别大,这个企业牵扯到好几百名员工,而且还牵扯到当地的工会与法律争端。企业原打算聘请的财务顾问是类似于美林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等这样的大公司,但是俞渝却找上门去。她的想法很简单,这个案子既然这么难,那么利润肯定很好。面对那些四五十岁的董事、经理,28岁的俞渝最后拿到了兼并案,而且做得非常成功。俞渝总结说:“这次成功一半是出于自信,一半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 当然做的过程还是挺艰难的,毕竟经验很少,所以那时老是在分析和谈判中去学习,感觉特别累,尤其1993年、1994年是最累的两年,每天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休息时间很少。
在华尔街,通过收购以及兼并整合后出售企业,俞渝为客户创造的利润累计超过1亿美元。良好的信誉和驾驭资本的能力成为她最大的资本。俞渝说:“回想以前做投资银行的那些年,如果我跟一个男性同样出色,我觉得自己更容易比他们出众,因为投资银行这一屋子人开会,三四十人进去,全是男的,就我一个女的,就我一个外国人,就我一个身高在一米六五以下的。如果一个男性做了跟我同样的工作或者是说了跟我同样的话,他不会吸引到更多的注意力。”俞渝把华尔街比喻成高压锅,压力非常大。它逼着人在很短的时间,就要很清楚地了解一个企业的情况,提出你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这确实锻炼了人的能力,还有就是对别人的企业看得比较多了之后,能得到一些启发,知道资本市场和企业需要的是什么。这对于她后来做“当当”很有帮助,既能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又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想问题,能够把和投资者与公司的关系和利益处理得很得当,而这对于一个创业的公司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到1995年的时候,在长期的高压之后,俞渝觉得自己有些受不了了,她开始失眠,于是她试图调整、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她觉得为客户玩命,投入特大,每次交割完后,总有一种失落感,忙了这么长时间,突然一下什么都不是你的了,都跟你没有关系了。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年一直给她很大帮助的美国ABB公司美洲总裁Bob,那一年飞机失事死了。Bob当时权力很大,管着好几万人和几十亿的销售额,而且经他手兼并了几个大的企业,业绩做得非常出色。俞渝说:“那件事让我觉得生命真是太脆弱了,开始想该怎样享受生活。”
1996年,俞渝开始有了些危机感,过了30岁还未成家,甚至没有男朋友。缘分有时总是不期而遇。俞渝有个朋友在国内做一个新闻杂志,她也投资了一部分。杂志的总编到有关部门办理申请刊号等事情,就去找李国庆帮忙。几个月后,李国庆到纽约参加他的一个好朋友的毕业典礼,总编对俞渝说,人家在北京帮了我不少忙,你们这些投资人、董事应该有一个人出面请人吃一顿饭。那天俞渝正好有空,于是就这样结识了空降而来的李国庆,即她现在的先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