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归途如虹》(5)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6/29 10:28 新浪教育 | ||||||||
进入20世纪,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在仁人志士寻求救国之策的探索中,相继出现了留日、庚款柳眉、留欧勤工俭学、留学苏俄和战后留美的热潮。留学学习的重点从早期的实用技术,先后转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留学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将获得的新知识运用于革命斗争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实践,成长起了几代革命领袖和近代科学文化的奠基人。
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历史新纪元。大批留学生冲破了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们对新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和国防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人成为我国科技领域和基础学科的开拓者、奠基人。与此同时,国家开始有计划、大规模的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实习生,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这些新中国第一代留学生,不负祖国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归国后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王晓初:据咱们现在统计看,1955年,我们中国科学院学部建立,当时学部委员当中92%都是留学回国的专家,再比如我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当中一共有二十三位,其中二十一位,是留学回国的专家。 解说:1992年邓小平关于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讲话,拉开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序幕。在党和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出国留学达到了150多年来的最高潮。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留学回国人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均为留学回国人员。 在载人航天工程、高温超导、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绘就等重大项目和高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中,以及在夺取抗击“非典”胜利的斗争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留学回国人员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说:刚刚迈过不惑之年的郭雷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除此以外,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而对于这一切,醉心于科学研究的郭雷自已另有一番体会。 郭雷:我想我在科学上的追求是我永远不能满足的东西,这就是对学术的追求。大家都知道学问是无止境的,任何一个进步都是未来更大进步的起点。 解说:1961年11月,郭雷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艰难的生活让郭雷过早地就承担了很多生活的重担,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他浓厚的求知欲。他六岁上学,从一年级开始,考试几乎都是满分。少年时代的郭雷有过很多梦想,想过当作家,想过当诗人,甚至想过当武术家,而高考志愿栏中郭雷却填写了一个陌生的专业:山东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对于选中“自动控制”,当时的郭雷有一种几近天真的想法,他想用自动控制使人在家里一按电钮,农田里的水泵就能自动浇水。 解说:1978年,郭雷高中毕业,如愿以偿踏进了大学的校门。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从此他的一生就和“自动控制”结下了不解之缘。1986年,经过8年的苦读,年仅25岁的郭雷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博士。这时,他做出了新的决定。 郭雷:博士毕业以后,当时有几家国外的大学,特别是澳大利亚的邀请我去做博士后。 记者:当时很多人认为博士上完,在学位上也是到头了,为什么你还选择做博士后? 郭雷:在国内做完了博士,选择出国,我觉得当时改革开放走出去这样一个大趋势下,特别是作为科学研究来讲,更需要量在国际上交流,封闭是不行的。 解说:1987年5月29日,郭雷告别父母妻儿,飞往了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 郭雷:当时我博士后选择的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一个系统工程做工程研究的,这个系当时在国际上是很有名的一个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