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赤橙黄绿青蓝紫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大学教育逐步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要走进大学校园。不过,有一个问题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清楚:为什么我们要上大学?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在大学里可以学习更多知识,为以后找工作做个铺垫。这种看法固然没错,但是,如果仅仅把获取知识放在首位,就未免降低了大学的作用。
对一般个体而言,20岁左右正是塑造价值观、培养个性、发展思维的黄金时期。而大学校园,恰恰应该提供这样一个适合个人发育成熟的土壤。
什么样的学校氛围能提供最好的环境呢?丰富多元的、充满竞争和活力的,以及提倡个性的。美国的高校,或者说大部分高校,就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号称是世界民族的大熔炉。美国的高校,五彩缤纷,集中了不同种族、族裔、民族、肤色、文化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处事之道、不同的个性特点。由这些个体构成的校园,俨然就是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之窗,在这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术水平,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汲取不同文化的营养,从而达到塑造价值观、培养个性、发展思维的目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甚至来自某些你只在地图上见过的国家,你会是什么感觉?当他们讲述自己的国家、文化、习俗、传统的时候,你会是什么心情?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在大海里游过泳,就不知道大海有多么浩瀚,那种畅快的心情是游泳池绝对无法带给你的;同样,没有在多元的文化氛围中生活体验,就不知道这个世界多么丰富多彩。通过跟他们的接触,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通过跟他们的接触,可以了解在面对同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是怎么思考的,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别人,包容一切。
走在哥大的校园里,(我相信在其他高校也差不多)你可以看到很多人的衣着有些“奇怪”或者“不合体”。说他们奇怪,是根据我们固有的审美标准;说他们不合体,是根据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殊不知,这正是人家风格的体现,估计人家恰恰觉得很好看、很得体呢。当我们慢慢习惯了不用自己固有的、惯有的价值标准去judge(评论或者评价)别人的时候,其实反映了你自身包容度的增加。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在美国生活的前几年,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不轻易去judge别人。各种文化的价值尺度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记得去年一个新同事去买衣服,挑了一件稍微有点“露”的衣服,她有点担心,怕别人说。另一位来了多年的同事安慰她说:别担心,没有人会judge你的,只要你觉得好看就行了。
这种不轻易judge的思维方式在面对重大事件的时候,就更能表现出一份冷静和理智。去年曾经震惊全美的弗吉尼亚枪击案发生以后,我看到各种不同的人群、族裔的反应。在路上,在地铁里,确实看到有些人非常激烈,甚至把矛头指向韩国甚至东亚国家。有的韩国学生竟然在地铁里遭到指责。但是,在大学里校园里情况截然不同。没有人会做这种缺乏理智、不合逻辑的推理,相反,老师和学生在讨论惨案发生的原因的同时,更多地是把理解和安慰带给韩国学生,这时一种理智成熟的心态,这种心态跟大学的氛围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