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大讲师眼中的美国教育:优雅的现代公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8日 10:23   新浪教育

  优雅的现代公民

  在美国的大学到底能学到什么?学生看起来那么轻松,是不是整天玩呢?这是很多人、包括我来美国以前的疑问。

  其实,美国的高等教育并不轻松,而知名大学就更难读了。那些看似活蹦乱跳的本科生们,其实夜里都学到很晚。考前熬夜赶paper、准备考试更是屡见不鲜。因为我们的中文课在期中考试期间没有正式的考试,所以有的学生甚至要请假甚至逃课去准备别的科目。

  为什么这么辛苦呢?跟美国高校的教育目标有关,美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念叫“通才教育”或者“通识教育”。就拿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课程来说,其范围包括:科学类课程(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等);文化类课程(世界文化史、欧洲文化史、美国历史等);艺术类课程(绘画、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社会学、人类学、法律、伦理学等),此外,还有诸如基础写作等课程。再比如普林斯顿,他们对理工科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除了数理化、计算机这些必修科目外,必须学习至少七门人文类课程,而且是必须从六个不同的知识领域(认识论和认知科学、伦理与道德、外语、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分析)中各选择一门。这种做法注重学生在专业教育之外受到广泛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全面提高素质。

  通才教育的思想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传统。当时的大学目的在于培养神职人员和绅士,而不是提供职业的训练。在1950年以前,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是不包括任何职业教育内容的。他们追求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发展人的想象力、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合格的公民。

  作为通才教育的发源地——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受到指责。有人指出哥大的这种培养方式造就了一批“鸡尾酒会上的先生和女士”。而哥大的校长则非常自信的回应:没错,我们就是培养这种广闻博记、无所不谈的优雅的公民。现在我们国内都提倡素质教育,在我看来,像哥大这样的培养方式就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美国很多高校在第三年才需要学生选一个专业,而且还是允许变动的。这就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可以自由地寻找、确定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相比之下,国内大学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下,学生还没有进大学校门就已经知道自己的专业是什么,甚至可以预测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工作。即使发现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也很难变更,也就是说,只能一条路走到底。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利于学生扩展思路、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对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高三学生来说,怎么能知道自己以后适合做什么?怎么知道哪些领域适合自己呢?至于课程设置呢,一般都是紧紧围绕专业构建,出了专业的圈,学生一般都不会选,顶多有几门如同鸡肋班的选修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美国大学 的新闻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