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英美失业的金融专业人员有了新理由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保持乐观,尤其是那些会讲普通话的人。”2008年12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以这句话作开头,报道了中国跃跃欲试地延揽海外金融人才的行动。
12月6日的《华尔街日报》,则在《中国机构纷纷赴华尔街招募华人专才》的报道中,开篇这样写道:“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向海外输送其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而现在轮到中国从华尔街吸收专业人才了。”
事实上,不仅是金融行业,还有实体经济中的汽车业、IT行业等许多领域的人才,也都在这次金融海啸的激荡下,重新在国际人才市场上流转。而这批智力财富,也如同历史上历次危机中出现的智力财富一样,被视为此次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巨大机遇和财富。
“以前都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全世界吸纳人才,从而形成了世界级人才高地。现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都在大幅裁员,这些被裁下来的金融专才都在寻找出路。这对中国而言,确实是个机会。”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说,中国应该把握好这次机会。
他认为,虽然中国也难逃此次金融危机的波及,但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具抵抗力,也更有复苏的后劲,所以应充分把握金融危机中出现的智力财富机遇。
有报道说,曾经在雷曼兄弟工作过的中国银监会研究局一位官员日前透露,近来他每天都要接到许多前雷曼兄弟老同事通过E-mail发来的求职简历。
袁钢明认为,尽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华尔街的金融人士不无关系,他们也因此备受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才还是世界一流的,如果能吸纳到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水平,为将来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打好基础。
上海社会科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高子平撰文则认为,除了金融人才外,从实体经济部门引进高科技人才也是值得重视的。“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支撑,虚拟经济的繁荣必然昙花一现,这也是我们在人才抄底行动中必须恪守的准则。”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进入12月,美国宣布裁员的公司涉及多个行业,“显示裁员现象已经超出住房和金融领域,扩大到几乎每一个经济领域。”这些公司包括雅虎、戴尔、摩托罗拉以及三大汽车公司等世界级产业巨头。
高子平表示,上海组团去美国揽才,也应注意“硅谷的软件专家,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因为他们对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意义非凡,同样是我们所急需的。
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陈锡安研究员则表示,现在确实是吸纳人才的好时机,因为引进国际人才要逆经济周期而动,越是经济低迷,就越要重视和着力引进优秀的海外人才。
陈锡安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配置与经济发展呈现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但遵从的是反周期原理。所谓人才配置的反周期原理,是指在经济繁荣和衰退的过程中,人才流动配置与经济周期逆向而动的规律。也就是说,越是经济低迷,企业裁员越多,人才流动速率和规模也越大,而此时,人才也就越便宜,引进成本也越低。
他说,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已有5万多名海外专业人员登记到中国谋职。“由此不难判断,今后3~5年将是我国难得的国际人才开发的黄金时期。”
但也有声音质疑中国去国际人才市场揽才会遭遇障碍,英国《金融时报》就认为:“中国提供的薪酬不太可能达到国际标准,而对普通话听说能力的偏爱,有可能排除许多潜在的候选人。”与之佐证的是,中国投资公司在今年曾启动了一次全球招聘活动,但无法达到伦敦金融城或华尔街普遍提供的薪资水平。
袁钢明认为,这说明了中国人才市场机制仍待与国际接轨,“薪资还不是大问题,现在我国的一些沿海省市已经基本具备了吸引海外人才的经济实力,最主要的还是吸纳来的海外人才来了能不能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