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道衡:“海归”中为何少见高科技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 16:03   环球时报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海归"回国效力成为一股潮流,大批"海归"在国内找到了发展的机会。但不太合拍的是,高科技人才却似乎是这股"海归潮"的游离者。据中国科协日前的一份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高科技人才出国深造者达70余万,学成归国者不到1/3,即使"海归",也有不少人归而复去,或"人归脑不归",仍在为海外公司的研发体系效力。国内对高科技人才的需要和相关鼓励政策都形成不了吸引力。追根溯源,问题在于,短视的市场投机心理和行为扼杀了高科技"海归"施展能力。

  表面上看,留不住高科技研发人才的原因是缺乏软、硬件的一系列扶持和配合,本来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随着发展而解决,但时下盛行的急功近利之心,却让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严峻。国内许多决策者、投资者,一方面希望高科技"海归"可以为他们快速带来政绩和效益,另一方面又不愿在那些固本培元的基础性项目上下本,一味要求高科技"海归们"少投入、快产出,把基础和长线投入看作"赔钱货"、"傻子投资",把高科技人才必要的充电看作浪费时间,把科研过程中正常的反复、失败看作劳民伤财,单纯希望"短平快",立竿见影地收到投入回报,结果迫使这些高科技"海归"或违背自己心愿、违背科技规律,最终难有成就,或被逼得拂袖而去,甚至重返海外。而"海归"们的或无功、或走人,又让决策者、投资者产生"海归不行"的念头,陷入"双输"的恶性循环。

  在国外,对高科技的评估、研判高度专业化,许多决策投资者即使本人是门外汉,也可循这些成熟、完善的渠道,获得准确可靠的评估。而在国内,不少决策投资者自身缺乏高科技知识,整个社会又不存在完善的高科技评估体系,结果一些诸如"水变油"之类的假冒伪劣高科技受到重视,而许多"中用不中看"的真正高科技却被冷落。许多高科技"海归"正是因为缺乏伯乐的慧眼,更缺乏让真正高科技脱颖而出的机制,而黯然告退的。

  高科技的核心是专利,是创意,对专利、创意的尊重和保护,是高科技产业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础,而在这方面,中国的差距仍然相当大,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山寨"行为大行其道,对这些侵权行为的惩处、打击却缺乏震慑力,这些足以让满怀热情的高科技"海归"望而却步。国外十分盛行的"点子公司"在国内举步维艰,正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本意是表现对高科技人才重视的《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也体现了对科技开发人员的"错位理解"。这项鼓励政策把"在国内科研机构受聘兼任专业技术职务、顾问或名誉职务"放在第一位,许多地方对高科技"海归"盛情相邀,却一味用"高官厚禄"表现自己的重视、重用。高科技人才最关注的,是学有所用,才有所施,而不是职位、待遇,因为对他们而言,专长才是自己最可宝贵的财富。有关方面在吸引、挽留高科技"海归"时,必须彻底打破官本位思想,千里马就该得到驰骋的疆场,而非一个雕栏玉砌的高级马厩。官本位思想、急功近利、"山寨"横行……这一切综合作用的结果,便是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市场投机大行其道,技术开发举步维艰。

  科技立国是事关中国复兴的千秋大业,需要包括高科技"海归"在内的大量海内外人才群策群力,更需要一套鼓励创新、鼓励技术进步、保护知识产权、遵循科学规律的完善体系和良好的产业创新、开发土壤。如何从体制上根本杜绝市场投机者打败技术开发者,高科技"海归"无用武之地的现象,关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有关方面不能不重视,不能不慎重。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中国再不能依靠低水平的"世界工厂"模式持续发展,能否抓住这一时机,创造一个让包括高科技"海归"在内的高科技人才可以充分发挥,让高科技能力得以稳步发展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良好机制和氛围,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机遇。

  (作者是国际问题学者。)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