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在英国,圣诞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被称为“节礼日”,按传统这一天是老板向雇员赠送圣诞礼物的日子。不过在郊区,节礼日还意味着一项更刺激的活动,那就是猎狐。虽然有英国政府的禁令在先,但今年的猎狐行动照样吸引了30万人的大军。26日,《环球时报》记者赶往英格兰郊外,参加了这一英国乡村的重要文化活动。
猎手:用纽扣数量分级
英格兰东南部的埃塞克斯郡离伦敦有两个多小时车程。听英国人说,当地的猎狐习俗已经有数百年之久。早在中世纪时,人们就开始追捕狐狸。那时大部分人家都以养农畜为生,偷嘴的狐狸是农民的眼中钉。每到狐狸生育的冬季,特别是圣诞节前后,人们就组织猎狗将追到的狐狸咬得四分五裂,以消平时的怨气。由于动物保护者抗议这项活动过于残忍,英国于几年前规定,凡是用猎狗捕杀狐狸都算违法。即便如此,现在英国还有400多个猎狐组织。英国的猎狐在禁令前后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今年节礼日是英格兰入冬以来少有的明媚天气。原本寂静的小村庄很快就被猎狐迷的谈笑声,小孩的嬉闹声以及狗叫声唤醒。40多名男女骑手驰骋而来,30多只精悍的猎狐犬伴其左右。当地人向我传授经验说,参加猎狐的人有皮靴、马裤、猎装、头盔等专门的行头。男女骑手着装以红色和黑色来区分,而猎手的等级要看服装上的纽扣,5颗纽扣说明是猎手,4颗纽扣的是组织者,3颗纽扣的则是猎狐组织的一般成员。据了解,参加猎狐组织需每年缴纳800英镑会费。难怪,有些英国人称猎狐是富人玩的游戏。
猎犬:靠臭袜子带路
出发时间一到,有人大喝一声“呔嗬”。所有的猎手立刻集合起来,在猎狐犬的引领下,依次骑马奔向远方,一溜烟消失在500多人的视野中。为了目睹骑手的风采,我立即启动车辆去追赶他们。纳闷的是,我发现他们大多时候都是在马路上“追猎”,而非在田野间驰骋。这怎么能捉到狐狸呢?
捕猎活动的负责人道格拉斯•赫尔为我揭开了谜底。原来自从禁猎令下达后,猎狐在当地已经变成一种象征仪式,猎犬的出场也不过是撑撑门面。其实在猎手们启程前,已经有人拿着带有强烈气味的东西,比如臭袜子或茴香子油袋子,按照设计好的路线奔跑一次,留下气味。猎狐犬就是跟着这些气味来追捕“有味而无形”的狐狸。不过也有突发事件,“如果猎犬在途中真的遇到狐狸,它们会立即扑上去捕杀,这是不可控的。”在这次“追猎”活动中,我还真见到了两只狐狸,不过都是死于车祸:一只躺在路边,一只已被压扁在路中间。
猎物:和自由党人同名
英国动物保护者以猎狐的残忍以及没有必要等原因反对捕杀狐狸,但支持者则坚称猎狐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88岁高龄的贝尔斯有60年的猎狐经历,他向记者抱怨说:“政府根本不了解乡村控制狐狸的重要性。”镇上居民莱西则告诉我:“狐狸经常咬破头晚堆放在路边的垃圾袋,结果第二天整个街道都是垃圾。它们还常到花园和菜地里大便。”对猎狐活动的激辩还上升到了阶级纷争上。早在民主思想开始冲击英国贵族体制时,自由党人就把乡村贵族比做“没有教养的小丑,除了猎狐什么都不会”。这种观念甚至至今还让一些英国人认为“乡村贵族=猎狐=愚蠢”。不过猎狐贵族也不是吃素的,在他们嘴里,猎物都被称为“查理”,而这正是当年自由党人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的小名。
有意思的是,猎狐在形式上沿用了许多法国王室的规矩,所以在现在的猎狐术语中依然有法语的影子。比如狐狸跑了,猎人们会高喊“Tally-ho”,这就是源自法语的“Taiaut”。此外,英语词汇中有些也与猎狐有关。比如说某人“穿着猎装”,就是形容他的状态极佳。英国还有许多酒馆的名称里也带有“狐狸”、“猎狗”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