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说起这个话题,Dr.Othman就问起有没有人修数学,问数学书的价格,我随口答网上100多,原价200多点。只听学生们口有些哗然,他说:“看,我们的课本还算便宜的啦,像数学课本之类的,你要拿起码一周的工资才能买来吧?”我忽然觉察,无论对本地生也好,国际生也好,大家都不容易。
健康课前,听到两个女生闲聊,一个说:“5点多钟起来工作到9点多来上课,到这会儿12点,困死了。。。”另一个人表情木然的说:“我早上3点多起床去工作。”“啊?!真的假的(我那时心里也在感叹这句)?在哪儿工作?”“星巴克。”答曰~~
啊?!怎么又一个在咖啡馆工作的?
以唏嘘呜呼哀哉,自古以来咖啡拯救了多少瞌睡到死的灵魂,岂不知,它又叫那么一小群人陷入困倦之中?!
那天和妈妈在QQ上聊了半个小时,谈及此事,她也有些吃惊:“原来美国学生也那么辛苦啊?”我说:“其实美国学生的经济压力比我们这些学生还要大。”其实我心中的感觉是复杂的,对于那些美国学生来说,他们可以16岁开始就随便打工自己挣钱,我是羡慕又敬佩的,能自己为自己的学业买单时多么令人赞叹的啊?!花父母的钱,心情远不如此。
美国人的经济独立是我们中国人有目共睹的,18岁,似乎已经是他们的而立之年了,有的自己开始租房子过生活,这些方面,我是真的佩服的,如今想要我自己挣房租。然而,我常常想,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也会像诸多亚洲家长一样供应孩子上大学,因为有时候,独立的更多的并非“经济”,连人情味儿也被一并“独立”了。当孩子长大了,工作了,18岁了,成家了。。。一步一步原本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们变成了一座座孤立的岛,各自挣钱`奔前程。也许起初父母没有供给,这些学生便拥有了只有自己才能承担的压力,业余时间里,打好几分工填补自己的经济压力。自己,自己,自己。。。直到这种“自己”的字眼在他们的脑海里变成“自给自足”的习惯。当父母老的时候,住在自己空荡荡的老房子里,拥有的是自己创下的基业,儿女们离家很远,只有谁过生日或重大节日才聚在一起。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很久以前住的父母的房子,已经不是幼时的“家”了,不再是他们时时可以依靠的地方了。某种程度上讲,其实这种从18岁的经济上的独立,也带来了家庭成员的疏离。
举例子来说,之前我住的白人家庭,homa是离婚母亲带着2个女儿,穷得叮当响,有时候连她小女儿闹着买零食的几块钱都没有(当然也和她本人不会计划着花钱有关,反正常常让我们断粮),我还给她小女儿买过冰淇淋什么的。我后来才知道,原来homa的爸爸其实很富有,挣了一辈子的钱,存在银行里,数额巨大到申请了银行助理。来家里做客的时候也有种“财大气粗”的架势,他大外孙女(也就是homa的大女儿)去中国玩的时候,他赠给她一副相机和300块美元。homa的妈妈生日的时候,我见到homa的姐妹们,一个个打扮的干净鲜艳在旁边说话,只homa一个人穿着大汗衫儿忙进忙出。我常常奇怪,homa年轻的时候受过伤,左右腿不一样长,算是残疾。如今她家庭不幸福,经济上有很大的问题,没有任何家人关心帮助她,父母姐妹各自享受各自的,休管“他人”?她自己的大女儿赚了钱,也爱莫能助,把钱存在自己的账户里。毕竟17岁,上了大学了,也要自己挣学费了。。。
现在住的一半美国白人一半菲律宾人的家庭,家庭成员关系相处很融洽,前一段,男主人还在说他们老两口要去加州帮大儿子夫妇带孙女儿呢,想必是受到了菲律宾homa的影响,变成了和蔼的“亚洲爷爷”。要知道,在美国很少有爷爷奶奶整天照顾自己的孙儿呢,美国年轻父母常常把婴幼儿送进日托,让别人看管孩子。但让我惊讶不已的是,前一段时间,我吃饭的时候听这家里的姐姐Isis说:“我每个月要付给我爸500块的房租呢,我自己的零食也要自己买。。。”那时,我真的吓了一跳,爸爸收女儿房租?!真的不可想象。。。不过据我观察,她虽然工作了,还是常常给父母撒娇,她爸妈给她买手机之类的,感情上,并不觉得生疏。这一家的经济状态,算是一般亚洲一半美国吧!其实还是不错的。
家人间还是应该相互多帮助的吧?在我们国家的农村戏上,这家的绿豆收成好,也会给她孩子的老舅家拿上一大布袋呢,这叫关怀。妈妈说,她小时候家里很穷,有时候还隔三差五的去姨姥姥家吃饭。中国人跟亲戚借上一些钱并不难,一句话,“谁让咱是一家人呢!”可在美国,似乎这个说法不怎么常用。我们中国人从小学“达,则兼济天下”,连“天下之心”都有,更别提“一家人”的相互照应了。这一点上,不是美国“经济独立”的可悲吗?
写完这篇博文后,发现跑题了?!罢,跑了就跑了。
凑合着看吧,此危机非彼危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