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刘龙,以交流生身份来到埃及首都开罗,在开罗大学学习一个学期。宏伟的金字塔、壮观的苏伊士运河、美丽的红海使他赞不绝口,尤其是红海,海水湛蓝,游客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海里潜水,身边各式各样的鱼和珊瑚清晰可见,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中国青年报:埃及的高等教育水平怎么样?
刘龙:埃及大学很少,但上学几乎免费,吃住收费也特别低,只收实际开销的10%,其余都是国家财政补贴。因为大学比较少,入学又容易,所以学校的学生数量很庞大,开罗大学就有约20万名学生。
和我们一样,埃及也有高考,但分数要求比较低,他们也是按照分数高低选择冷热专业的。语言专业很热门,毕业后可以当导游,收入是普通专业的10倍以上。政经学院也比较热,学生毕业后可以加入政党。埃及的大学实行宽进严出,如果学生不好好上课,就要留级,听说有个学生上了十多年大学才毕业。
中国青年报:那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好吗?
刘龙:这就说不准了。我们在埃及乘坐出租车,随便一个司机都可能是开罗大学毕业的。在他们看来,大学生开出租车是很平常的事。由于国内就业机会比较少,他们还会去沙特、科威特等石油国家找工作,也有人去欧美或中国留学。
中国青年报:埃及人什么特点给你印象最深?
刘龙:西方有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埃及人特别能侃,校园里个个都是辩论家、演讲家,侃起来滔滔不绝。让我佩服的是他们晚上精力特别充沛,夜里两点之前很少有人睡觉,可早上四五点钟就爬起来做晨礼。不过,晨礼之后他们还会睡个回笼觉,等到八九点再起来。
我感受最深的是埃及人民非常热心。比如说你找人问路,即使他不知道路,也会拉着你的手挨个问其他人,直到帮你找到答案才离开。埃及人民天生很乐观,虽然社会整体收入比较低,平均月收入才400埃磅(1埃磅约合1.2元人民币——编者注),有的才200埃镑,但大家都过得很快乐,感觉精神很富足。
中国青年报:我们都知道埃及文化源远流长,你感受如何?
刘龙:埃及的文化确实很发达。比如书籍印刷,可以说影响很大。从整个阿拉伯世界看,数埃及电影拍得最多、影响力最广。有意思的是,埃及的电影明星并不都是俊男靓女,而且都长得很胖,这可能跟他们的审美有关。另外,很多电影明星是喜剧明星。
中国青年报:埃及人的生活节奏快吗?
刘龙:挺慢的。一天也就工作3~4小时,早上九十点钟开始工作,下午一两点就下班了。工作之余,大家会坐在街边喝茶、喝咖啡、抽水烟、聊天,那叫一个悠闲。虽然埃及人收入普遍不高,但由于有全民粮食补助,大家并没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因此活得不累。
中国青年报:埃及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
刘龙:埃及也有“春节”,但根据的是阿拉伯历法。埃及人更热衷过宗教节日,比如开斋节、宰牲节等。当地历书的九月是斋月,一整月都是白天不能吃饭,到了晚上才能吃饭,通常这时人已经很饿了,吃得也会特别多。斋月结束后,埃及人会重新恢复正常饮食,杀牛宰羊,就有了宰牲节和开斋节。
中国青年报:埃及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怎么样?
刘龙:在埃及,有很多中国人和欧美人。相比之下,我感觉他们对中国人更友好。埃及人民喜欢中国的文化是一方面,同时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来说也意味着就业机会。很多埃及人觉得在本国就业机会少,就喜欢到中国工作,特别是当导游,很吃香,收入也很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