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归总量增长 留住人才是关键(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8日 08:14   解放日报
学历构成
学历构成
漫画
漫画
调查
调查
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调查

  调查说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长期战略方针。上海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在贯彻国家人才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中,以海纳百川之胸怀,吸引和集聚了大量留学回国人员。

  在沪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总量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已逾八万人,占全国总量的近四分之一。近几年每年的增量保持在5000人左右,绝大部分已经在沪“扎根”。

  在沪工作或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有哪些特征?他们为上海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们对上海工作和创业环境持何种评价?为此,上海市政协组成课题研究组,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网上交流等调研方式,对537名留学回国人员进行了相关调查。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对调查所得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合。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以学习和进修为主要目的到境外正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求学、攻读学位、进修业务或从事科学研究及进行学术交流,连续居留一年以上,调查时已回国定居或持有中国护照、目前正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以中高端人才为主。调研旨在针对新形势下这一群体的新情况和新需求,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完善和落地,推进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的发展,不断优化上海集聚人才的环境,让更多高端人才落户上海、留住人才,为上海的建设发展服务提出积极建议。

  一个高学历、中青年为主的群体

  近年来,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国外学子的回归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不断推出有吸引力的政策,为留学回国人员来沪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近年来完成学业后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日益增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累计已近8万人,约占全国的1/4。其中,在各级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单位任职的约占55%,在外资机构、民营企业就业及自主创业的约占45%。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留学回国人员男性多于女性,30-50岁年龄段的中青年居多。

  接受本次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共537人,其中男性为70.9%,女性为29.1%。中共党员占23.6%,民主党派为12.9%。从年龄构成分析,以30岁以上50岁以下的中青年为主,占77.8%。接受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的517人,占96.3%,其中,取得博士学历的有293人(见上表)。另有49人属本市重点引进战略产业和重点项目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留学回国人员中,大部分具有在国外工作和创业的经历,其中在国外有二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占40%。他们大都与海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海外具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

  课题组在张江、嘉定及莘闵高科技园区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的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目前处于成长期;从行业分布看,以科技类最多,服务类次之,加工类最少;企业规模均为中小型企业。

  在沪留学回国人员以本市户籍身份者居多,外省市户籍及持有外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华侨也占有一定比例;学历层次高,专业面广,大多是上海发展所需的中高端人才。

  正在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者

  留学回国人员来沪后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投身于本市的科研、教育、医务及科技创新等工作,为上海导入了高新技术项目、高端科研课题,带来了新兴产业发展信息,并以现代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多方面影响着他们的周围人群,为上海的发展注入了积极的动力,为促进本市科教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上海的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毫无疑问,留学回国者这一群体相对具有国际化思维、国际化视野,当他们将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管理理念融入上海的各项发展之中,也就成为促进市民思维前沿化、国际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在上海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交流中,扮演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沪留学回国人员中“两院”院士占全市的60%以上;上海“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部为留学回国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利用其在国外掌握的专业技术优势,参与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诞生了一批学科的领军人物,如,生命科学博士贺林揭示了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症基因之谜,得到了国际公认,为研究精神分裂、老年痴呆等发挥重要作用;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对心脏病学的研究被国际上称为“葛氏现象”,对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杰出贡献和成就。

  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的4400多家企业大多落户在上海的八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国家及上海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以张江为例,2006年度,张江共有5家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其中4家为留学回国人员企业,展讯通信更是凭借一枚手机“基带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在2004-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奖名单中,张江园区共有7家企业上榜,其中留学回国人员企业占了6项(见下表)。

  选择在上海创业是看重发展前景

  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留学回国人员对在沪的事业发展充满信心,但对上海的工作和创业环境褒贬不一。当问及“您对来沪工作比较满意的是哪些方面”时,选择比例较高的分别是:“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很有前景”,占79.2%;“上海事业发展的机会多”,占67.4%;“上海与国际国内联系的紧密度高”,占50%;“信息传递快速”,占25.8%;“工作科研硬件条件好”,占24.5%;“人才团队阵营强大”,占14.8%。 (见下表)

  显然,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最深厚的背景,而选择上海更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着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及良好的国际化程度。

  对“创业园区提供的服务”、“留学回国人员创办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认定等相关服务工作”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5%;满意的理由是“手续便捷”占70.6%;“信息及时”占49.4%;“协助留学回国人员申报各类政府资助项目”占44.7%;“场租优惠”占30.6%。总体来说,留学回国人员对创业园区的服务较满意。

  但是,本次调查显示,留学回国人员对本市公共服务的大环境还不是很满意。除了有61.2%受访者对“申办企业注册”表示认可以外,对“税务服务”的认可程度为43.5%,对“劳动人事”的认可程度为24.7%;而在“商检”、“商务服务”和“公用事业服务”这三个领域,认可程度均为2成以下。

  子女教育是生活环境一大软肋

  留学回国人员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较高。毕竟,当事业和前途吸引着这些人员之外,“宜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宜居除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和市政环境以外,城市能够提供的软环境更让这些人员关注。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满意的比率不高。认可“家庭生活安置”的占20.1%;认可“出入境便捷”的占17.9%;认可“家属就业安排”的占12.4%;认可“医疗和社保”的占9.3%;认可“子女教育”的仅为6.9%。 (见下表)

  “子女教育”是大部分在沪工作的留学归国人员十分关注并感到担忧的一个问题。矛盾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就学难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供需不匹配。留学回国人员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外长大,英文基础好,中文基础较差,希望在沪接受能与国际接轨的双语教育,这一需求在持有绿卡的留学回国人员中表现得更为强烈。 2003年市人事局将静安区外国语小学定为“上海市留学人员子女定点学校”,部分示范性高中的国际部如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中学、复旦附中等也设立了国际部,这些都很受欢迎。但规模小、设点少,远不能满足需求;一些国际学校虽然符合留学回国人员对子女教育的要求,但存在收费高、布点不均衡的问题。

  相比其他城市,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吸引留学回国人员来沪工作和创业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即使是上海这个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国际化教育尚未普及,而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向非常重视,子女就学难的压力,已影响部分留学回国人员在沪工作和创业的信心和情绪。

  努力营造适应生长的好环境

  本次调查还进行了访谈,在这些访谈中,不少留学回国人员结合自己的经历,从政策制定、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和建议。除上面提到的子女教育问题以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关政策制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

  2005年市政府颁布的《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下文简称为《规定》)是本市开展留学人员相关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但调查反映,该文件存在难以落地等问题。如,很多条款加上了“可按规定享受”的字样,而这些规定出自哪里,由哪些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均不得而知,甚至操作中连相关政府部门也不了解如何执行这个规定。如,《规定》在对人才的分类中,以“取得一定成果”、“具有一定声望”、“具有特殊专长”为划分依据,回国人员感到概念模糊,比较抽象,没有量化、定性的、可比照的条件,认为实际操作有一定任意性,而分类的不严密性必然导致待遇的不公平。

  二是,工龄、职称评定等问题难以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解决。

  目前有关工龄计算的政策沿用的是1987年国家人事部的相关规定,不完全适用新形势下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的新情况。公派出国的留学回国人员留学期间计工龄,但自费留学的不计工龄,直接影响其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和退休后的基本保障,成为他们的后顾之忧。职称评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均因为沿用传统的做法或既有的政策造成了对这一群体的不公现象。

  三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的服务和政策配套尚未跟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来沪工作和创业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和新问题,但政府的服务和配套政策尚未跟上。例如,留学回国人员来沪创办现代服务业企业,政府相关的配套和扶持政策力度有限。一家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表示,现在上海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助力度很大,管理模式也比较成熟,但对现代服务业没有相关的支持和配套措施。又如,上海一家生产无框阳台窗公司的董事长反映,其所在企业想拓展业务范围,专门生产生态别墅,但工商管理部门认为只能注册为房地产企业,否则不予注册。

  未来的发展,是地区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从世界范围看,向留学回国人员提供优厚待遇是普遍的做法。因此,课题组认为,在肩负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重任的上海,如何破解留学回国人员在沪工作和创业的发展瓶颈,打造一个让留学回国人员 “进得来,留得住”的发展环境,值得相关部门好好研究。(作者:许青天 吕欢)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