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80后海归从“富二代”变身“创二代”(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 14: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10月,“捷星”团队逐步壮大为100余人,成功实现为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美光科技公司提供后勤服务。
2009年10月“捷星”团队逐步壮大为100余人,成功实现为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美光科技公司提供后勤服务。
 在“捷星”中心厨房,设立食品加工区、果蔬切配区、米饭加工区,保障食品的卫生质量,图为工作人员在装配餐品。
在“捷星”中心厨房设立食品加工区、果蔬切配区、米饭加工区,图为工作人员在装配餐品。
分布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留学人员,昔日怀着梦想在海外求学深造,今日带着知识回国创造人生。   张 森制图
分布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留学人员,昔日怀着梦想在海外求学深造,今日带着知识回国创造人生。  张森 制图
海归回国 杨钊 绘
海归回国 杨钊 绘

  编者按:

  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一代!

  3年来,站在全球背景观海归,立于海归瀚海寻人物,深入海归内心探精髓;

  3年来,改进文风写海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横刀跃马论海归,激浊扬清,挥斥方遒。

  “80后”海归博导,担当大任有锐气;“创二代”海归,乘风破浪有勇气;通通归于“新海归”的精气神——变革、继承、创新、责任。

  “80后”:

  海归博导大讨论

  7月14日,《长江日报》一则新闻《“80后”女海归成华中科大新增博导》,将“80后”海归博导这个群体再次纳入公众视域。此前,西南政法大学天津大学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已先后出现了“80后”海归博导,在国内外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讨论。

  新增博导系女海归

  “80后”海归如何当上博导?

  6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公示了135名具备新增博士生导师资格人员名单,两名女海归的名字赫然在目——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鲁青和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方妍妍。

  对此,公众的反应不一。

  “时尚”与“进取”,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杨京得知本校出现“80后”海归博导时,条件反射般闪现在脑海里的两个词。“这打破了我对高校处事风格墨守成规的刻板印象。”杨京眨眨眼睛说,“能否成为博导不关乎年龄,而在于老师的学术水平、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学培养理念。”在他眼里,后者才是成为博导的必要条件。

  “生猛”和“厉害”,是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邹婷玉从网上看到国内高校出现“80后”海归博导时,最强烈的感受。“我觉得这些学校敢于用人,很生猛;这些博导年轻有为,很厉害!”但赞叹之后,她也提出质疑:“即使海归博士宽进严出,但我很好奇,他们怎样成为博导,是否货真价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裴淼老师则表示:“我并不感觉反常,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表现足够优秀的话,都可以聘任为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具备博士学位、海外留学背景、突出的科研成绩等,是高校“80后”博导的共同特点。

  “博导”是职称还是岗位?

  “博导”概念遭遇中国式误解

  如果让你选择“80后”海归博导做导师,你敢选吗?

  杨京反问道:“为什么不敢选?我现在的导师就挺年轻。”邹婷玉同样直截了当:“当然不会选,打心底觉得选他们做人生导师未免太年轻。”

  像邹婷玉一样,认为博导不应“太年轻”,是公众理解“博导”概念的一个误区。澳洲国立大学研究员、“80后”博导于长斌回应道:“学术贡献(以单位时间产出计)和年龄没有直接关系,而个人的品格修养和年龄更没有直接关联。”

  7月8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以特聘教授聘书向1981年9月出生的于长斌抛出了橄榄枝。早在2008年7月,他已是澳洲国立大学聘用的研究员、博导。毕业留校时,他是学校最年轻的Level B Research Fellow(B级教职,研究员)。现在,他指导4名在读博士生和2名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并同时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外聘博导。

  “不要过多地注意年龄,应该看看我们是哪一年博士毕业的,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基于这些成果可以被评为博导。”于长斌说。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也表示:“评选博导时,我们没有刻意地去考虑年龄因素,目前尚未统计全校有多少位‘80后’博导。”

  博导是一个职称还是一个岗位?

  “博导只是一个岗位,而不是一个职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指出。

  于长斌也阐释道:“博导”,仅仅是大学赋予教师的一项培养新一代科研人员的权利和责任。

  同时,于长斌还认为,海内外的学者、学生应摒弃“唯职称论”,而使用“Performance with respect to Opportunities(机会与成果产出比)”作为衡量一个人潜力和水平的指标之一。“事实上,单纯的量的积累,并不代表绝对水平的高低。相反,很多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在30至40岁之间,尚未晋升到海外正教授时,就已做出了大量创新成果。”

  那么,具备博导资格,是否等于具备成熟的指导博士生的条件?“在中国,由学术委员会指定谁有资格带博士生,有资格不一定代表能招到博士生,能招到博士生不一定代表能带好博士生。”于长斌说。

  “80后”海归博导渐成趋势?

  特殊机制与传统机制并行不悖

  “80后”海归博导的出现,既带来现象和观念上的冲击,又催生用人结构和评聘机制的变更。博导评聘机制的发展,是除旧布新还是进化改良?

  裴淼认为:由于博导的评聘制度存在历史沿袭惯性,在积极给予年轻优秀人才机会的同时,难以兀然改变或废除原有制度规范,只能采取改良的方法。在过去“排队等资格”的原有机制逐渐退化的背景下,评聘“80后”海归博导,不失为特殊状态下特殊处理的一种好办法。

  在于长斌看来,“80后”海归博导的出现是趋势而非偶然。

  “‘80后’海归博导与学生们年龄接近,在生活上更能互相关心体谅;在学术上,海归博导采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每周都会与在澳洲国立大学的学生开会,鼓励他们多做国际交流。”于长斌说,“年轻学者要集中力量做事,而非事事兼顾;另外,‘80后’可能在个人家庭建设方面花费精力较多,要注意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80后”博导要比其他博导面临更多来自学生和社会的压力。帮助年轻博导舒缓压力,创造宽松环境,是社会公众的正确之为。裴淼认为:无论是大学教授、大学生,还是其他公众,应该从心底相信和支持“80后”海归博导,给他们一个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进而做出他们应该做出的成就。

  “持续的努力,把握机会,对自己信任,敢于担当,是‘80后’海归成为博导的关键点。”于长斌说,“希望中国的‘80后’博导共同努力,不辱使命,以培养好学生为己任,5年之后再来论成绩,谈得失。”

  “创二代”:

  “富二代”的“加法运算”

  当中国出现第一批“富二代”海归时,便衍生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运算法则”:一部分人选择做人生的“减法运算”,将父母艰苦奋斗的成果作为自己消费的工具和条件;另一部分人选择做人生的“加法运算”,以父母创造的财富作为自我生长的根基与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并将这个平台做大做强,这部分人被称作“创二代”海归。

  今年28岁的瑞士“创二代”海归张欢,创立西安捷星快餐服务公司,统一的橘黄色工作服,掀起餐饮业的“橙色风暴”。

  好观念带来亿万财富

  “创二代”演绎人生“加法运算”

  如果说“富二代”海归是父母精心呵护的结果,那么“创二代”海归则是父母创新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延伸;如果说“富二代”海归在父母的羽翼下坐享其成,那么“创二代”海归则将父辈资源变为他人生中新的增长点,并将父辈资源进一步扩大;如果说“富二代”海归在做人生的减法,那么“创二代”海归则在做人生的加法。

  父辈的言传身教,为张欢做人生的“加法运算”埋下伏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