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欧MBA课程主任做客新浪谈2011年招生政策(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9日 17:38   新浪教育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任谈2011年MBA招生做客新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任谈2011年MBA招生做客新浪

  主持人:学生读全职MBA职业发展上会不会有特别大的提升。

  李瑗瑗:我是这样看的,经常跟申请人沟通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很多人就在问老师你觉得我适合读在职还是全职。我们先看全职MBA更适合哪几类人,我自己归纳比较适合三类人:第一类人他觉得他在职业发展中遇到一些瓶颈,不能够像自己期望那样可以走的更快,即那些希望在职业发展当中有一个快速的提升这样一类年轻人。第二类更适合于希望能够转行,就是转变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或者是转行业,或者是转职能,或者是地点的变化。如很多外国年青人看到中国和亚洲经济的腾飞,看到了潜在的职业提升和就业的机会,他觉得我一定到这个地方寻找我的将来。第三类人可能就是适合那些希望长远能够有自己的企业,能够自己创业,。读全职MBA即可以给他知识的沉淀和补充,同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逐渐建立创业所需的工具包,英文叫toolkit,就是即有知识,也有人脉,也有资源等等各方面的东西,将来让他更轻松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全职MBA更适合以上的三类人群。

  我自己是中欧的EMBA校友,我认为其实在职MBA更适合那些年轻人,喜欢现在所在的行业,在所供职的企业中,又一直有逐步且稳定的上升空间,而且在未来两到三年之内,仍然有空间可以继续成长和发展。在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逐渐有了更多的职责和挑战,要承担更多责任,要去管理一个团队,这个时候可能会觉得自己曾经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足以让自己走的更高的时候;另外这个企业或这个行业仍然处于上升通道(就是我们讲的朝阳企业),还有很多上升空间,而自己又不愿意放弃这样一些机会,这时候,读在职MBA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说不是两者截然不同,而是看自己处在在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

  主持人:对于全日制学生,脱产的学生这一年半时间中欧怎么样给他们设定一个职业发展的目标呢?

  李瑗瑗:应该说大多数MBA同学在入学之前,对自己职业目标的就有了一定的设想,读书期间,学校及职业发展部会帮助他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职业目标有一个更清晰、明确的构画。因为你有设想不见得它是一个可行的、现实的目标,所以说职业发展的咨询老师就会从学生一入学就跟他们一起来做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同时利用专业工具及问卷调查,帮他们去确定哪一个职业目标是比较适合的,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在这18个月过程当中,学校会组织各种学习,提供各种各不同的机会和资源及服务,帮同学们完成初步的职业目标。

  主持人:中欧毕业学生职业发展是怎么样,一般毕业之后他们做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多呢?

  李瑗瑗:从MBA2008级的就业报告来看,毕业生流向最多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服务、工业产品和服务,还有一IT和Telecom,这是今年的情况,每年会有些许不同。前两年更多去工业品行业,咨询行业。咨询行业过去两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员招聘紧缩,但是今年又开始回暖且非常活跃。现在正好是中欧学生的毕业季,应该说所有大的咨询机构全都来中欧做校园招聘了。从职能来看,中欧毕业生主要流向三个职能部门,金融与财务, 咨询,另外是市场营销

  主持人:这三个行业大家会觉得比较热门的行业,尤其像金融行业,吸引高端人才聚集的地方,可以是这样说。对于很多学员来说选择读中欧,首先能踏入中欧这个门槛对于他们来说让作为中欧人标签,他们会觉得非常骄傲。另外在一年半时间里面,一般来说学生生活是比较轻松愉悦还是相对比较紧张有驰。

  李瑗瑗:两者都有。中欧比较鼓励学生既要关注课堂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要关注课外很多的东西,因为MBA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应既有知识也有实践,中欧的课堂学习量非常大,时间管理各挑战。尤其第一个学期和第二个学期是中欧在整个课程设置当中一个必修课集中的两个学期,本身课程安排已经非常满,而且也非常紧张,学生也会利用课外时间来组织并参与很多俱乐部的活动、年度论坛,参与学校的一些行业及学术会议。MBA学生们很少有在晚上一点钟之前睡觉的,但并不是说像你所说紧张到神经一直绷的很紧。参与课外活动本身,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及领导力,是非常快乐和有意义的过程。在去做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也受益匪浅,我想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愉悦的,紧张学习并快乐着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所以都非常充实而又愉悦学习过程,对于学员也是非常有效,在一年半我既学到东西,另外我学生生活也非常丰富,而且对于很多工作五六年人来说重返校园这种是非常难得的。大家都了解到中欧校友资源是非常非常丰富的,学校怎么样利用校园资源为MBA学员服务的。

  李瑗瑗:从架构上来看学校其实是专门有一个校友办公室的,而且MBA学生从踏入中欧的校门开始就成为中欧校友会的一员。过去16年,中欧积累了中国最大的MBA/EMBA校友群体,在各地都有校友会分会,还有很多行业校友俱乐部。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为同学们及校友们更好地服务,已成为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学校层面会组织各种校友活动,如校友俱乐部活动,校友大师管理论坛,校友返校日等等。以增加毕业校友与在校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单从MBA项目来看,我们有一个“良师益友项目”, 这个项目搭建了一个平台,让我们的校友及我们目前在校EMBA的学生能够跟一些我们现在在校MBA学生有一个一对一搭配,就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个导师,这个导师可以是校友,也可以是我们现在在校EMBA学生,这些导师会在职业规划,行业指导,管理经验和人生方向等方面,给他们做一些一对一的指导。校友们也参与到学校的MBA就业指导服务当中,并积极参与MBA的学生俱乐部活动。

  主持人:对于这些学员来说是他们可以自己选择还是学校随机分配。

  李瑗瑗:良师与益友是双向选择的,学校鼓励校友积极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所以说我们有一个很大导师库。这些导师也会提一些他们的要求,比如他们希望带哪些行业,做过什么样的工作,来自哪个国家的学弟学妹,学生们也会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说我更希望跟一个来自有创业背景老师更多的沟通。根据两方面两端不同的需求,我们会做一些配对的工作。

  主持人:也是很好利用中欧MBA和EMBA的资源,对于学员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中欧11年招生计划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

  李瑗瑗:每年招生我们是从当年9月份启动下一年的MBA招生。中欧2011年的招生人数和规模不变,在今后两至三年我们规模依然保持在三个班180个人左右。

  主持人:现在已经开始收集资料了吗?

  李瑗瑗:对,体制内的商学院有一个全国通考,统一时间递交申请材料。中欧则更多跟国际商学院差不多,全年滚动招生。为了录取及通知的方便,所以我们分成三轮,基本上第一轮招截止在每一年的12月,第二轮在来年的4月,最后一轮应该是在5月到六月。只要是同学们有了GMAT成绩,完成在线报名程序,同时把一些相关证明材料备齐并在报名截止之前寄出,就算完成了整个报名过。报名补充材料包括大学成绩单,推荐信,获奖证书或者职业证书及其他相关材料。

  主持人:我们是通过三轮滚动招生,然后是统一入学是吗?

  李瑗瑗:统一的入学,入学的时间是每年8月。

  主持人:比体制内院校应该提前了差不多一个月。

  李瑗瑗:差不多是这样子的,前期主要是一些预备课程这样一些模块。

  主持人:非常感谢李老师今天就中欧学校MBA一些特色,包括学员的构成,老师师资力量以及课程设置给我们做非常全方位的介绍,在节目最后当所有报考中欧同学问一个事情,就是中欧有没有设计一些奖学金计划,针对比较优秀报考MBA的同学。

  李瑗瑗:因为体制外商学院,所以说奖学金设置上我们灵活度比较大,而且中欧奖学金的覆盖率其实是很高的,大概能达到学生的35%。我们分一年级奖学金和二年级的奖学金,奖学金又主要分以下几类:中欧奖学金,企业赞助奖学金,助学金。我们还有招商银行给中国同学提供的贷款。奖学金主要是评优的过程,最优秀的学生赢得奖学金,助学金则有特别的标准,要同时看经济支付能力。中欧的欧盟奖学金每年有12个名额,专门给来自中西部或者是说来自欠发达地区的优秀中国申请人。

  主持人:我想这样的话也是很好解除了一些对于一些相对来说比较优秀的年轻人,资金比较紧张这样一个情况。非常感谢李老师今天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在节目的最后也请李老师向所有想要报考MBA的同学说两句你的祝福的话或者您的建议。

  李瑗瑗:我们欢迎大家能够多了解中欧及其课程的国际化,学生的多元化。中欧不像大家想象那么神秘,而且中欧整个录取也没有像大家想象得门槛高,中欧在过去十几年平均录取比例平均是一比四到五应该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大家的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在国内的化,考虑一所国际化的中国商学院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总理李岚清称中欧为:“一所不用出国也可以留学的商学院”。它提供了一个不出国而又能感受国际化氛围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范围,使他们能够具备在国际化氛围当中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中欧应该是比较适合这样申请人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欢迎各位网友来到中欧校园来参观一下,来了解更多关于中欧MBA的项目,中欧真的是非常漂亮,谢谢大家,咱们下次再见。

  李瑗瑗: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