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是如何从语言变成“政治”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 17:54   环球

  语言原本应该是中性的,只是人们沟通的工具,但台湾社会这几年发展下来,“台语”已经不只是方言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性语言,识别“族类”的工具

  前段时间,化名查理的中年男子,用国语(普通话)喊了一句“

  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啦”,引发台湾岛内新一波“呛扁”风潮。陈水扁恼羞成怒,在正式场合用“台语”回应说:“太平洋也没有加盖子啊,说中国很好就游过去嘛,对不对?去了就不要回来了!”。

  “台语”是泉漳人带过去的

  在台湾民间的口语中,一般讲“淡水河也没有加盖啊,你去跳啊”,意思是叫人去死,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话,而陈水扁刻意用这段“台语”俚语来回应用国语“呛”他的人,还把淡水河改成太平洋,更莫名其妙把逻辑引导为“呛”他的人是因为“觉得中国好、不爱台湾”,所以才“呛”他。

  所谓“台语”,其实就是闽南语。来自福建的政协委员陈正统在介绍自己主编《闽南话漳腔辞典》的原因时说,前一段时期,台湾少数人声称要把所谓的“台语”当成他们所谓的“国语”,排斥普通话。“他们所谓的‘台语’就是闽南话,或称为福佬话。这种方言是早期泉州、漳州移民台湾的时候带过去的。”

  语言原本应该是中性的,只是人们沟通的工具,但台湾社会这几年发展下来,“台语”已经不只是方言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性语言,识别“族类”的工具。

  “党外运动”曾用“台语”控诉当局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回到中国怀抱。那期间的台湾社会,学国语不只是件必要的事,而且是件进步的事。会说国语,象征着与整个中国同步。

  1949年,国民党退到台湾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陆续颁发“推行国语运动”的政策,比如在学校或公众场合不得讲方言,若学生在学校讲了方言,有的还被罚钱或者体罚;加强广播电台国语节目的比例;电视台方言节目每天每台只能一小时,且不得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等。

  70年代末,当针对国民党的“党外运动”风起云涌时,反对运动的政治领导人用“台语”控诉当局统治,带领群众唱一些著名的30年代“台语”老歌,抒发压抑情绪。

  90年代初,台湾虽然已经解严,开放报禁,但电子媒体仍被国民党垄断。1992年,开始有民进党籍的政治人物设立地下电台,此后风行了几年。这些地下电台也都是以“台语”议论时政。

  李登辉执政后期,开始也在正式场合讲“台语”。在“立法院”,也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刻意以“台语”来问政,甚至会故意针对“外省籍”的国民党官员,质问其会不会讲“台语”。“喝台湾水,吃台湾米,为什么不会讲台语”,这俨然已成了生活在台湾社会的道德标准。很多人因为不会讲“台语”而失去工作机会;另一面是,许多“外省二代”扭曲着学“台语”,比如与朋友约定,讲一句国语,就自己罚钱,这无非是为了可以“自由地”活在台湾这个社会。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陈水扁把李登辉之前讲的“两国论”用“一边一国”来代替。“一边一国”是“台语”俚语,是小孩子在玩家家的游戏时,大伙分成两队,一边用手比划一条线,一边说“你那边一国、我这边一国、大家一边一国”。而在陈水扁的“引导”下,“一边一国”就这样变成了一个政治用语。

  就这样,多年演变下,一种粗暴的逻辑渐渐形成——讲“台语”,才是爱台湾,才是“我们”。而国民党是讲国语的,是“外来的”;民进党是讲“台语”的,是“真正的台湾”。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