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英语辅导报社专栏 >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4/04/21 20:49  英语辅导报

  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并于同年的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2003年又进一步扩大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省级实验规模。据初步统计,2003年秋季,全国又有1072个县区进入了新课程,参加新课程的学生总数占同年级学生数的40%-50%,加上2001年和2002年的实验区,目前全国共有1642个实验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按照教育部的规划,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新课程正在快速地走进中小学的校园,走进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生活当中。作为一名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都将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

  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教师队伍加强建设,不断成长的过程。课程改革不但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教师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人们常说,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之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走出以往"应试教育"的阴影,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切实扭转教师的教学只围着考试转,并只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的局面,树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教育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全面改革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到实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的全面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必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必须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动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树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全面改革教育教学工作。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教师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即人们早已熟知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就是唯一的知识源泉和载体,教师就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了一个新的诠释和定位: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造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使教师长期以来所充当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从知识的绝对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我们十分清楚,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关系。按照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制定适合于他们个人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掌握适合于个人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建立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感情和想法。

  在学习化社会里,教师不再只是信息的载负者和传递者,更多的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其行为不再只是为了使学生按统一的步调学习,而是引导、促进每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教师将从传递知识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情感世界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所说的那样:"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在学习化社会中,学校已不再是"工厂",教师也不再是"工匠",学生更不是任由教师随意加工出来的"产品",教师正扮演着一种全新的角色。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实施,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

  据教育部1996-1997年对我国1993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实施情况的调查显示: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小学占79%,初中占90%。①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长此以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填鸭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所致。走进中小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单向传输式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当的只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的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等到考试时学生再把教师曾经讲过的答案完整地写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一贯要求就是:"注意听讲"。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当他们日后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我国当前绝大部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个体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非均等互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上明显带有倾向性。教师通常更多地选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学生及人际地位高的学生作为交往对象。第二,教师在互动内容的分配带有倾向性。以课堂提问为例,教师一般倾向于让学业成绩较差者回答判断性、描述性较强的简单问题,而让学业成绩较好者回答逻辑性较强的复杂问题。第三,教师在互动过程持续时间上带有倾向性。与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言语互动持续的时间较短,与学业较好的学生互动持续时间较长。第四,教师在互动关系建构上带有倾向性。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在与他们的互动中更倾向于实行民主,更多地使用带有肯定性情感的语言,同时也能接受他们的个性自我暴露;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实行专制,更多地使用带有否定性情感的语言,同时也较少允许他们的个性自我暴露。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勤于调查、勇于探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改革教师的评价方式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评价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倾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主要以其升入某一级学校的升学率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其所教班级或年级的考试总体平均分或"尖子生"与"差生"所占的比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基本上如出一辙--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学生学习好其他方面的缺点或不足都可以原谅或忽略不计。从总体上看,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趋向于过分量化的纸笔测验成绩。

  《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他认为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同时存在着: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每个人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差异,其原因就在于上述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组合存在而造成的,从而也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的组合。因此,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就为我们从根本上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平台,即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如何使他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评价标准要分层,要重视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建构作用。

  转变教师对学生评价方式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学生观:①学生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③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④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个性存在的人。但是,我们认为转变对学生评价方式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以及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才是最为关键的。下面的这个例子对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爱护队员的主动性,调动队员的积极性,这是我执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训练要严格,又要以鼓励为主,队员才能保持不断向上的状态。这个思想我从朋友那里得到一点启发,这位朋友在美国的一所小学听课,老师提问:'五加二等于几?'一个小同学回答:'等于八。'老师没有马上否定,而是接着说:'很好,接近对,谁还有更好的意见?'学生回答错了,老师还是先给学生一句'很好'的鼓励,还来个'接近对'。要换我们老师,弄不好还要来一句:'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一定要把学生狠狠地批评一通好像才解气,很伤学生面子。通过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的比较,我领会到一点,看人、看问题首先要看到希望,这是一种好的思想方法。"②

  因此,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具体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拓宽评价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涉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第二,评价的标准要科学。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对象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种方式。教师不应仅仅是学生的学习的"评分者",更重要的是应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评论者"。第三,评价的方式、方法多样化。要实行笔试、口试、作业、作品、实验、实习、实践、操作、课题、论文、成长记录档案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办法,综合评价。第四,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来完成,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由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共同来完成。第五,评价的重心均衡化。以往的评价过分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考试能力方面等方面的考察,从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来看,这种评价势必造成了学生的畸形发展。因此,必须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评价。

  五、重建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对老师总是敬而远之,师生关系存在着严重的专制、专断和不平等现象。

  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彼此间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师生间从思想到情感都无障碍的通道,才能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当是,教师应与学生应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朋友似的伙伴关系,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话说,就是教师"如同学习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

  要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以真心换真情,善于理解、尊重学生。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③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即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要总拿"差生"(可能仅仅是考试成绩差)的缺点或不足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的"长处"(可能仅仅是学习成绩好)作横向比较,长此以往不仅不能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反而会更进一步挫伤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产生一种更加强烈的低自我意识状态。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及教师教学内容的质疑和对教师本人某种程度的超越;关注学生的优势;向学生表达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奖赏学生的强项;祝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允许学生在前进中出现的反复。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4.提高教师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展示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杜绝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管教式"、"放任式"或"保姆式"的倾向与做法。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5.经常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往。

  据有关部门在2003年初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依次是:①对学生平等、公正的老师;②朋友式的老师;③知识面广的老师;④温和的老师;⑤经常组织活动的老师;⑥给我提供大量学习资料的老师;⑦严格的老师;⑧对我好的老师。统计资料显示,有27.1%的学生最喜欢朋友式的老师,20.5%的学生最喜欢对学生平等公正的老师,还有19.7%的学生最喜欢知识面广的老师,因此我们可以说,朋友式、平等公正、知识面广的老师最受学生的欢迎。而严格的老师、单纯对自己好的老师和能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的老师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最低。由此可见,现在的学生更加追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他们希望老师对待他们能像朋友一样,并且他们更加注重老师的知识能力等内在素质。

  六、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1.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从传统的意义来看,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本上是同一年级或同一学科的教师。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

  2.杜绝"马太效应"。④

  这种效应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亦即"赢家通吃"。

  这种"马太效应"现象常常存在于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和高升学率,常常把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花到了少数学习成绩突出、有望升学的"尖子生"身上,再就是与老师个人关系好的学生或与学生家长有一定"关系"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经常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过问"与"关照",这部分学生有更多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而教师则无暇过问,或根本就没想,或根本就不愿意过问那些大部分学习成绩平平,或成绩较差的学生,或那些没有什么家庭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就只能孤独地躲在被遗忘的"角落里"自己默默地苦读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对少数学生而言)和"恶性循环"(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两个怪圈。这事实上是损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占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有限资源而只为少数人服务的错误做法。这种教学行为是与本此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相悖的,是与素质教育的思想与要求相悖的。

  3.利用"皮格马立翁效应"。

  "皮格马立翁效应"亦称"教师期望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有一份特别的关注、关爱和期待,为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我能行,我一定会做得更好的学习自信心。让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厚望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洒向每一个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将引起师生双方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积极的变化。

  4.避免"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即个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将对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散到其他方面去的现象。这种效应在教学中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遮掩作用,即对学生某方面特征所形成的突出印象,会影响到对其他特征的认识,妨碍对其全面地了解。二是弥散作用,即对学生的整体印象或某方面的突出印象,会扩散到对其他特征的认识中去,产生"爱屋及乌"或"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如果教师认为某学生好,就认为他(她)十全十美;如果教师认为某学生不好,则认为他(她)一无是处。

  这种效应提醒我们的教师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可塑性,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不要以偏概全,要辨证地认识与理解所谓的学业优良者与学业不良者的现状,这二者在适当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5.保护好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这里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教师不要有意或无意地侵害学生的这一权力;二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轻易不要张榜公布,横向排队比较。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学生对这一做法的感受是: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⑤但是,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下,完全抛弃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做法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我们不妨借鉴一些有益的作法。例如,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的做法是,只告诉学生和学生家长该生的考试成绩在班级里的位置区间段(前10-20名或后30名等),而不是具体的位置点(前数第几名或后数第几名)。还有,诸如国外有些学校所采取的教师给每个学生配一个密码或代码,然后将考试成绩与此对应公布,这样除了老师以外就只有学生本人知道自己的考试情况;若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发到每个人的电子邮箱中;或者允许学生可以多次(每一次都不算补考)参加自己认为某一科目成绩不理想的考试,教师取其最优的一次考试成绩记录在案等等。这些做法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具体在实践中如何去做还需要广大教师去发挥、创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是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我们这里所涉及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新的挑战,但是,我相信,我们的教师会时刻准备着。

  参考文献

  [1]此调查资料没有正式对外公开发表,不可转载、引用。

  [2]郎平陆星儿著.激情岁月.东方出版中心,(239-240),1999.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第13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余白李天舒著.马太效应.第2-3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5]同[1]

  (文/李泽宇;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第12期;版权归英语辅导报社所有,独家网络合作伙伴新浪教育,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英语学习论坛】【评论】【 】【打印】【关闭
Annotation


新闻查询帮助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