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教学参考: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听说法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30 12:49 英语辅导报 |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 psychology)是二十世纪初期产生于美国的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华生在191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华生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而行为的基本构成因素就是刺激(stimulus)和反应(response)。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部分地吸收了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华生断言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都可纳入到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并提出了S→R(刺激→反应)的基本公式。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B.F.S kinner)后来居上,他继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并把它发展成了新行为主义。1938年斯金纳出版了名为《有机体行为》的著作。他在书中指出有机体行为分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即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理论中的行为反应就是应答性行为。而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具体的刺激所引起的,这类行为会受到紧随其后的结果的影响。这些结果的形式一般为强化或惩罚。斯金纳用动物实验来说明他的观点:把一只白鼠放在箱子内。箱子内有一个小杠杆,这个小杠杆和传递食物的一个机械装置相连接。只要按一下杠杆,一粒食丸就会掉进食盘。白鼠开始偶尔压下杠杆,食丸就会掉下来。白鼠受到奖励,会再次压下杠杆,获取食丸。食丸对白鼠而言是一种刺激,压杠杆的行为经过多次重复使白鼠形成了获取食物的本领(习惯)。斯金纳认为强化行为、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具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 斯金纳在1957年发表了《言语行为》的著作,进一步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对语言学习的看法。他认为人们的言语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人的言语行为像大多数其它行为一样,是一种操作性的行为,它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在刺激—反应—强化三要素中,"强化"在语言学习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上世纪初、中期在美国曾风靡一时。当时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也接受了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并用此观点来解释人的语言行为,即语言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行为。稍后创立的听说法就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其语言学习理论基础的。该教学法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反复操练来养成新的语言习惯,最终达到自如运用的程度。 句型操练是听说法的"拿手好戏"。句型是挑选出来的典型句子模式,是语言的基本结构。操练的类型有重复、替换、转述、扩展、压缩、转换、合并、回答等多种方式。句型操练主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复模仿,强化操练,形成自动化的习惯。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听说法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后它便走了下坡路。听说法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其语言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疑问。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1. 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受意识控制的人的语言行动与动物单纯的刺激—反应过程等同了起来,忽略了人的逻辑思维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忽略了语言训练和运用的创造性;2. 不分学习者的年龄和语言水平,强调无意义、无联系的句型操练,使句型结构失去了活用基础,而机械性、重复性的"强化"也容易使学习者感觉外语学习枯燥乏味。 (文/孟臻 邵星华 英语辅导报大学教师版04~05学年第8期;版权归英语辅导报社所有,独家网络合作伙伴新浪教育,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