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朗文BACKPACK少儿英语 > 外语听力测试的效果和理论分析

外语听力测试的效果和理论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5/08/18 15:49  朗文backpack少儿英语

  摘要:本文根据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及巴克的理论,从语言知识和听力任务两个基础方面,对听力策略和测试效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中国学习者解答听力测试题的信息加工过程;从听力测试的三个角度,对构成听力实质内容的听力构件和测试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综合探讨。

  关键词:听力策略;听力构件;听力测试;测试效度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Input Hypothesis and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proposed by the famous American linguist Stephen D.Krashen and Gary Buck,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ses the essential aspects of listening strategies,testing efficiency,listening construct,information-processing procedure and various adoptable approaches,in the hope that this may cast important insights on current studies of listening testing.

  Key words:listening strategies;listening construct;listening testing;testing efficiency

  摘要:本文论述了多媒体网络的定义以及对英语教学的支持,通过作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和模式,同时也谈到了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一、克拉申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入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入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这是监控模式核心。根据这个假设,语言输入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只要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语,语言即可习得。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I+1,"I和"I+1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要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I+1"学习者为了听懂新输入的语言材料,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入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克拉申的输入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入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Krashen,1982)。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成分,习得才会产生。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心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虽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对听力教学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1.学习者必须获得难易程度适中的语言输入;

  2.学习者必须理解语言输入材料中的新语言形式;

  3.学习者必须具有自信心,而且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以消除焦虑情感;

  4.新语言形式必须给学习者留下深刻印象;

  5.学习者要经常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二、克拉申理论下的听力策略

  根据克拉申的"假设"理论,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三个条件:

  1.听力材料的选择

  听力材料要难易适中,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具体地讲,从短句到长句,从句子到短文,从短文到情景对话,循序渐进;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语法和单词大都应是学过的;选用纯正的英美口语,表达方式地道、多样,使学习者能够充分领略到现代英语的丰富内涵,并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其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听力材料的语速要适中,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听力材料的内容要丰富,题材与体裁要多样。

  2.情感因素的培养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焦虑是学习者的最大障碍。由于受到听力测试的压力,学习者不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听。他们的心情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中,惟恐听不懂、做不对,影响测试成绩。学习者的这种紧张焦虑情绪阻碍了他们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学习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因素,把焦虑程度降到最低点。

  3.听力策略的掌握

  听力策略是一种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和采用的各种措施,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包括其具体行为。它可以分为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情感策略(emotional 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指的是语言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而采取的计划、监察、评估等行为,是学习者进行自我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它包涵四个内容:(1)在开始听之前,对听者本人的知识、可供使用的内部和外部资源以及所听材料的种种限制加以检测;(2)在听的过程中,对本人或他人的听力效果加以检测;(3)在听完材料之后,对本人或他人的听力效果加以检测;(4)为判断学习者语言运用的好坏而进行自我检测。元认知策略则与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有直接的关系,它涉及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如重复、借助上下文、推理、联想发挥等策略。它包涵三个内容:(1)对所听材料加以理解;(2)对所理解到的东西在长、短期记忆中加以储存;(3)对被储存的材料从记忆中加以索取。情感策略指的是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与别人合作,或自己控制情绪,清除紧张和不安等。它包涵三个内容:(1)对所听材料加以理解的思维心理;(2)对所听材料加以理解的焦虑心理;(3)对所听材料加以理解的兴奋心理。国内学者对听力策略的研究表明:(1)学习策略对语言学习效率有明显的影响;(2)有意识地调整学习策略是取得成功的关键;(3)策略因人而异,因时而变;(4)策略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由此可知,听力的提高不在于能听懂多少个单词或句子,也不在于能做对多少听力练习题。听力的提高关键在于要在听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听的技巧和策略,学会提取和处理信息。通过听,丰富生活经历,学习新的知识,扩展文化视野,培养思维能力,以提高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听力策略训练的内容包括情感策略(emotional strategies)、管理策略(administrative strategies)和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1)情感策略训练。学习英语时,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害怕、缺乏信心和毅力等心理障碍。因此,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意志等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形成以下情感策略:(1)认识听力理解在英语学习和实际交际中的重要性;(2)对听力训练持积极的态度,充分利用每一次接触"活"英语的机会;(3)克服对英语听力理解的畏惧心理,树立坚定的信念;(4)在听的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困难不急躁;(5)能正确看待测试中的听力成绩,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管理策略训练。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听力学习进行计划、反思、调整和恰当评价。具体地说,就是指导学生:(1)明确听力训练的阶段性学习目标。例如:听懂教师的英语授课;听懂同学的英语对话;能应付一般的听力测试;能听懂难度适当的电台和电视英语节目等。(2)进行反思,找出自己听力理解中的薄弱环节。例如:辨音能力差;词汇量小;语言知识基础不牢;短时记忆能力不强;背景知识缺乏等。(3)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包括听力训练材料的选择和时间的安排等。(4)及时总结听力训练的成功经验,或反思训练效果欠佳的原因。(5)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获得可能的帮助,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和经验等。

  3)认知策略训练。学习者应知道如何利用他们已经具有的母语听力能力和有效的思维方法,有目的、有选择地获取必要的信息。(1)根据不同的目的或要求去选择相应的听力策略,如整体听、选择听或精听等。(2)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如记笔记,边听边记下关键词和重要信息,或在听懂一段话之后概括其主要意思并记录。(3)根据语境或一些其它的线索进行预测。如测试时,借助图例、标题或问题的选项,对听力材料的话题或下文进行预测。(4)能借助联想,把相关的新旧信息有效地联系起来。如联系已有的知识,包括文化知识、生活常识或亲身体验等,去理解听力材料。(5)运用语法知识(如虚拟语气、定语从句等)、辨别语篇标记词(如but,however,in one word,in other words,etc.)或分析长句的结构以帮助理解。(6)能借助非语言信息进行推理。例如,根据背景声音、说话者的语气、语调和态度等线索去推测谈话发生的地点以及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

  了解了听力策略只是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的前提,学习者还必须懂得如何参加听力测试,听力测试的实质是什么。下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三、听力测试的理论分析

  语言的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对这个过程进行准确测试,首先必须弄清楚我们想要测试的是什么。在听力测试研究中,我们通常把这个东西称为听力构件(construct)。任何形式的听力测试,只有测试到了正确的听力构件,才能进行有效而成功的听力测试。因此可以说,听力测试设计者的核心任务,就是确保测试项目能准确的涵盖听力构件。那么,什么是听力构件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1)测试对象应当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方面。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听力测试设计者最感兴趣的,多半是想通过测试去了解测试对象的知识和能力,因为测试对象的应试表现往往只是其深层知识和能力的外露。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建构于测试对象知识和能力之上的听力构件(competence-based listening construct)。这种解释是较为传统的解释,不致有太多人反对。但它对测试对象的深层知识和能力需要进行何种描述才称得上最适当、最客观,却是传统解释方法的主要困难所在。巴克(G.Buck)认为,八十至九十年代出现的各种关于测试对象交际能力的解释模式,如卡纳尔和斯维恩(Canale and Swain,1980;Canale,1983)以及巴赫曼和帕默(Bachman and Palmer,1996;Bachman,1990)等人提出的模式,是十分有用的模式,因为它们能对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描述(Buck,2001:102)。巴克对巴赫曼和帕默于1996年率先提出、目前西方语言测试设计者最常采用的交际学模式进行了改造,从新的角度对测试对象的听力知识进行解释。巴克认为,测试对象的听的能力可以分为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和决策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两大类。语言能力是指听者的语言知识,其中包括陈述性语言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语言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陈述性语言知识指关于语言事实的知识;程序性语言知识则指谴词造句的知识(Anderson,1976)。两者之间,前者是一种静态知识,后者是一种动态知识。而这两方面的语言知识又进而细分为语法、语篇、语用和社会语言学等四个方面的知识。决策能力是指听者在听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执行能力,也既是如何利用上述各种听力策略以达到听懂的能力。(2)测试对象完成听力任务方面。这是所谓以听力任务为基础的听力构件(task-based listening construct)。在设计此种以听力任务为基础的测试中,需要采取两个步骤:先是搜集一套测试对象应能听动的来自实际生活的语料;然后以这些语料为蓝本而设计出一套语料相同的测试题目。巴赫曼和帕默对听力任务的特征作了描述,认为听力测试设计者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来对测试题项与实际生活中的语料进行有益的比较(Bachman and Palmer,1996)。听力任务的特征主要有:环境特征、规程特征、内容特征、预期听力反应、内容与听力反应之间的关系等。相对前面以语言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来界定听力构件的方法而言,这种立足于听力任务的方法有个优点,就是它能解释前者无法解释的一个问题,即解释测试对象需要什么的能力去应付实际语言能力和测试中的听力任务问题。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在设计听力任务的过程中,只需尽可能逼真地复制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听力任务,就可以了解到听者应付听力测试任务所需的能力是怎样的。

  四、听力测试时的信息加工体系

  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对语言理解体系有一种共识,认为语言理解体系由几个语言加工机制(language processors)和一个解决问题的机制(general problem-solver,GPS)构成。语言加工机制与心理词典相通,一旦得到语言信息,便在词汇、句法、语义层面上分别加工所得到的语言信息。GPS则与背景知识相通,通过收集、分析来自语言加工机制的信息,作出理解决策(Forster,1979;Marslen-Wilson&Tyler,1980;Anderson,1983,1990;Garnham,1985)。这一体系把语言加工看作系统的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并明确提出语言理解体系的运作涉及两类知识,即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在听解中,语言知识含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知识,这些层面上的知识为理解所听材料提供"抽象的线索或指南"(Bransford&Mc-Carrell,1977:389)。非语言知识指一般性知识,即对事物的了解和信念。研究者一般认为,语言知识的启动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加工方式,对非语言知识的启动起制约作用;非语言知识的使用采取自上而下(top-down)的加工方式,对理解所听材料起辅助作用。从信息加工角度看,语言理解受到记忆力局限性的制约。人类认知本身就是信息加工,而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看成是受到记忆的信息或想法构成的认知状态流程(a sequence of states of heeded information or thoughts)(Ericsson&Simon,1987;1993:11)。该模式设定一个由三种记忆构成的信息加工体系:1)感知记忆库;2短期记忆;3)长期记忆。感知记忆负责接受信息,其中一部分在其停留于感知记忆库的瞬间被识别。这一识别过程是感知材料(sensory stimuli)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发生联系的过程,其结果是语言编码。信息经过语言编码后可通过两个途径到达短期记忆,一是经过识别的信息可直接进入短期记忆;另一是在感知材料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发生联系时,长期记忆中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期记忆。当然,来自长期记忆的信息,进入短期记忆的信息便是受到注意的信息,是可用语言表述的信息。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都属于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人类的工作记忆一般来说有两个功能:储存信息和加工信息。当语言理解任务繁重时,例如听力测试,由于来自储存和加工两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工作记忆的运作势必减速,导致部分加工出来的信息被遗忘(Just&Carpenter,1992:122-124)。也许正因如此,在第二语言听力测试中,一些参试者常常感到自己明明听到了一切,也没有发现生疏的词汇,却非常健忘,或加工不出有意义的、内容连贯的信息。就信息加工过程而言,有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controlled process)之分。自动过程速度快,毫不费力;控制过程则加入了注意力方面的控制。在自动加工程度低的情况下,注意力往往成为控制因素(Bialystok,1990)。在第二语言听力测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参试者的工作记忆忙于对付语言中的难点,使控制过程成为主导,其结果是信息加工过程放慢,顾此失彼,丢失信息和加工不出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听力测试的命题规律和主要方法

  要探讨听力测试的方法是如何与语言能力相互影响最终导致受试者在考试中的表现,首先要了解听力构件是如何表现于实际的听力测试题项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怎样去命题,命什么样的题,命题的规律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测试方式是以听力构件作为理论基础的,因为确定什么样的听力构件,就会采用什么样的测试方式。如果确定听力构件是听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那么测试就将围绕语言的基本知识来命题;如果确定听力构件是听者驾驭听力任务的能力,那么测试就将围绕听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语境应付能力来命题;而如果确定听力构件是两者兼顾,那么测试也就将同时围绕听者语言知识和完成听力任务的交际能力来命题。无论哪种测试方式,大都采用多项选择题形式进行测试。因此,总的来说,命题规律有两条:(1)正确的选择项。这种测试形式往往在意思上与原文相同或相近。即:The correct answer is similar in meaning.(2)错误的选择项。这种测试形式往往采用与原文相似的同音或近音词和词组、相同的词或词组或语法结构来迷惑听者。即:The wrong answers may be similar in sound,in vocabulary or in grammar.不论怎样设计测试选项,设计出来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地会与某种听力构件有些联系。回顾外语听力测试的理论和实践,测试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项测试法(the discrete-point approach)、综合测试法(the integrative approach)和交际能力测试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1)分项测试法测试的项目主要是语音、语调、语法结构、词汇,所采用的答题方式包括"对与错"选项或多项选择。最早采用分项测试法进行命题的典型代表是托福测试。虽然现时托福测试的听力构件早已变成了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并重,而不同于以测试语言知识为主的早期托福测试,但在题项和答题形式上却仍然保持了分项测试的典型做法。(2)综合测试法测试的项目主要包括听写、句子复述、综述填空等等。所有形式的综合测试法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听者必须从语音、语法、词汇层面对所听材料进行直观的综合处理。通过这种方式测试听者的听力水平,得出的结果显然比分项测试法更为全面,更为可靠。(3)交际能力测试法的理论基础源于交际教学法。交际理论认为: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它用于特定的场合,具有特定的目的:人们使用语言时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具有多少语言知识,也不在于他们说话时在语法上是多么正确,而在于他们能否在实际语言场合里正确、恰当地使用有关语言。在一些人看来,所谓语言能力,也就是语言的交际能力(Hymes,1972)。对于外语测试而言,测试设计者应当关注的,不在于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有关某一外语的知识,而在于测试学生能否使用这一外语来进行交际。所谓交际能力测试法,就是要测试在语言交际场合中"怎么用",而不是脱离语言交际功能来测试"用什么"(Widdowson,1978)。交际能力测试法的最大特点,是在选材方面突出"真实"二字,而不要虚构。就是说,所有供听的材料最好都是取自实际发生了的语言交际活动,即使是无法完全做到真实,例如对原始语料的录音不够理想而需要进行编辑加工,测试选项时也必须尽量使听力材料逼真。交际能力测试法的另一特点,是在设题方法上不拘一格。当然,听力测试的最佳做法,是集交际能力测试、综合测试和分项测试等多种途径于一体。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外语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听力策略的掌握绝非易事,而听力测试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我们只有从理论的角度,对上述问题有了正确而深入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克服存在的任意性和盲目性,才能提高听力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Krashen,S.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M].Alemany Press,1985.

  [3]Wheatley,B.et al.Current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5.

  [4]Buck,Gary.Assessing Liste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Alderson,J.Charles .Assessing Read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7]Bachman,L.F.and A.Palmer.What Does Language Testing Have to Offer[J].TESOL Quarterly.1996,25(4):671-704.

  [8]Canale,M.Som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Proficiency[A].In J.W.Oller Jr.(ed.).Issues in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C].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83.

  [9]Canale,M.and M.Swain.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1):1-47.

  [10]Oller,J.W.,Jr.Language Tests at School[M].London:Longman,1979.

  [11]Hymes,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J.B.Pride and J.Homes(eds.)Sociolinguistics.Harmons worth:Penguin,1972.

  [12]Widdowson,H.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3]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3rd edn[M].New York:Freeman,1990.

  [14]Ericsson,K.A.&Simon,H.A.Protocol Analysis,2nd edn[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3.

  [15]Garmham,A.Psycholinguistics:Central Topics[M].London:Routledge,1985.

  [16]Brown,G.Listening to Spoken English,2nd edn[M].London:Longman,1995.

  [17]王宇.微略训练与听力教学[M].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18]卢莉.理查兹论英语听力教学材料的设计[M].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文/山东张景华;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第2003年第10期;版权归英语辅导报社所有,独家网络合作伙伴新浪教育,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4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