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基本稳定
稳中求改
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杨泽新
一、稳字当头
高考向来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如何实现“平稳过渡”,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要考虑的现实问题。2005年的《考试大纲》是根据“普通高中教学大纲”并结合去年分省命题的实际情况,在对去年《考试大纲》进行适当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今年的考试大纲并没有“大变脸”,没有原则性的变化,体现了“基本稳定”的特点。比如,历史学科的考试范围,变化最大的中国古代史也只是删减了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刺史制
度、两汉与越南的关系、府兵制和募兵制、庆历新政等几个不太重要的考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变化都不是很大。广大师生大可放心地按照正常的计划来安排复习备考。
二、稳中有变
当然在基础教育高中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的形势下,高考也需要逐步加大改革的力度。今年考试大纲的修订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精神,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结合历史学科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1. 考试范围微调,突出了主干性,加强了系统性和科学性
考试大纲首次明确地将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对上述三部分的具体考点,作了一些表述上的调整、内容上的增减。比如,中国古代史的春秋战国时期,从原来的四个标题调整为现在的三个标题,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合并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并把原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改为“土地所有制的变迁”,这样就突出了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并注意了科学性。
对于我们的复习备考来说,一定要依据考试大纲的内容划分,围绕主干知识,建立起合理的知识体系,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掌握。
2. 能力目标更新,增强了可操作性,体现了方向性
今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较为显著的变化是对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界定。由原来的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改变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考核目标,并把每一个考核目标细分为三个层次和水平。这样,增强了能力目标的可操作性。上述变化,实际上体现了高考在向课程改革看齐,在对中学教学导向,在为“平稳过渡”做准备。所谓四个目标三个层次,其实体现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也就是强调了对考生学习能力的考查。
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适当关注高中课程标准的一些重要主题,把它有机地融入我们的复习之中。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策略的指导。不但要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怎么办”,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比如,如何分析原因、性质、影响,如何归纳特点、概括变化,如何进行评价,等等。总之,要“授之与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与鱼”。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精讲、精练、精评,在实战演练中提升考生的能力。
3. 题型分数比例、试题难易比例模糊,考虑命题的现实性,具有一定的弹性
与去年相比,在今年的考试大纲中,没有对题型分数比例、试题难易比例作出具体要求。这些变化主要是由“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实际需要决定的。但是,根据高考一贯坚持的“基本稳定”和“稳中求改、稳中求新”相结合的原则,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题型分数比例(即一卷和二卷的分数比例)不会有大的变动,基本上还是会维持“五五波”。试题难度也不会大起大落。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整体试卷难度会力图控制在0.55~0.60之间(即平均分165分到180分之间)。就历史学科而言,今年试题的难度,会不会出现去年那样的情况呢?我们估计,难度值会在0.60左右(即平均分60分左右),一卷的难度会比去年略高一点,二卷会相对稳定。我们在平时训练中,要坚持中等难度,不要搞得太难,也不要把试题搞得像去年高考选择题那样“会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