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西医历年真题精析》 > 正文

2003年西医综合科目试题及详细解答(T1-T12)

http://www.sina.com.cn 2005/11/11 11:25  文都教育

  一、A型题

  1.属于负反馈调节的过程见于

  A.排尿反射

  B.减压反射

  C.分娩过程

  D.血液凝固

  E.排便反射

  1.B 参阅【2004NO1】。

  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

  比例大多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少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

  定义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

  作用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举例①减压反射

  ②肺牵张反射

  ③动脉压感受性反射

  ④代谢增强时O2及CO2浓度的调节

  ⑤甲亢时TSH分泌减少①排尿反射、排便反射

  ②血液凝固过程

  ③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④分娩过程

  ⑤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

  2.列关于Na+-K+泵的描述,错误的是

  A.仅分布于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上

  B.是一种镶嵌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C.具有分解ATP而获能的功能

  D.能不断将Na+移出细胞膜外,而把K+移入细胞膜内

  E.对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2.A Na+-K+泵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上,不仅仅只分布在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上。参阅【2004NO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30倍,膜外Na+浓度为膜内10倍(6版生理学将此数据改为10倍,原2~5版均为12倍)。细胞膜内外Na+、K+这种浓度差的维持就是Na+-K+泵的作用。Na+-K+泵是镶嵌在细胞膜上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钠泵每分解1分子ATP将3个Na+逆浓度差移出胞外,同时将2 K+个移入胞内。当细胞内Na+浓度升高或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可激活钠泵。钠泵的重要生理意义在于建立一种势能储备,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应用。钠泵的这种特性多次考到,几乎就是原题。如【2004NO2】、【1998NO3】、【1996NO1】、【1991NO114】。

  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

  A.溶血

  B.红细胞凝集

  C.血液凝固

  D.血沉加快

  E.出血时间延长

  3.D ①悬浮稳定性是红细胞的四大生理特征之一(红细胞的四大特征为通透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及渗透脆性)。血沉试验时,通常将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称血沉(ESR)。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差,则沉降率越大,ESR越快。②红细胞凝集是指血型不符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时,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原)与血浆中特异性抗体(凝集素)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凝集的红细胞破坏后,可引起溶血。但这些都与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无关。③血液凝固主要是凝血因子参与的系列酶促反应,也与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无关。④出血时间(BT)主要检查血管的止血功能,BT延长主要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缺陷等,而与红细胞无关。

  4.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房室瓣开放

  B.房室瓣关闭

  C.动脉瓣开放

  D.动脉瓣关闭

  E.心室壁振动

  4.D

  心音产生机制临床意义

  第一心音房室瓣关闭、心室射血引起 心室收缩开始

  第二心音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产生心室舒张开始

  第三心音心室舒张早期,血流冲击心室壁和乳头肌引起 发生在快速充盈末期

  第四心音与心房收缩有关(心房音)正常情况下听不到

  5.决定微循环营养通路周期性开闭的主要因素是

  A.血管升压素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

  E.局部代谢产物

  5.E 微循环是指循环系统中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部分。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接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组成。微循环关闭或开启主要由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决定。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断发生每分钟5~10次的交替性收缩和舒张。当它们收缩时,其后的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舒张时开放。毛细血管网的开放和关闭是由局部代谢产物积聚的浓度决定的。这些代谢产物包括低氧、CO2、H+、腺苷、ATP、K+等。毛细血管关闭时,该毛细血管周围组织代谢产物堆积,氧分压降低;代谢产物堆积和氧分压降低又使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于是毛细血管网开放,代谢产物随血流清除,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如此周而复始。ABCD各项都不是决定微循环关闭或开启主要因素。

  6.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能降低肺的顺应性

  B.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能减小肺的弹性阻力

  D.由肺泡B型细胞分泌

  E.脂质成份为二棕榈酰卵磷脂

  6.A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概念及功能多次考到,如【2000NO142】、【1999NO142】、【1997NO13】、【1993NO6】、【1991NO5】、【1989NO44】。有关知识点小结如下:

  主要成分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PL,占60%)

  来源DPPC和SP均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

  分子特点DPPC一端为非极性疏水的脂肪酸,不溶于水而插入肺泡的液气界面中另一端是极性的,易溶于水而插入水中,形成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气界面上

  分布于肺泡内侧面

  功能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有助于肺泡的稳定性

  肺泡变大时,DPPC密度降低,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大,可防止肺泡过度膨胀

  肺泡变小时,DPPC密度增大,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可防止肺泡塌陷

  ②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③防止肺不张

  ④可使肺顺应性变大,能减小肺的弹性阻力

  ⑤降低肺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DPL↓①导致成人肺炎、肺血栓形成等疾病时,加重肺不张

  ②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内表面透明质膜形成,发生肺不张)

  ③肺顺应性降低,吸气性呼吸困难

  7.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肺通气量和心输出量的比值

  B.比值增大或减小都降低肺换气效率

  C.人体直立时肺尖部比值较小

  D.比值增大犹如发生了动-静脉短路

  E.比值减小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

  7.B 通气/血流(V/Q)是影响肺换气的重要因素,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①V/Q增大——说明V增大(肺通气过度),或Q降低(肺血流量减少),部分肺泡无法进行气体交换,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

  ②V/Q减小——说明V减小(肺通气不足),或Q增大(肺血流量过剩),部分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血中的气体未进行充分气体交换,就直接流回了心脏,相当于发生了动静脉短路。

  ③因此V/Q比值无论增大或减小都降低肺换气效率(答案B对)。

  ④生理情况下,由于肺内肺泡通气量和肺毛细血管血流量分布不均,因此各部位的V/Q比值也不相同。如肺尖为3.3,肺底部为0.63,但由于呼吸面积储备较大,因此并不明显影响气体交换。

  8.分泌胃酸的细胞为

  A.壁细胞

  B.主细胞

  C.颗粒细胞

  D.粘液细胞

  E.Cajal细胞

  8.A 壁细胞分泌胃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粘液细胞分泌粘液;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Cajal细胞是位于胃肠平滑肌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间质细胞,可产生慢波电位,是胃肠道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起源部位。

  9.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

  A.水分少,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丰富

  B.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少,酶的含量丰富

  C.水分多,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少

  D.水分、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均多

  E.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多,酶的含量少

  9.B 表中“量”指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含量;“酶”指各种胰酶的含量。

  迷走神经的兴奋促胰液素(胰泌素)胆囊收缩素CCK

  刺激物食物→迷走神经兴奋胃酸(最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糖类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盐酸>糖类(几乎无作用)

  作用部位腺泡细胞导管细胞腺泡细胞

  胰液特点量少酶多量多酶少量少酶多

  10.影响能量代谢最主要的因素是

  A.寒冷

  B.高温

  C.肌肉活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

  10.C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包括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等。其中肌肉活动为最主要因素。

  11.肾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细段

  C.髓袢升支粗段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11.A各种物质在肾脏的吸收和分泌部位是常考点,总结如下:

  重要物质吸收部位/分泌部位

  吸收Na+、Cl—近端小管(70%)、髓袢(20%)、远端小管(12%)

  K+近端小管(65%~70%)、髓袢(25%~3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HCO—3近端小管(80%)、髓袢升支粗段、远端肾小管、集合管

  葡萄糖、氨基酸近端小管(100%)

  水近端小管(70%)、髓袢(15%)、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不定量)

  Ca2+近端小管(70%)、髓袢(2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9%)

  分泌K+远曲小管+集合管

  H+所有肾小管+集合管

  NH3除髓袢细段外,其他的肾小管+集合管

  Ca2+随尿排出(1%)

  可见近端肾小管是最重要的重吸收部位。

  12.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肾血浆流量增多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12.D

  ①大量饮清水后虽然会出现ABC三种生理效应,但却不是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

  ②大量饮清水后,由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ADH分泌减少,对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主要原因)。

  ③ADH和醛固酮对水钠代谢的影响是常考点,归纳如下:

  抗利尿激素(ADH、血管升压素)醛固酮

  来源主要为视上核,室旁核也可少量分泌肾皮质的球状带合成及释放

  作用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作用机理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作用结果水重吸收↑、尿量↓、血压↑保Na+排K+,水、Cl—重吸收↑

  调节途径①血浆晶体渗透压↑——饮水↓、大量出汗

  ②血容量↓——急性大出血①血钠↓血钾↑→醛固酮↑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醛固酮↑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