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一部分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15:38  恩波教育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新大纲修订说明

  本章新增考点: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
想方法。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实践出发,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同时成为认识的源泉,并推动认识的发展。

  若想弄清认识的本质,必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区分以下三大对立:

  ①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认识论又叫反映论,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除庸俗唯物主义外,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它的基本观点包括:其一,客观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它是认识内容的惟一来源;其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其三,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唯心主义认识论又叫先验论。它主张人类的认识先于客观物质、先于实践而存在。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对主观体验、感觉和心灵的把握;客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来源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取决于它们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先验论。

  ②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可知论,也有唯心主义可知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人们不能认识世界或者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③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但它有两大缺陷:其一,不懂得实践的观点,不懂得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二,不懂得辩证法,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机械的消极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它认为主体同客体的关系既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客体只有先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的。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且还表现在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①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认识客体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

  ②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审美关系。主体与客体同时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表现在: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摹写,而是主体对客体的加工再现。主体不仅反映客体的现象,而且通过抽象思维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具有超前性,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主体不仅可以反映客体,而且可以用认识做指导改造客体。

  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①所谓信息,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和保留的某一事物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主体对于客体提供的信息,是要进行选择的。

  ②这种选择是以主体为转移的,是以主体自身已具有的理想信念和概念框架为参照系的。这种具有理性特点的参照系一般表现为主体的利益和需要,表现为主体的认识目的,表现为主体的价值观念,表现为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

  ③进行选择是完成认识的必要条件。客体所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人们没有必要没有可能吸收对象的全部信息,只能吸收所需要的信息,要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

  ④认识过程不是对客体信息的简单搜集与再现,而是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主体的认识图式,对信息进行加工过滤,整合重构。这一过程就是建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一,认识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其二,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客体本身不可能自动地反映到人脑中来。客体只有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客体相接触的,实践不仅把客体的现象反映到了人脑中,而且还暴露了客体的本质,使人们能够通过抽象思维予以把握。其三,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得的知识。由于间接经验是从直接经验转化而来的,间接经验是“流”不是“源”,所以实践是知识的惟一源泉。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其一,实践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提供经验材料,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实践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其二,实践创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使认识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其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不依主观感觉而定,而要依实践的结果而定。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对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其公式是:“实践——认识——实践”。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据此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指导实践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种效果: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遭到失败。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家曾对知与行的关系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做出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主要观点有:

  ①行先于知,由行致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行是知的基础。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②知之明也,因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荀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

  ③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看到了行对于检验知的重要作用。孔子提出“听其言观其行”,王充则坚持以“效验”来“订其真伪,辨其虚实”。

  ④知行并行,相资为用,认识到知行并举,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对于现代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从中吸取精华,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本节小评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主体的选择性、实践决定认识等是本节中的重要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地命题。

  试题例析

  1. (1997,文,多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 实践关系 B. 认识关系 C. 价值关系

  D. 审美关系 E. 主从关系

  答案:ABCD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既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关系),也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践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如果主体不去改造客体,而只是单纯地通过感觉去反映客体,那么,隐蔽在客体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充分地暴露出来,从而不能形成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据此,A、B为应选项。

  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是盲目的,要实现一定的功利目的,有价值取向,据此,C也是应选项。

  人认识世界的时候可以满足其审美需求,据此,D也是应选项。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表述成主从关系,故而,E为淘汰项。

  2. (2003,单选)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

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能动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将光的不同波长的辐射分别转化成不同的颜色,正是人的感觉对外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据此,C为应选项。

  A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否认了认识是能动的反映。感觉虽是认识的起点,但不是认识的终结。在感觉的基础上,人还可以形成知觉与表象,进而形成理性认识。

  B带有明显的不可知论的倾向,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不懂得人可以利用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来突破所谓的“感觉的局限”,故而也是淘汰项。

  D违背了反映论,系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庸俗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会导致唯心主义。

  3. (2005,单选)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 实践高于认识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答案:C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决定认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即以此为指导,看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的标准和目的,这是实践高于认识的最为重要的理由。据此,C为应选项。

  A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B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认识乃实践之先导,即任何实践都需要认识的指导;D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抹煞了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