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一部分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2)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15:38  恩波教育

第二节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2)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它们各持一个方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

  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条主义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并没有结束认识,理性认识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因为:其一,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第一次飞跃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其二,第一次飞跃并不能保证理性认识的正确性,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只能依靠实践的检验。在第二次飞跃中,理性认识可以得到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其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普遍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必须服从实践。

  其二,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其三,理论应当被群众掌握。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使实践获得成功。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包括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是主导因素;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则包括两类:一类是情感、意志,包括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等,一类是认识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在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共同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非理性因素应当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应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全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2)认识的不断反复

  认识之所以要不断反复,是因为:其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客观事物作为系统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客观事物存在着一个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和规律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所有这些,使得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其二,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受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只有在不断打破限制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得到发展。这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其三,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的限制。这些限制包括:人的实践范围、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生理素质。所有这些,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

  (3)认识的无限发展

  就整个认识过程而言,认识的反复具有无限性。但是,这种无限性不是简单的圆圈式的循环,而是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

  (4)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群众路线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张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实践是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则主张相信群众。因此,二者具有一致性。

  其次,“从群众中来”,实际上就是把群众的感性认识能动地升华成理性认识(表现为领导者的智慧),这其实就是第一次飞跃;“到群众中去”,实际上就是让理性认识被群众所掌握,化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其实就是第二次飞跃。

  再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表明认识与实践是不断分离又不断重合的过程,而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上升到高一级的层次。由于实践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认识经常与实践发生矛盾,这就要求认识与实践必须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③割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左”的或右的错误。

  ④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实践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实践要不断地创新,理论也要不断地创新。

  本节小评

  本节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性,需重点把握认识何以不能一次完成以及实践发展与认识发展的辩证关系。

  试题例析

  (2003,分析)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做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普遍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辩证的思维方法、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这是一道以认识论为主的综合题。

  解答第(1)问时,考生应当懂得,包括马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任何本质都只有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然而事物是复杂的,事物的质具有多样性,不同意义的质有着不同的现象表现。材料中所说的相马,是指寻找千里马,即认识千里马之特有的质。显然,马的颜色如何,公母如何,对于说明马是否为千里马没有太大的意义,故而九方皋予以忽略,以致弄混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有所忽略,才能集中精力去完成此次认识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这种区分粗细、真伪、表里、内外、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方法,正是九方皋相马方法高明之所在。

  解答第(2)问时,考生应紧紧抓住普遍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对从本本出发。显然,“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这是千里马与癞蛤蟆的某种共性,但二者同时还有各自的个性,是不能混淆的。要区分这两种事物,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伯乐之子脱离了实际,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解答第(3)问时,要特别强调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可以这样考虑问题,找到一匹千里马仅仅是一种结果,若掌握寻找千里马的方法,则可以找到更多的千里马。这就是所谓“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显然,强调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就是要阐述科学方法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