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一部分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15:57  恩波教育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新大纲修订说明

  与2005年大纲比较,本章新增考点: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第一节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规律也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不能创造,不能消灭,不能改造。但是,自然规律发生作用是盲目的,而人类社会则是由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组成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发生作用。对于社会规律,人们要尊重它,同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按规律办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必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②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如果生产力仅仅发生量的变化,那么生产关系也只是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发生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变化;一旦生产力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旧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能够为生产力诸要素结合,特别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严重地影响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在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甚至遭到严重破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成为整个社会进步的决定环节。然而这种反作用仍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为前提。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①任何生产关系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适合,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力是积极的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由基本适合逐渐变成基本不适合。

  ③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时候,就要求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重新实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基本适合。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从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循环往复。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演化。

  (4)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

  ①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源,使我们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

  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决定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要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科学含义:其一,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它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则称经济基础。其二,经济基础不等于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而是指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其三,经济基础不是指各种生产关系的混合,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②上层建筑。

  其一,上层建筑的含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其二,上层建筑的构成: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

  其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而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建立,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简言之,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想上层建筑则起指导作用。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出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由经济基础决定,当着某种经济基础向上发展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处于前进之中;当着某种经济基础走向没落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日渐腐朽。经济基础的根本质变决定全部上层建筑也必然或迟或快地发生根本质变;经济基础的部分质变也决定上层建筑要发生部分质变。

  (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①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要保证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方向。上层建筑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并排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对立面。

  ②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行动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思想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为。

  ③从服务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即进步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社会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即腐朽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阻碍社会的发展。显然,上层建筑的进步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①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建立的,但上层建筑不可能绝对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②在同一社会内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处于量变状态。这种矛盾要求上层建筑不断地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③当某种社会形态走向腐朽的时候,需要对经济基础进行变革。这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就会形成尖锐的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惟有从根本上变革上层建筑,才能解决这一矛盾。

  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5)把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的重要意义

  ①能够帮助我们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前者,不会有后者,没有后者,也不会有前者。我们只有进一步把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才能真正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从而全面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②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又一基本依据,也是我们进一步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依据。

  本章小评

  本节极其重要。要注意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原理阐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原理阐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文明的进步。

  试题例析

  1. (多选题)生产关系是

  A. 物质关系 B. 精神关系 C. 经济关系 D. 伦理关系

  答案:AC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属于物质范畴。据此,A、C为应选项,B、D为淘汰项。

  2. (1999,理,多选)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政治法律制度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社会风俗习惯

  答案:BCD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构成。所谓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起主体作用的政治上层建筑,即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二是起指导作用的思想上层建筑,又叫观念上层建筑,即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据此,B、C为应选项,其表述的内容属于政治上层建筑;D也是应选项,其表述的内容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A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总和乃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并不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E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社会风俗习惯是社会上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俗、礼节、习惯的总和,是不系统的不定型的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并不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也不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不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