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政治当代二类复习重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1/09 11:32 北京领航考研 | |||||||||
第二部分 二类复习重点 一、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恐怖主义问题) 1.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2.传统安全威胁。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安全威胁重新抬头。最明显表现在: 第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1)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还非常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与战争有共同之处,即都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2)9·11事件之后,美国打着反对恐怖主义、维护本国安全的旗号,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政策,紧锣密鼓地对外用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理由和合法性的情况下,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有显著战略意义而它以前又无法控制的地区,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这表明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的状况下,美国的霸权主义进一步恶性膨胀。 (3)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就要努力发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作好,霸权主义是凭借实力在世界上横行霸道,只有实力强大才能有效地遏止霸权主义。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定力量。中国国防建设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常需要,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和挑战。中国的发展,是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发展。 第二,某些国家大幅度增加军费,积极扩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从而导致了大国之间出现了高科技军备竞赛的局面,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威胁增大。“9·11”恐怖事件后,美国锁定“邪恶轴心”,执意要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第三,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地区冲突和地区危机增多。 3.非传统安全威胁。 (1)冷战结束以来,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就目前来说,恐怖主义问题尤为突出。 (2)现代恐怖主义恶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与冷战结束后南北差距的拉大、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尖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发展以及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抬头有密切的关系。 (3)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和磋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4)中国政府在反恐问题上的主张。 ①恐怖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公害,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 ②维护人类和平与安全是反恐的核心。国际社会要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反恐斗争营造良好的环境。 ③普遍发展与共同繁荣是反恐的基础。在反恐方面,应标本兼治。只有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 ④加强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是反恐的保障。应倡导相互尊重,和睦共处,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之一。反恐绝不可加剧民族矛盾、宗教仇恨、文明冲突和人民隔阂,而应成为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新契机,对话与融合的新起点,共同进步和繁荣的新动力。 ⑤推动和深化国际合作是反恐的关键。 4.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是行不通的。 2001年小布什新政府上台,美国的外交明显趋向强硬。在政治上,美国的“单边主义”恶性膨胀,在国际舞台上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先是拒绝签署得到绝大多数国家支持的保护大气环境的“京都议定书”,接着又不顾世界和俄罗斯的反对,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军事上提倡和奉行“先发制人”的战略,打着保卫美国安全的旗号,对其他国家率先使用武力,给自己的军事侵略披上合理外衣,具有极强的进攻性和冒险性。在这一旗号下,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接连用兵,尤其是不顾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伊拉克的侵略,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战略地位重要而美国以往的势力又没有染指的地区,显示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和行动在膨胀和加剧。 小布什政府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 第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他国家的实力与美国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无法对美国形成有效的制约,使美国能够为所欲为。 第二,小布什本人是石油家族的成员,其内阁的主要成员都有军工集团的背景,阶级的利益驱使其必须进行对外扩张;此外,经过连续10年的经济增长后,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也需要用对外战争来加以启动和刺激。 第三,“9·11”事件改变了美国民众的思想状态,使他们有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打着反对恐怖主义、保护美国安全的口号,不管干什么事情,都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美国的所作所为,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是对建立多极世界的巨大干扰和障碍。在世界上多数国家主张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2003年9月,在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上,秘书长安南第一个站出来对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提出批评,指责美单边主义只会使得“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横行世界,是对联合国成立58年来的重大挑战。 安南的讲话,立即得到众多国家领导人的热烈赞同。尽管美国的做法可以得逞于一时,但由于它违背历史潮流、悖逆人群意愿,所以最终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二、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1.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 (1)国际秩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世界格局基础之上的国际行为规范、保障机制以及它们的运行状态。 (2)国际旧秩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压迫,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剥削,本质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特征有: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协调机制。 (4)当前,国际旧秩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它给世界和平和发展事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推动历史的进步,必须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1)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为:改变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打破发达国家对世界贸易、货币金融领域的垄断;摆脱国际垄断的控制与剥削,实现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 (2)中国提出的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其核心是所有国家独立自主,一律平等。 (3)美国、西欧、日本都提出的关于国际新秩序的构想,虽然具体内容不仅相同,但实质上都是打着建立新秩序的旗号,维护旧秩序。这些构想在具体内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大国为领导的,以确立西方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目标的“国际新秩序”。它们之间的分歧,主要原因在于争夺建立所谓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导权。 3.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 国际新秩序与国际旧秩序是完全对立的,其实质是各国的平等,其基本目标是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和繁荣。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广泛的内容,其架构和面貌需要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创造。 (1)政治新秩序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尊重,共同协商,避免将某个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别的国家。 (2)经济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避免贫富悬殊。 (3)文化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借鉴,共同繁荣,避免文明的排除和冲突。 (4)安全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实现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最终达到集体安全的目标。 (5)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4.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建立国际新秩序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是因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比其他国际性、区域性的法律原则更全面、更合理,是国际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原则。 (3)它是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是由多极化趋势和多样化世界的现实所决定的,是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锋相对的,最能反映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最符合所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可行的。 5.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为国际新秩序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非短期所能实现;建议国际新秩序涉及各国的国家利益,各国都希望建立有利于自己国家利益的新秩序,这就需要有一个斗争和协作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取决于各种力量的对比及其相互间的分化与组合。今天,要立刻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打破和结束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应当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的作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完全应当而且有可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 6.《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2005年7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举行会谈后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阐明了中俄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同主张。在联合声明中,双方对新世纪人类面临的中心任务、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联合国改革、全球化的影响、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建立新型的安全构架等问题表明了共同的主张。联合声明显示出中俄两国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的坚定决心,对深化两国在国际领域的战略协作、促进国际形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指出:一、当今世界正经历历史性的变革。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将是复杂而漫长的。二、只有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为基础,在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下,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应严格遵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三、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联合国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制定和执行国际法基本准则的核心。联合国维和行动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必须严格遵守安理会相关决议,开展联合国与区域、次区域组织的合作。联合国在研究全球经济和发展问题上应发挥更大作用。联合国改革的目的,应是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效率,增强应对新挑战与威胁的潜力。推进改革应以协商一致原则为基础,充分体现广大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四、全球化进程的积极意义是,借助空前活跃的经贸关系和极为广泛的信息开放,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很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拉大。为使全球化进程健康发展,应加强国家间和地区间的协调与互利合作,消除经济关系中的一切歧视,缩小贫富差距,通过扩大和深化经贸、科技交流促进共同繁荣。五、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六、人权具有普遍性。各国应尊重《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根据本国国情和传统促进保障和维护人权,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国际人权保护应建立在坚定维护各国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之上。七、必须尊重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及其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八、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应成为相互充实而不是相互冲突的基础。九、双方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型安全架构。十、区域一体化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特征。十一、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正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重大贡献。十二、建立合理和公正的21世纪国际秩序是一个不断寻求各方都可接受的立场和决定的过程。 附(一):《声明》五大“亮点” 第一,开宗明义,对当今时代作出清晰定位:“世界正经历历史性的变革”,“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将是复杂而漫长的”;“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人类发展阶段的重要趋势”。 第二,观点鲜明,却没有点任何国家的名。然而,不点名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批评那个大搞单边主义、一厢情愿地要当世界领袖、不厌其烦地推行“民主化”的国家:“应充分保障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权利”;“必须和平解决分歧与争端,不采取单边行动”;“不寻求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和主导权,不将国家划分为领导型和从属型”。 第三,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俄两国强调“推进改革应以协商一致原则为基础,充分体现广大成员国的共同利益”。日本媒体认为,这是俄罗斯首次对日本“争常”表明了消极态度,说明中俄在日本“入常”问题上持一致的谨慎态度,让日本感到“很棘手”。 第四,对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贸易纠纷问题,提出了公正合理的处理办法:“消除经济关系中的一切歧视,缩小贫富差距,通过扩大和深化经贸、科技交流促进共同繁荣”;“国际社会应制定全面和广为接受的经贸体制,其途径是平等谈判、摒弃以施压和制裁迫使单方面经济让步的做法”。 第五,如何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声明》提出了釜底抽薪的治本策略。一是要“在联合国主导下,建立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全球系统”;二是要“共同探索切断恐怖主义资金来源和社会根基的途径,根除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思想,即暴力、种族、民族和宗教仇恨等思潮”;三是在反恐问题上不应采用双重标准;四是为了避免恐怖主义造成更大损失,未雨绸缪地提出要“防止恐怖主义组织获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 附(二):树立新型国家关系榜样 对未来的安全架构,《声明》有真知灼见:“双方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型安全架构。此架构应以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政治基础,以互利合作和共同繁荣为经济基础,并应建立在尊重各国平等安全权利的基础上。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应成为解决矛盾和维护和平的手段。” 中俄领导人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不久前,两国本着平等协商、互让互谅的原则,成功地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俄领土争端,在近代社会和当代社会都曾导致流血冲突。现在,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表明了中俄高度的政治互信。 中俄两国都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同时充分考虑伙伴的利益,扎实地稳步发展经贸合作、军事技术合作和人文交流。去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12亿美元,比俄美贸易额多一倍,而且要在2010年上升到600亿~800亿美元。外界一度议论纷纷的石油管道走向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中国在2010年前将对俄投资120亿美元,俄罗斯也将扩大对华投资,这极大地提升了经贸合作的质量。至于人员往来,在我国东北的绥芬河和满洲里等边境城市,俄罗斯游客和商人随处可见,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而赴俄留学、观光、务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水平,远远高于过去中苏关系最好时期。 两国这种既不结盟也不对抗的新型国家关系,正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重大贡献。中俄关系的实践印证了《声明》所述原则的生命力,同时表明,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解决各种问题。 两国意识到,“建立合理和公正的21世纪国际秩序是一个不断寻求各方都可接受的立场和决定的过程”,“只有在国际社会所有成员都赞同其宗旨和准则的情况下,国际新秩序才真正具有普遍性”,因而呼吁各国就建立21世纪国际秩序问题开展广泛对话,这是因为,世界的未来、人类进步及应对挑战与威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对话的结果。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