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 > 正文

前命题副组长:06考研政治参考例题及重要考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01/10 10:13  北京文登学校

  作者:北京文登学校考研政治名师、前考研政治命题组副组长肖秀荣

  相关链接:名师肖秀荣17时做客新浪预测政治考点

  《毛泽东思想概论》参考例题及重要知识点

  一、关于统一战线问题

  (一)重要知识点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为什么说统一战线是一个法宝);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在四个时期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从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二)可能的命题角度和参考例题

  1.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实践,说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大法宝之一。

  【答案要点】

  (1)中国的国情和阶级结构决定了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说明,中国革命的发展与挫折,都与中国共产党能否及时建立、正确领导统一战线密切相连(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

  (3)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这次合作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集中代表——北洋军阀,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胜利。但后来由于陈独秀的错误,大资产阶级背叛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中国共产党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工农大众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武装斗争;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将民族资产阶级看成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革命遭受挫折。1935年后,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积极探索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问题,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而且必须与国民党既联合又斗争,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党领导人民同发动内战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展开两种命运的决战,建立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4)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着分裂统一战线的问题时,革命事业就前进一步;而如果是不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时,革命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所以,统一战线确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法宝之一。

  2.下面是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材料

  材料1

  中共中央在1937年2月10日正式致电国民党,提出团结抗日的四大保证:一、停止武装攻击国民政府 二、撤消苏维埃政府与红军,改为特区政府与国民革命军 三、在特区实施民主选举 四、停止土改政策。

  材料2

  因为共产党放弃了强调阶级矛盾冲突的宣传,取消了苏维埃,服从于国民党和国民党政府的领导,采行了三民主义,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以及停止在国民党区域的组织活动和宣传工作,许多人在说,中国共产党人已不是社会革命者,而仅仅是改良主义者——目的和方法都是资产阶级的了。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如何正确认识材料1的事实?

  2.评析材料2 的观点。

  【答案要点】

  (1)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这种变化,不计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适时调整了自己的政策,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一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也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时所作的政策调整,并没有违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更没有放弃阶级立场。事实上,党在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时,总是坚持阶级分析法,在抗战时期提出了“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三个政治范畴,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以及同顽固派做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三原则。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辨证关系的科学分析以及据此对政策所作的调整,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而也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实现自身使命的进程。因此,认为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进行政策调整后就等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言论是完全错误的。

  3.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或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变化),分析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答案要点】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调整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并采取积极措施,多方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及会后毛泽东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强调在警惕右倾投降主义倾向的同时,着重克服“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圆满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会后,党将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后又改变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中共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的策略亦由“九. 一八”事变后的“反蒋抗日”到1936年5月改为“逼蒋抗日”,再到西安事变后改为“联蒋抗日”。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致电国民党,提出团结抗日的四大保证:一、停止武装攻击国民政府 二、撤消苏维埃政府与红军,改为特区政府与国民革命军 三、在特区实施民主选举 四、停止土改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兑现了四点保证,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在边区实行“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红军改为八路军、新四军。

  (3)所有这些说明,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一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分析在民主革命时期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中有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2.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参加这个联盟的是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政治上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首先巩固和发展这个联盟,统一战线才能从根本上坚强有力,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推动中间势力向革命靠拢,才可建立、巩固第二个联盟,最终孤立、分化、瓦解直至消灭敌人。

  3.统一战线是上述两个联盟的对立统一。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地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一方面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另一方面,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两个联盟之间互相促进。

  5.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答案要点】

  (1)基本原则:

  第一,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

  第二,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所谓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是指在坚持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质就是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第三,党在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时,总是坚持阶级分析法,在抗战时期提出了“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三个政治范畴(进步势力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顽固势力是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其代表就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以及同顽固派做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三原则。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孤立主要敌人,这就需要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在敌人营垒中找朋友,由此制定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十六字策略原则。

  第四,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否则就是投降主义。但是,原则性必须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否则,就没有统一战线,就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1948年1月毛泽东专门论述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问题,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兼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2)主要经验:

  第一,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但工农联盟始终是统一战线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漫长历程中,各个时期的情况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反对主要的敌人。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执掌中央政权16年之久的北洋军阀的统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党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时和民族资产阶级调整关系,并采取积极措施,多方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反蒋爱国力量,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地方实力派、国民党内的民主派纷纷和新民主主义合流,使蒋介石集团很快走向覆灭。

  第二,坚持反倾向斗争是统一战线策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要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党在制定和执行统一战线策略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右的和“左”的倾向,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在国民党日益右倾的严峻形势下,“一切联合,否认斗争”,造成了大革命的失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以王明为首的党中央,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一切斗争,否认联合”,错误地把中间阶级当成最危险的敌人加以打击,使革命遭到严重挫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这一沉痛教训,及时开展了反倾向斗争,既反对了王明在抗战初期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的倾向,又反对了皖南事变后党内滋长起来的“左”的情绪,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政策和策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三,又联合又斗争是坚持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这一方针不仅是用来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也用来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各种社会矛盾的。在统一战线内部坚持联合和斗争的辩证统一,是根本的策略方针。中国革命是在同资产阶级长期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因此,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1939年,毛泽东在总结我党对待资产阶级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后,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政治路线。这一方针不仅是用来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也是用来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各种社会矛盾的。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是辩证的完整的政策。团结是目的,斗争是手段,团结中有斗争,斗争是为了团结。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总的说,以团结为主。

  第四,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特点,也是中国统一战线得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最基本保证。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首先是坚持对农民、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领导他们坚决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放手发动群众,建立人民军队,不断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还必须对中间阶级坚持政治引导原则,加强对同盟者领导的责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合作,其总政策是在团结中要斗争,在斗争中要团结。在抗日战争时期,正是我党坚持了这些正确的原则,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关于党的建设问题

  1.重要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及建设这项工程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特别是“两个务必”、民主新路和跳出周期律)。

  2.可能的命题角度和参考例题

  (1)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两个务必”?

  【答案要点】

  “两个务必”不仅是党的作风,也是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党执政后,地位、环境、任务变了,很容易滋长贪图享乐、骄傲自满的情绪。这就会使党脱离群众。“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保持“两个务必”,党才能保持自己的先锋队性质,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够跳出“兴勃亡忽”的周期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今天,我们党把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身作为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对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

  (2)毛泽东提出的跳出“兴勃亡忽”周期律的新路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是条新路?

  【答案要点】

  新路就是民主。毛泽东这里讲的民主,是指国家制度,既是国体,又是政体。民主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决定国家大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要受人民监督,加上其它的民主形式(如党内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就能有效地解决“兴勃亡忽”的问题,跳出周期律。我们党现在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对毛泽东“民主是新路”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答案要点】

  第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

  第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第三,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4)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执政党必须接受党内外的监督。第二,必须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第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第四,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5)下面是有关党的建设的材料:

  材料1

  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对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纠正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

  材料2

  现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时期,我们同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现在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的武装在前线上配合友军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争;现在是我们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党的时期,党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如果把这些情况联系起来看,就懂得我们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一个光荣而又严重的任务了。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材料3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1948年

  上述三个材料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共同点?其启示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共同点:都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2)原因: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从思想上建党,这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在国际共运中,无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是在城市环境与工人群众中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农村、农民和战争环境中开展党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且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复杂的历史任务。抗日战争时期,党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繁重的任务。建国前夕,则是考虑到党将成为执政党,地位、环境、任务都将发生变化。

  (3)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建国前夕,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第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紧联系起来。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第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

  (6)两个伟大工程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个伟大工程是指1939年毛泽东提出的“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被称为“新的伟大工程”。当前,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加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这些建设,内容之间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既都是为了坚持党的先进性,把党建设成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党的建设;宗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区别就在于两个伟大工程所处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行“新的伟大工程”及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时,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面临着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严峻考验。这就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及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问题

  1.重要知识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理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基本方针。

  2.可能的命题角度和参考例题

  (1)论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即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矛盾双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这些不相适应而相矛盾的方面,不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还有可能转化。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因此,对前者要采用专政的方法,对后者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3)为什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及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阶级斗争没有完全结束),我国社会大量表现出来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等。

  (4)为什么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答案要点】

  1.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官僚资产阶级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伴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就被消灭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被当做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建国后又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的把民族资产阶级放在人民的范畴内,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可以说成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

  (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基本方针对今天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或者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答案要点】

  1.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及提出的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今天仍有指导作用。

  2.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十大关系),以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基本方针,对我们今天统筹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及对资本主义的态度

  1.重要知识点

  中国的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即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前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天生的软弱性而具有两面性。中国的资本主义也区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前者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必须推翻(没收官僚资本);后者在中国具有积极作用,必须加以保护(保护民族工商业)。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出发,对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从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出发,保护民族资本,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其实行“和平赎买”。

  2.可能的命题角度和参考例题

  (1)为什么要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中共将中国资本主义分成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得到发展。这是因为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多了一个外国侵略者,少了一个民族独立;多了一个外国支持的封建统治势力,少了一个工业化、近代化。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此,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应该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第一,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第二,是由民族资本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三,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表现所决定的。第四,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

  (2)为什么要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答案要点】

  这首先是由民主革命的性质决定的。在民主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不管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如何,它都不是革命的对象。

  其次,这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矛盾,因而具有革命性的一面,所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资产阶级,与其结成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妥协性动摇性的另一面,对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斗争。

  总之,要正确处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必须全面认识民族资产阶级,一定要看到它的两面性。如果只看到其革命性的一面,而忽视或者看不到妥协性动摇性的另一面,那就会导致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错误倾向,相反,如果只看到其妥协性动摇性及其表现,而忽视或者看不到其还有革命性的一面,就会导致对民族资产阶级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错误倾向。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也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因为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其利益受损,因而有抗日的一面。但同时其出于阶级本性又具有反共和对日妥协的另一面。对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对其进行坚决的斗争,甚至不惜作流血的武装斗争。)

  五、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及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1.重要知识点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发展变化。

  2.可能的命题角度和参考例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答案要点】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主要压迫和剥削对象,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2.中国民主革命反封建的核心是消灭封建土地占有制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走的又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事实上中国革命队伍主要是由穿上军装的农民组成的。

  (2)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发展变化

  【答案要点】

  1.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缺乏必要的经验。国民革命失败后,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此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为解决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削弱封建剥削制度的政策(减租减息),其它时期均采取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政策。

  2.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等。《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归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和使用。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4. 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毛泽东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完整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强调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

  5.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改中调整了对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土改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也调整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六、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问题

  1.重要知识点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提出是中国人民在革命中长期探索的结果;用人民共和国代替资产阶级共和国,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作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国家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2.可能的命题角度和参考例题

  (1)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2)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探索的过程(见“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权建设的主张”)

  (3)为什么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注定行不通?

  【答案要点】

  第一,国际条件不允许。首先是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成一个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不是变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次,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也不允许。苏联等国家的无产阶级援助中国,当然不希望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出现一个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

  第二,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允许。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的国民政府都顽固的坚持专制独裁的统治,不允许中国出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力量弱小,具有先天的软弱性,这也注定了它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权理想。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第四,中国共产党主张在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符合各阶级、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再加上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胜利,使这个政权主张最后变成现实。

  综合以上情况,所以毛泽东才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4)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政权的主张

  【答案要点】

  1.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文中第一次提出建立“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的思想(即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政权)。

  2.秋收起义时,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工农政权的思想。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就建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一一茶陵县工农政府。中共六大提出“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此后,人们把这种代表工农兵利益的新政权都叫做苏维埃政权。这种政权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人、农民为主,包括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

  3.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为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决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8月,又提出“民主共和国”的主张。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中共宣布取消苏维埃共和国的称号,把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从而使过去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变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与工农民主政府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由工农民主专政转变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抗日民主专政。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1/3。②革命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③由独立于国民党政府之外的政权转变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④权力机构由工农兵代表会议转变为参议会,参议会是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

  4.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各派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抗战胜利后,三种政治力量在建国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由于国民党拒绝中共关于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公然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反革命内战,从而断送了以和平方式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可能性。

  5.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于1948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不久,毛泽东在给新华社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重要著作,完整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基本胜利,也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已全面付诸实践。

  七、无产阶级领导权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问题

  1.重要知识点

  国际环境的变化及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农民的阶级特性决定他们不能充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新旧民主主义的异同;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2.可能的出题角度和参考例题

  (1)选择一些材料(主要是陈独秀的有关言论),其观点是:既然中国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当然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如何评析这种观点?

  【答案要点】

  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中国的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取得成功,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胜利。

  第一,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由于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成功。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便是证明。

  第二,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优点之外,它还深受三重压迫,革命最彻底;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分布相对集中,便于组织起来。

  第三,由中国无产阶级通过掌握了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取代资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不仅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而且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但实现领导权是有条件的,要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原则。关键是要建立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领导权也不是天生的,要去争取,要与资产阶级争夺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2)选择一些材料(主要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或王明的“一次革命”论)评析关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途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答案要点】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只有严格区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团结最广大的革命力量,打击主要的敌人,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一次革命”论的主要错误是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没有看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与革命的性质等同起来,认为革命既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当然是无产阶级性质的了。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民主革命虽然仍是民主主义革命,但它已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的区别,割裂了二者的联系。毛泽东指出,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首先进入的是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就保证了未来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发生和取得胜利,所以我们说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而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因为他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有了新的领导者无产阶级;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前途社会主义;处在新的时代,十月革命之后;具有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八、中国革命的道路

  重要知识点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要性)。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