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哲学参考例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01/10 10:13  北京文登学校

  例题1

  2005年,中国在国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提出建设和谐世界。

  请分析

  (1)中国提出这些主张的哲学依据。

  (2)从这一依据出发,在解决矛盾(不和谐)问题的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关于矛盾同一性的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总之,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事物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2)强调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就不是强调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强调用缓和矛盾、化解矛盾甚至搁置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互利共赢。

  例题2

  迄今为止,人类已攻克了许多原先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破解了这些疾病产生的秘密,并找到了治疗的办法,如霍乱、

天花、肺结核等,但又不断遇到新的原因不甚明了的疾病如爱滋病、非典、禽流感等。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这种现象并指出它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

  (2)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着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对疾病的认识也是这样。

  (3)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例题3

  “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

  请回答:

  (1)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抗日战争“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

  (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正确运用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来为实践服务?

  【答案要点】

  (1)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一条基本原理。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军事力量、军事技术虽然不如日本,但中国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它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战斗意志如此顽强。精神的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变”成为改造物质世界的力量。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表现在:第一,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

  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意识形态的能动性不仅在于它能够反映现实社会,而且在于它能够评价现实社会,评价的结果便是肯定或否定即维护或批判。意识形态可以确定现实活动的目的和方式,对活动作可行性分析,规划活动程序;对活动加以必要的调节,部分调整甚至完全停止不适当或不可行的计划,或全力以赴完成原计划;意识形态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社会,创造出新的观念,并能够指导人的实践以及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新事物。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持理论创新,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充分发挥精神的力量。

  例题4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此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要点】

  (1)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去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统一的过程。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3)以人为本包括丰富的内涵: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它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表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

  例题5

  有人说:全球问题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试分析科技发展对“全球问题”产生的影响,并阐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全球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建制问题。为此,应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它表明并进一步证实,首先,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

  例题6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们既能改变生产关系,也可以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

  运用马克国主义哲学原理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要点】

  (1)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人们不能自由地加以选择。生产力既是人们当前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今后社会进步的出发点。

  (2)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改变都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联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人们可以改变生产关系,但改变生产关系也不是随意的。

  (3)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和人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只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人的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人的历史作用时,区分了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认为凡是社会中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