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参考例题及重要知识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01/10 10:13  北京文登学校

  参考例题:

  一、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问题

  (一)下面是几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材料及评论:

  材料1

  不出几年,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且它正朝着一个令人生畏的军事大国的方向前进。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其办法不是入侵和占领邻国,而是使自己远比邻国强大,从而使东亚发生的一切都必须至少得到中国的默许。

  —— 伯恩斯坦、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

  材料2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直言不讳地声称,中国增加军费开支是对地区安全构成的一个威胁。拉姆斯菲尔德上周六在新加坡所说的这番话只不过是恢复了无法实现的美国外交政策——至少是布什政府任内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而已。早在“911”事件之前,拉姆斯菲尔德和其它保守的鹰派人物就忙于制定一项旨在把中国描绘为美国竞争对手的政策。如今,这场反恐战争似乎已接近尾声,华盛顿又格外引人注目地改变了调子,重新把中国视作对自由贸易和安全的一种威胁。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5年6月7日文章《美国重新瞄上中国》

  材料3

  “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而且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也广泛得多。”“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的决策者应该如何应对?试图通过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中止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如美国的许多国会议员希望的那样——将是一场灾难,因为那会关闭未来全球繁荣的一个强大源泉。”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5年7月30日一期社论

  材料4

  中国的经济增长给世界——尤其是给美国——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巨大好处。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报告说,过去十年,廉价的中国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另外,中国与其它亚洲国家一起购买美国国债,因而使得美国人及其政府能够不断借款消费,进而使得世界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美国《新闻周刊》2005年5月9日一期文章《未来属于中国吗?》

  材料5

  自1996年以来,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2004年,中国同亚洲的贸易额达6650.3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7.6%。

  ——李肇星《和平、发展、合作──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 》 2005年08月22日 

  请回答:

  1.材料1、2 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材料3、4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3、4、5评析材料1、2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2 的主要观点是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国防力量也在增长,中国将成为地区安全的威胁。

  2.材料3、4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给美国消费者带来巨大好处,而且推动美国经济进而促使全球经济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试图通过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中止中国的经济增长,那会关闭未来全球繁荣的一个强大源泉,将是一场灾难。

  3.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世界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历史文化传统、在近代的切身经历、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面临的任务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很低。中国的发展决不是威胁。

  (二)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胡锦涛2005年11月9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萨沃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演讲

  请回答:

  1.中国在当前为什么特别强调“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

  2.中国选择和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3.中国为什么必须和能够选择和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案要点】

  1.首先和主要的是针对国际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国发展所散布的种种攻击和污蔑,尤其是针对“中国威胁论”,同时也是为了向不明真相的人做好解释工作;就国内来讲,也是为了对我国广大干部和人民进行教育: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威胁别人。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有着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根源。第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也是从近代中国的切身经历中得出的结论。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决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决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的奴役和压迫。第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三)下面是有关中国的材料:

  自1996年以来,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2004年,中国同亚洲的贸易额达6650.3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7.6%。……中国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磋商与谈判,与俄罗斯等国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印度签署了关于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与菲律宾、越南在南海地区共同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探索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困难,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向亚非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并减免了38个亚非发展中国家137.78亿人民币的债务。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和中阿合作论坛,加强新形势下与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对话与合作。

  ——李肇星《和平、发展、合作──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 》 2005年8月22日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和平发展对当今世界的意义,并说明中国应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答案要点】

  1.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这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一条勇于参与和平国际竞争又坚持广泛合作的道路。这是大国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国家集团构成威胁,相反,它大大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首先,在理论上要坚持新秩序观、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努力建设真正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世界。其次,在实践上,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充分发挥在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探索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第三,稳定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与主要大国之间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第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进国际合作。特别要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权威和作用,广泛开展在反恐、军控、维和、发展、人权、司法和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四)如何理解中国和平发展对当今世界是机遇?(参见讲义)

  二、关于联合国及联合国改革问题

  (一)下面是有关联合国的材料

  材料1

  伊拉克战争爆发次日,美国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理查得﹒珀尔即撰文欢呼:“谢天谢地,联合国死了。”他转而补充说,当然,这不是指整个联合国,它的“慈善事业”和“几乎没有风险的维和”还会继续下去,死去的是“联合国作为国际新秩序基础的幻想”。更有报导说,美国可能会组建“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的新国际机制”,即一个新的联合国。

  ——《环球时报》2003年6月30日

  材料2

  2005年9月14-——16日,联合国举行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中的15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成果文件》。

  材料3

  2005年6月7日,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对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表明了立场。关于联合国改革,中国提出:

  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

  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

  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工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

  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

  改革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联合国会员国的团结。对达成一致的建议,可尽快作出决定,付诸实施;对尚存分歧的重大问题,要采取谨慎态度,继续磋商,争取广泛一致,不人为设定时限或强行推动作出决定。

  请回答:

  1.美国保守派在伊拉克战争爆发次日为什么会声称“联合国死了”?为什么要欢呼“联合国死了”?

  2.材料2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2、3,指出围绕联合国改革问题的主要分歧所在。

  4.如何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答案要点】

  1.2001年3月20日,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即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美国保守派把美国的这种绕开联合国的行为称为“联合国死了”。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最重要的机构,它奉行的多边合作路线是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及单边主义相对立的。为此,美国的保守派很是恼火,他们不希望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盼望“联合国死了”,以便组建所谓“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的新国际机制”,即一个新的联合国。

  2.说明各成员国高度重视联合国这个当今世界政府间最大的国际性组织。尽管近年来联合国遭到了美国的打压,但它仍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是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3.联合国改革问题的主要分歧围绕着改革的目的、内容、 重点、原则、方法等展开。改革的目的应当是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而不是相反;改革的内容应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应成为改革重点;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原则;在方法上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人为设定时限或强行推动作出决定。

  4.要共同致力于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共同维护安理会的权威;加强联合国在发展领域的作用;改革联合国机构,加强联合国决策的民主化,提高决策效率。

  (二)如何评价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作用有一个变化过程。在联合国成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其宗旨和原则没有真正得到执行。它最早被美国所控制,成了美国操纵下的表决机器。20世纪60年代,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大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逐渐形成了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从而大大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进一步改变了过去少数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联合国是世界政府间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是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有: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强。20世纪80—90年代,它在维和方面、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联合国还是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从20世纪末以来,由于受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干扰,联合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度甚至有所削弱。但在所有国际组织中,联合国的作用仍是最重要的。

  三、以下是中美、中欧纺织品谈判的材料:

  材料1

  2005年6月11日凌晨,中国与欧盟达成协议。根据双方签署的备忘录,欧盟承诺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衫等十类纺织品终止调查。这就意味着欧盟已经放弃即将采取的针对这些纺织品的所谓设限。中欧双方同意,在备忘录签署之日到2007年年底的期间内,对上述十类纺织品确定一个合理的基数,在这个基数上,中方对欧盟出口纺织品每年的增长速度控制在8%至12.5%。欧盟承诺,在2005—2007年期间,对于上述十类产品之外的中国纺织品,克制使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报告书第“242段”条款;2008年,对所有2005年实现一体化的中国纺织品克制使用“242段”条款。双方一致同意,对今后纺织品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将通过磋商予以解决。

  从谈判的结果看,双方都作出了让步。协议的达成“埋葬”了一次贸易和外交危机。在谈判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薄熙来说,中国政府赞赏欧盟解决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诚意,欧盟努力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而不像有些国家试图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来解决问题。曼德尔森也表示,他一直呼吁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纺织品争端,而不希望欧盟采取单方面的行动。

  材料2

  人民网北京2005年11月8日讯 今天,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在英国伦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至此,中美双方经过七轮磋商最终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备忘录》的签署将为双方企业创造稳定和可预见的贸易环境。

  请回答:

  1.中国与欧盟、美国在纺织品问题上的争端说明了什么?

  2.争端最终得以解决说明了什么?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什么?

  3.中国应如何尽量减少贸易摩擦?

  【答案要点】

  1.在2005年1月1日全面取消纺织品的限制之后,欧盟、美国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纺织品对欧盟、美国的出口,这说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而且有新的表现。

  2.争端的最终解决说明,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是最有效的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动不动就扬言“制裁”或采取单方面的行动,不仅伤害了对方,最终也会祸及自己。达成共赢的协议,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中国除坚持按照国际规则,积极维权外,还应从长远着眼,加快相关的调整以减少磨擦或减轻磨擦的影响,特别是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以应对趋于强化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表现。同时,应把扩大内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经济全球化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什么不可逆转?为什么会出现曲折?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金融国际化;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加速发展的主要表现是:资本国际化加速发展;贸易国际化加速发展;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跨国公司加速发展等。

  2.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例如,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并且有新的表现。

  (二)运用有关哲学原理评析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使生产网络化体系逐步形成,有助于推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和推进,有助于推动各国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使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要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推动它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造福各国人民,一种是任凭它按照不合理的规则运行,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利弊;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观点认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三)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答案要点】

  1.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趋利避害,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2.在国际上,要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3.要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要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二是要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三是要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四是要着力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五、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主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以多边集体为基础通过对话和协商决定。国际社会应彻底摈弃对抗和结盟的思维,不寻求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和主导权,不将国家划分为领导型和从属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5年7月1日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要点】

  1.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相反,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发展。

  从力量对比和除美国外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主要是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走向可以看出,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既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所追求的目标(多极世界,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与利益,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极化趋势将不断地向前发展。

  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大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具体说来,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原因在于:

  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中国、俄国坚决反对,欧盟也难以接受,美国霸权主义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主旋律要求建立多极格局;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必然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俄国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经济实力雄厚,有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企图,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另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也为世界多极化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3.当然,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

  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

  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六、关于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问题

  (一)以下是有关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及社会发展的影响的材料

  材料1: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在过去常被证明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

  材料2:(2005年)10月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次全体会议以151票赞成(共有成员191个)审议并通过了保护和发扬各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多样性”公约。公约规定,各国有权制定政策恰当地保护和促进本国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

  ——日本《每日新闻》晚版2005年10月18日报道

  材料3:文化多样性有什么不好?在美国看来,“文化多样性”构成了威胁,拟议中的公约不仅赋予各国政府控制文化的权力, 而且授权它们采取保护主义措施。这些措施可能会限制美国的音像制品(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节目)出口,其价值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然而,世界其他国家并不认为如此。有25个成员国的欧盟认为,公约不会对艺术自由或言论自由构成威胁。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5年10月12日巴黎报道

  请回答:

  1.指出美国对“文化多样性”公约所持态度及其实质。

  2.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

  3.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美国从在全球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的目标出发,同时为了商业利益,违背多数国家的意愿,反对“文化多样性”公约,其实质是文化霸权主义。

  2.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各种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3、世界文明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作用过程。一方面,文明是多样性的,各种文明形态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都应该得到普遍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又内在地具有统一性。正是这种又多样又统一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二)如何认识“文明冲突论”?

  【答案要点】

  1.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冲突是21世纪冲突的主要形式,并以此来解释当今世界的某些冲突,包括某些恐怖主义事件。这种理论认为各种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可调和的对立性,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体系中最优秀的,解决文明冲突的出路在于西方文明的全球化。显然,这种观点的实质是西方文明中心论。

  2.世界文明是多样的,由于各种经济、文化、生活习惯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会有种种差异。但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立总是包含着统一性的对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相互差异甚至有时发生某种冲突的文明之间也不可能仅仅是对抗和矛盾,必定会有许多共通性,它们可以通过差异产生互补,从而相互促进,互相借鉴对方有利的因素发展自己。

  3.世界文明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作用过程。一方面,文明是多样性的,各种文明形态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都应该得到普遍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又内在地具有统一性。正是这种又多样又统一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4.以“文明冲突”解释恐怖主义,本质上是唯心史观,不恰当地夸大了文明的作用,其实际效果是以“文明冲突”掩盖了恐怖主义产生的真正根源,如造成恐怖主义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贫困问题等。“文明冲突”也是“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依据之一。享廷顿认为“穆斯林文明与儒家文明结盟”,将构成对西方文明的主要挑战,鼓吹文明问题上的“中国威胁论”。

  七、以下是有关反恐的材料

  材料1

  美国总统布什曾告诉我们,世界将变得更加安全。在“9. 11”事件发生四周年之际,世界距这一目标仍相去甚远:越来越多的战争、越来越多的恐怖袭击、成千上万人在恐怖活动中伤亡……让我们通过一系列数字来看“9. 11”事件四年来世界的变化。……2000年美国本土以外的恐怖组织共有43个,2004年增加到80个;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马德里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189人丧生;2004年9月,172名俄罗斯儿童在别斯兰事件中丧生;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52人死亡;2004年全世界共发生651起恐怖袭击事件,其中32起发生在伊拉克

  ——西班牙《起义报》2005年9月11日文章:“9. 11”事件四周年

  材料2

  只要这场反恐斗争被视为是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打赢的一场战争,那么它就注定会失败。西方越强调对抗,那么它就越会压制穆斯林世界中那些想要大谈合作的人。

  ——英国《卫报》2005年7月8日文章:通过军事手段不可能打赢这场反恐战争,英国前外交大臣罗宾.库克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所述现象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为什么说只要这场反恐斗争被视为是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打赢的一场战争,那么它就注定会失败。

  3.用有关辩证法原理分析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4.应如何消除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威胁?

  【答案要点】

  1.近年来,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斗争之所以成效不大,甚至“越反越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对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认识不正确,将它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或文明混为一谈;反恐的方法不对,不是全球合作,而是采取单边主义的办法;不是综合治理,各种方式的配合,而是单纯的军事手段;加上美国反恐动机不纯,往往以反恐为名行霸权之实,且奉行双重标准,助长了恐怖主义的气焰。

  2.恐怖主义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反对恐怖主义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武力反恐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认为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打赢反恐战争,它就注定会失败。

  3.根据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无不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当今恐怖主义的产生也是如此,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它与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尖锐以及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抬头有密切的关系。而单纯的武力反恐、反恐中的双重标准及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或文明混为一谈,更引起强烈反弹。

  4.对恐怖主义,要坚决反对,严厉打击,加强(反恐)合作,综合治理,标本兼治。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反恐合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联合国安理会的主导作用;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同时,要着手解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的问题,重在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同时,应以国际法为准绳,以确凿证据为基础,不伤及无辜平民。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或文明混为一谈;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借反恐推行影响世界和地区稳定的别的政治意图。

  八、下面是有关布什两个任期对外政策的材料

  材料1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布什很快就表示美国将把重点放在反恐上。其后对国会的讲话中,布什发表了关于反恐战争中“非友即敌”的讲话,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媒体把它认定为“布什主义”。布什宣布,其政府所关注的焦点将是摧毁恐怖分子的网络,这场战争“不仅是美国之战,也是世界之战”,任何国家都必须做出选择:或者站在美国一边,或者与恐怖分子站在一起。“从现在起,任何继续庇护或者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都将被美国认定为敌对的政权。”

  ——《环球时报》2002年3月11日第六版

  材料2

  “我们从事件和常识中得出一个结论:自由能否在我们国家继续存在下去,越来越多地取决于自由能否在其它国家取得成功。在全世界传播自由是我们的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希望所在。”“寻求和支持民主运动和民主制度在各个国家和各种文化下的发展成为美国的政策,其最终目标是结束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暴政”。

  ——布什2005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

  材料3

  一条最为明确的历史经验是,当自由取得胜利的时候,美国就更加安全,世界就更加安全。

  ——赖斯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1 说明了什么?

  2.材料2、3 、4又说明了什么?

  3.如何认识材料1与材料2、3 所说明问题的异同?

  【答案要点】

  1.材料1 说明布什在第一任期内,由于“911”事件,其外交是以反恐为旗帜,以防止美国本土遭受恐怖袭击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作为区分敌友的标准,被称为“布什主义”。

  2.材料2 说明布什在第二任期,其外交重返老路,以民主、自由为旗帜,在全球推行美国的制度和价值观,即“全球民主化计划”,如在中东实行“中东民主化”,在“独联体”国家推行“颜色革命”,被称为“新布什主义”。

  3.“布什主义”和“新布什主义”的不同点在于外交的旗帜不同(反恐、民主),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巩固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利益。造成不同的原因在于形势的变化,共同点是由美国称霸世界的目标决定的。

  九、关于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问题

  (一)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中国在当前为什么要倡议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或者说,中国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背景是什么?)

  2.和谐世界的的内涵是什么?

  3.阐述建设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

  【答案要点】

  1.和谐世界这一重大倡议提出的背景:第一,从国际看,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 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种种原因导致的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许多国家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有责任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遏制消极现象的滋长,和谐世界的设计应运而生。第二,和谐世界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它意味着,中国领导人明确意识到了中国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从而为谋划中国发展战略提供思想指导。和谐世界的提法符合世界转型的预期,符合中国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中国近中期国际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两大命题。具体说,和谐世界的内容包括: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当今世界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世界的各种力量既对立又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又能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以推动世界的发展。

  (二)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及提出时代主题转换的意义

  【答案要点】

  1.提出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判断的提出,具有坚实的依据。

  第一,战争危险虽然存在,但是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第二,引发世界大战的因素减少,世界可以继续维持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问题。同时,也使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增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制约着战争的爆发。

  第四,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重点发生转变。

  第五,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2.这一科学判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今时代的新变化、新特点,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发展。

  第二,改变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观点,为中国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科学外交决策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三,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和任务,有助于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力量,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的事业。

  (三)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形势?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是什么?

  【答案要点】

  当今世界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还要在以下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第一,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意愿与利益。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

  第四,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第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四)中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答案要点】

  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十、 冷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经济上、政治上、安全上)

  十一、欧洲一体化的最新成就、挫折及发展趋势

  十二。日本的“积极进取”外交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