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邓三》参考例题与重要知识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01/10 10:13  北京文登学校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关问题

  例题1

  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1.92扩大到1:2.59,中部与东部由1:1.53扩大到1:2.03,区域差别还在拉大。城
乡差别拉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还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贫富差距拉开的直接的结果:一是社会贫困问题出现。城镇中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059元。月收入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低54.7%。2004年,按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按人均纯收入669—924元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一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在多数人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反响强烈。中央党校调查组对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学习时报》第298期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当前,应如何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答案要点】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多数人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贫富差距在扩大,分配不公现象严重,社会十分关注公平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前瞻性。具体说来,主要是因为:第一,从国内看,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从国际看,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总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2)当前,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必须:第一,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第二,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第三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四,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第五,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既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例题2

  下面是关于我国收入差距悬殊和共同富裕的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9%左右,2004年我国GDP达到13.6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万元。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却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往往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分配比较均等,0.3—0.4属于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据统计, 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而且呈继续上升趋势,近几年的增速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65,2005年逼近0.47。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学大学调查,中国内地基尼系数已高达0.53或0.54。

  ——《理论热点18题》

  材料2

  居民收入差距如果过分扩大,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就有可能影响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危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应当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出发,高度重视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增强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材料》

  材料3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373-374。

  材料4

  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材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和2,如何认识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2)结合材料3,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3)当前为了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拉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要点】

  (1)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有其客观性,总体上看是合理的、必要的,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主要的原因有:第一,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实施。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第二,我国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人们的收入差距在更大的领域里拉大。第四,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第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而且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调节,就可能危及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进程,即表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

  在我国现阶段,要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同时,不能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全社会实行同步富裕或同时富裕,也不能理解为完全平均,要承认地区、劳动者之间在富裕速度、程度上的差别,否则势必导致普遍的、整体的贫穷和落后。一部人先富产生的富裕程度的差别,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并非少数人成为剥削者、大多数人陷入贫困的两极分化。

  (3)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出发,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为此,第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第二,加大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第三,完善和规范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第四,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第五,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 第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低收人人群的生存与发展需要。

  例题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知识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发多样的状况。这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

  第一,要深刻分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要认真检查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

  第二,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坚决依法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第四,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例题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重要知识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并提出更高要求。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例题5: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重要知识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第一,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为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有关问题

  例题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1)为什么在当前我国特别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2)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4)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根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在当前,我国特别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依据。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从总体上看,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就是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国际上对于发展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的发展观念与战略到新型发展观念与战略的演变,一是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二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三是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不少国家经过较长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浪潮的洗礼,从自身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进行理性思考,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遵循协调性、综合性、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惟一正确选择。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紧迫感,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和把握,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利用机遇,加快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4)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根据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唯物事观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理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它要求人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

  例题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要知识点)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从各方面去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同时也要看到,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应当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

  三、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例题1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符合国情,也会引发各种矛盾,最终难以为继,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

  ——深刻理解《建议》基本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曾培炎 《人民日报》2005年10月31日 第九版

  请回答:

  1.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

  2.这里所讲转变的含义是什么?

  3.如何实现转变?

  【答案要点】

  (1) 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粗放型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以数量的增长和速度为中心。集约型增长方式则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之所以说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是因为:第一,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未来,资源供给的制约将越来越突出,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第二,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不转变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面临着被发达国家越拉越远的可能。

  (2)这里所讲转变就是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尽管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中心轨道上来。

  (3)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转变困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政策原因。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具有很强的投资和发展冲动,不少地方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另外,投资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都是导致我国经济粗放增长的重要原因。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协调推进投资、财税、金融和企业体制改革,完善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提高各种稀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其次,要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再次,要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

  最后,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需要强调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还会加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难度很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例题2

  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案要点】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第一,是应对当前信息时代挑战的要求。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着信息化的任务。时代不允许我们按部就班地走先信息化后工业化的道路,而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即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是总结国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推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和失业等问题。第三,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例题3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什么?

  【答案要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站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从“两个基本趋向”的论断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这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破解“三农”问题;通过明显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破解“三农”问题;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这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城镇化,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

  例题4:地区结构新格局(重要知识点)

  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根据各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例题5

  自主创新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重要知识点)

  四、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

  例题1

  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重要知识点)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党所面临的形势和担负的任务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第二,党在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由党要长期执政的地位决定的。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例题2

  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要点】

  第一,这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提炼出来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要看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第二,是由党要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在党执政的各项要务中,发展是是第一位的任务,发展与执政、执政与兴国是内在联系的,没有发展,不可能兴国,党的执政地位也不可能巩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执政,能不能解决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第三,也是由发展是硬道理决定的。无论是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是从解决国内、国际的各种问题(如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祖国的统一,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来看,都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我们在解决各种问题时才有更多的主动权,我们在国际上所起的作用也就能够更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第四,是总结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得出的。

  例题3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答案要点】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由其阶级性以及科学的指导思想决定的。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需要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紧地联系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放在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把握住了党的先进性的真谛,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也就从根本上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例题4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

  【答案要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也在坚持执政为民。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上就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也就是执政为民。

  (3)联系实际如社会保障、就业、分配等,说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

  五、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问题

  例题1

  下面是有关两岸关系的材料

  材料1

  4月26日~5月3日,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到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举行正式会谈,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谈。

  两党共同体认到: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两党基于上述体认,共同促进以下工作:

  第一,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第二,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第三,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第四,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第五,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人民日报》(2005年4月30日 第一版

  材料2

  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胡锦涛重申,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双方发表了会谈公报,达成“六点共识”:促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速恢复两岸平等谈判;坚决反对“台独”,共谋台海和平与稳定;推动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促进建立两岸和平架构;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推动建立“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及台商服务机制。

  ——《人民日报》2005年5月13日 第一版

  材料3

  2005年7月12日胡锦涛会见新党大陆访问团。会见中,胡锦涛认真听取了郁慕明等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意见和建议。郁慕明说,新党本着向人民交代、对历史负责的初衷,始终如一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分裂的立场。此次新党组团到大陆访问,定位为“民族之旅”,就是要寻求民族浩然正气、振兴中华民族。从广州的黄花岗、南京中山陵,到大连万忠墓,到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过去的一段历史,也看到了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犹在耳边,统一尚未成功,同胞仍需努力。面对新纪元的挑战和契机,两岸的中国人应当抓住机遇,携手合作、团结奋斗,全力弘扬中华文化,全力发展社会经济。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人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在本世纪结出丰硕之果。在认真听取了郁慕明等的意见后,胡锦涛就当前发展两岸关系提出4点看法。第一,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第三,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第四,切实照顾和维护台湾同胞的切身权益。

  ——《人民日报》2005年7月13日 第一版

  请回答:

  (1)指出上述材料的共同点并说明访问的意义。

  (2)为什么会有这些共同点?

  (3)这些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共同点:坚持“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 促进改善两岸关系,共谋台海和平与稳定。

  这些访问有助两岸人民消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削弱了“台独”势力的生存基础,同时,向国际社会表明双方努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肯定。

  (2)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只有实现祖国的统一,才能维护主权和国家领土完整,才有可能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事业。

  (3)这些共同点说明:“台独”不得人心,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六、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例题1:当前为什么特别强调消除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障碍?

  【答案要点】

  当前,要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消除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障碍。这是因为,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要搞好“五个统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都要靠深化改革。因此,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一,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例题2

  加强宏观调控

  见政治经济学例题

  例题3

  如何全面提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答案要点】

  一是要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要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二是要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根据我国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更好地把引进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三是要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双向对外开放格局。四是要着力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强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创造良好法制环境,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改进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要完善对外贸易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切实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例题4

  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于

  见政治经济学例题

  七、民主政治建设

  例题1

  中国的民主观与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重要知识点)

  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民主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

  例题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是有机的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遵循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首先,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是完全一致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将人民群众的各种要求和意见加以综合,把最能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主张付诸实践。这个过程,就是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

  其次,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统一。实行依法治国,不仅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地位,而且是在新形势下巩固和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同时,实行法治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也是党领导人民遵守和执行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再次,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也是完全一致的。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广大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对人民的法律权利的切实保护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是中国发展民主政治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