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资格考试 > 2006国家公务员面试全方位指导 > 正文

知彼——了解和研究面试内容

http://www.sina.com.cn 2006/01/16 15:57  金榜公务员

  第二节知彼——了解和研究面试内容

  一、对面试内容的准备

  参加面试前,最好对面试问题有所准备。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设想面试中可能要问到你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想象你在面试时要提出的问题。因为应聘单位不同,工作性质
不同,主考官不同,提出的问题肯定也不同。同样,由于应试人面临的情景不同,各人自身的情况不同,想要提出的问题也不会相同,所以,对于面试问题的准备,应试者不要企图事出万全,预先做好一切答案,这不仅不可能,也没必要,否则面试将会变得毫无意义。作为公务员录用面试,总会有共通之处,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归纳出公务员录用面试的一些共性,找出一般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下面,我们就以公务员面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例子,引导应试者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的准备。

  1.应试者个人信息

  主要是有关应试者自身的基本情况,如精力、活力、兴趣、爱好、特长、恋爱、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理想和抱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可以有多种回答,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与个人简历和求职信上的对应信息一致,千万不能自相矛盾;②不要谈一些与做好所应聘工作无关的东西,即使是你的特长和优点;③谦虚谨慎,不可表现得野心勃勃,惟我独尊。

  2求职动机

  弄清应试者的求职动机,是主考官的基本任务之一。大凡有经验的考官,都不会放过考察、验证应试者求职动机的任何机会。这一类问题有:①你为什么辞去原来的职务?②你为什么来本单位应聘?③你对应聘职位有哪些期望?④如果你被录用,今后五年内你会如何发展自己?⑤谈一谈你的上级,并谈一谈你的同事,如何?③你在工作中追求什么?等等。众所周知,中国的

公务员待遇比较低,生活也比较清苦,强调的是公仆意识,奉献精神,责任心,事业心等精神上的追求。所以你在谈自己的求职动机时要真诚地显露出自己崇高的精神境界,对于金钱、名利绝不能表现出崇拜、贪婪的心态,否则你将被淘汰掉。但也不能过于清高,不能把物质利益贬得不值一谈,否则将被判定为虚伪或不通人情而被刷掉。对自己以前的工作单位、职务、职位不能进行诅咒式的攻击,更不能怨恨以前的领导和同事,否则你将被怀疑缺乏容人之量,气度狭小,性格尖刻,自私自利,反复无常,无法与人合作,藐视领导权威,玩世不恭,无组织无纪律,这样的你将被毫不犹豫地取消应聘资格。

  3.工作经验

  在人员甄选录用中,用人单位一般坚持这个原则,即在素质、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工作经验优先。特别是对职位比较高的人员,工作经验是必须的。因此,有经验的考官,肯定会询问应试者的工作经验,并验证其是否属实。这类问题有:①你以前都从事过哪些工作?你最喜欢哪个工作,为什么?你最讨厌哪个工作,为什么?②你最近的工作有哪些职责?③你在工作中曾取得了哪些值得自豪的成绩?④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你能谈一下在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和所受的挫折吗?⑤你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解决的?等等。因为,主考官所关心的是与你目前正在申请的职位和工作有关的工作经验,所以你必须把有利于你做好应聘的工作的经验说清楚,突出地强调一下,不要漫无边际地闲聊。有经验的考官往往采用案例性的提问证实你所说的工作经验。例如一个有从事办公室工作经验的候选人应聘办公室主任的职务,主考官就可能会问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一个办公室主任的基本职责是什么?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和经验?你以往工作中最头疼的协调问题是什么?你是怎样处理的?处理后的效果如何”?等。如果应试者曾是一个公司的销售经理,主考官就可能会问有关如何做好销售经理的问题。此外,主考官在询问工作经验的同时往往也在分析你的离职原因,求职动机,在回答的时候,要考虑周全,不要误入陷阱。

  4.教育和培训

  主考官一般会验证一下你在简历和求职信上所说的是否属实,你所受的教育和培训是否有利于完成你所应聘的工作。这类问题有:①你是哪个学校毕业?哪个科系毕业?②简单介绍一下你的专业好吗?③你最喜欢的功课是什么?为什么?④你受的哪些教育和培训会有助于做好你要应聘的工作?为什么?⑤简要谈一下你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好吗?⑥你的学习成绩怎样?你是否满意?⑦你在工作中主要受过哪些培训,效果怎样?等等。对自己所受的教育和培训一般应如实回答,不要把自己拔得太高,回答时要谦虚一点,不可旁若无人,夸夸其谈。要特别突出自己所受教育培训与你所应聘的工作之间的关系,要有所分析,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5.未来的计划和目标

  用人单位非常关心新进员工的心态和打算,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否会将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有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因此,主考官对这些可能成为本单位新进员工的应试者,往往会问及其未来的计划和目标。这类问题有:①如你被录用,你准备怎样开展工作?有什么设想?②如有其他的工作机会,你怎样看待?③你打算沿着这条职业道路走下去至少五年至十年吗?十年后你希望从事什么工作?④进入我们单位后,你认为自己的优势和不利因素是什么?⑤你是否确定了在我们单位的奋斗目标?你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等等。对于未来的计划和目标,你自己必须要有所考虑,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在回答时要把握住这样一个原则,即个人的计划和目标应当服从于组织的计划和目标,不能太理想化,不能犯个人主义的错误。这类问题不太好回答,事先要仔细、全面地考虑,面试时不可避而不答,应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方案,尽管可能不成熟,但总比一无所知好得多,因为主考官关心的往往不是你的设想和方案是否可行,而是你对这类问题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如果你能提出可行性的计划和方案,符合组织的利益和需要,那么你将成为优先的被录取者。机会和成功点将留给有准备的人,好好努力吧!

  至于面试中考察表达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判断能力、自控力等的问题,你可以做一定的准备,但一般不是短期能见效的,因此不要为此劳神费力,树立起自信心,发挥出正常的水平,你就成功了。

  6.可能向主考官提出的问题

  如果你想问主考官一些问题,事先一定要想清楚该不该问,怎样问,整理好、归纳好,提问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找没趣。所提问题应限制在询问应聘单位和应聘职位的范围内,但在招聘告示、单位介绍中已有的内容,主考官已经介绍过的内容要排除在提问之外。不要问特别简单或复杂的问题,要回避敏感性的问题。通过其他渠道可以了解的信息,一般不要在面试时问,如工资、待遇问题。可以问一些像有关应聘单位在前进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之类的问题。总之,在面试前除非感觉确有必要,不要费心费力去准备一些所谓的问题,即使准备了,也不是到时候必须要问,临场应试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能拘泥于自己制订的计划。例如,当你发觉主考官迫切希望结束面谈,你就不要反其意而行,非得追问几个问题不可。虽然面试是双向的交流,但不要忘了还有主考官和应试者之分,不要忘了自己是应试者而不是主考官。

  二、调查研究应聘单位和应聘职位

  1调查研究的目的

  现代社会,信息非常重要,谁能及时、迅速、准确地获得对自己有用的大量信息,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为成功创造出必要的条件。而为了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面试前对应聘单位和应聘职位进行调查研究,是获取有用信息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对应聘单位和应聘职位不了解,会造成你在面试过程中心里没底,处处被动。面试有一个重要的评价要素,就是求职动机。主考官经常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你对我们单位了解吗?你为什么来应聘?你对你要应聘的职位了解吗?你为什么应聘这个职位?假如你被录用后,你将如何开展你的工作?对于这样的问题,回答绝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从来也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如果你没有进行过调查研究,你的回答很可能不着边际,你可能自以为回答得很得体很巧妙而实际上犯了重大的忌讳。假如你所应聘的职位本来就要求按章办事,循规蹈矩,你却大谈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面试过程中,你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根据,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个客观实际就是指应聘单位和应聘职位的实情,离开这一点,你的回答就失去了根基,你的成功也就失去了保障。

  对所要应聘的单位和职位进行调查研究,会减少你应聘的盲目性,从而减少你被录用以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差,也有利于今后顺利开展工作和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开发。求职动机不单是主考官必须关心的问题,也是求职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求职者必须对自己的求职动机有明确的认识,而这种明确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可靠的信息基础上,因此,你必须了解应聘单位和职位尽可能多的情况。不少报考公务员的人员凭一时冲动,被录用以后才感到大失所望,经常抱怨待遇低,发展机会少,工作乏味、单调,人际关系难以协调等。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在事前经过调查研究,一般都是可以发现的,如果你在了解了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后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么你就不会在将来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能更快地面对现实,适应单位的环境,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调查研究的内容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单位选择、职位选择而服务;二是为面试取得成功而服务。一个人要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对像职业选择、单位选择、职位选择这样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使你的选择有科学可靠的根据。然而,你的选择应依靠什么呢?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呢?首先,你应当调查研究当前的就业形势,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政策,从宏观上把握你的现实处境;其次,了解你可能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第三,了解你可能会从事的职业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未来发展的机会;第四,了解你可能应聘的单位的社会地位,待遇水平,发展前景。以上所列的四项调查研究内容是从宏观上考虑的,保证你在大的方面减少或防止选择上的失误。

  下面,我们再从如何争取面试成功这个角度,提出一些需要调查了解的具体问题。第一,要调查研究应聘单位的性质、主要职能、组织结构和规模;第二,要调查研究应聘单位的人员结构,如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以及人际关系等状况;第三,了解有关应聘职位尽可能全面真实的信息,如工作的性质、中心任务和责任,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对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技术特长等的专门要求;第四,了解单位主管、你所应聘职位的直接上司以及可能的面试考官的个人情况,如姓名、教育程度、专业、出生地、民族、信仰、家庭、兴趣爱好等;第五,面试的大约时间,面试场所的环境,面试可能采取的形式等;第六,有关单位的新闻报导,有关可能出现面试考官的新近情况。

  3调查研究的方法

  虽然调查研究十分必要,但因为时间、财力等条件的制约,调查研究的进行会受到种种限制,应试者一般很难获取足够的信息。这并不能成为放弃调查研究的原因,应试者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尽可能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因为有信息总比没有信息要好,信息多总比信息少要好。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了解宏观的和原则性的问题。比如,你可以通过阅读各种报刊杂志,新闻报导,调查报告等了解到国家的经济、政治形势,就业形势和政策,这对职业声望调查,行业比较调查都有参考价值。你可以去应聘的单位查阅其内部报刊、文件、规章,这是比较有实际价值的信息源。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时,要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努力从浩瀚繁杂的信息中提取真实、有用的信息。

  (2)间接访谈法。这里的间接访谈法,是指请人代替你对你所要应聘的单位进行访谈。你可以请亲友、同事、同学、老乡等关系比较亲密的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帮你寻求必要的信息。你要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去获取宝贵的信息资源。你要多与人沟通,让他们知道你想要了解的信息,有些人会主动帮忙,有些人只要你请他们帮忙他们也乐于相助。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有时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重要信息,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而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现有资源和发掘新的资源为你服务。

  (3)直接访谈法。这种方法是指你有可能会去应聘的单位亲自进行访谈。直接访谈的对象可以是单位领导,可以是一般职员,如秘书、司机等。访谈可以采取社会调研、实习考察、新闻采访等多种形式。访谈次数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多次。采访前最好预约,得到允许后再登门采访。采访时要注意礼仪,态度要诚恳,谦虚,言谈举止要自然得体、落落大方,要表现出朝气和活力,话题要集中,尽量引起被访者的兴趣,访谈时间一般不要太长以免影响他工作,访谈结束时要诚挚地表示感谢。如果你以后真的去你采访过的单位应聘,而主考官又曾是你的采访对象,那么你的采访就成为了一次面试,你可能因为采访时的出色表现而获得了成功的机会,也可能因为采访时的蹩脚表现给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而失去成功的机会,所以直接访谈法既给你增加了让单位了解你的机会也增加了暴露自己的缺点的机会,机遇和风险并存,因此,在直接访谈时必须慎重,努力表现出你的优势。

  (4)信息共享法。这种方法是指与人合作寻求信息,彼此交换信息,作一种互惠的交易。比如,你想去北京市财政局应聘,你的一个同学想去北京市统计局应聘,彼此都不愿去直接访谈,这时你们就可以做一个交易,由你去统计局访谈,你的同学去财政局访谈,访谈结束以后,互相交换信息,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信息共享的方法对双方都有利,方式灵活多样,例如,你可以让你的一位朋友帮你搜集有关你要去的应聘单位的信息,你则帮他探求有关他们公司需要的客户信息。信息共享法的精神是互惠互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把握了这种精神你会受益无穷。

  (5)专家咨询法。你可以向就业指导专家咨询有关你要应聘的单位和职位的各方面信息,如果该专家是真正的指导就业专家,你将获得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但由于国内的专家咨询业务较少,专家的整体水平也偏低,所以,不要盲目相信专家的建议,最好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如果你有幸能接触到长于工作分析和人员甄选录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听听他们的建议将会大大增加你成功的机会。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会帮你分析你应聘的职位的工作特点和任职资格要求,因而可以使你在面试中掌握主动,应对自如,有望获胜。

    在新浪网,每天有数百位公务员战友的各项疑难问题得到高手的热情帮助,你有问题吗?快来加入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