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之于意象派的重要意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5/25 19:48 新浪考试 | |||||||||
中国诗歌之于意象派的重要意义 12月17日 如果不是女友上完外国文学导读课后和我讲起庞德对李白《长干行》的翻译,我还不知道中国诗歌之于意象派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被称为“ 美国现代诗歌之父”的庞德,对中国诗歌非常推崇,他认为很多中国汉字本
从52章到61章共10章,史称“ 中国诗章”,描写了繁荣昌盛的古代中国,宣扬了孔子的儒家伦理哲学,用他理想化了的儒家文明来反对基督教和资本主义。 庞德特别喜爱中国诗歌,1915年他根据美国东方学家费罗诺萨的译稿整理出版了译诗集《华夏集》(Cathay),收有《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的诗以及郭璞、陶渊明、李白的诗共18首。如李白《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就被庞德翻译成《商贾之妻一封信》,这其实是庞德没有真正理解(或者是因为并非根据中文原作翻译而造成的)诗句的意思,将“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几句误认为是思妇写给丈夫的一封信了。 此后,他又翻译出版了多种中国诗的译本。其译作的共同缺憾是“ 达雅有余,信不足”。这或许是由于儒家“ 情本体”(李泽厚语)文化所造成的中国诗歌精髓“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特性的缘故吧。 众多对于庞德代表作《在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的译文中,我以为赵毅衡版本最为贴切:《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原文为: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彼此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不同,翻译与原文便有了距离,而不能完全契合。由是,翻译只有在可能性范畴中存在。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