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热潮明年不会大涨 三大原因致湖南人冷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8/14 10:44 潇湘晨报 | |||||||||
香港高校高额的奖学金是吸引内地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料图片) 今年7月20日,湖南师大附中的邹洁羽“陷入”甜蜜的烦恼之中——她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邹洁羽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 无独有偶,今年很多优秀毕业生都面临着和邹洁羽一样的烦恼。而在这些烦恼的背后
短兵相接 港校招走15名高考第一名 据了解,香港高校到内地招生始于1998年。当时的做法是,港校委托内地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10所高校“代招”学生,这些高校把一些已经考入该校的学生推荐给香港高校。那时,港校在内地招生的总数也就几十名。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2002年。2003年起,教育部允许港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但仅限于北京、上海、广东等6省份,到今年允许港校在内地自主招生的地域增加到20个省份。 随着自主招生的地域不断扩大,香港高校的“野心”也迅速膨胀起来。今年,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4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优秀生。 更让人惊叹的是,在这次面对面的“招生战争”中,居然以香港高校胜利而结束——一份调查显示,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一流高校录取,愿意选择前者的比例竟然高达71.2%。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结束后,内地共有15名高考第一名投入其怀抱,北京市文理科第一名亦投入香港高校怀抱。 鲶鱼效应 能否推动内地高招改革 今年,香港高校的有力“入侵”强力触动了内地高招神经,有专家甚至借机疾呼:内地名校将被港校扫成“二流”! 7月24日,“港校冲击论”因为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刘明利的一席话达到了巅峰。刘明利在广州面对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香港高校所享有的招生“特权”对内地高校极不公平。 如何来理解刘明利所谓的“特权”?据解释,在内地,考生在没有得知分数的前提下填写志愿,接着相关部门按照一定比例投档,从中录取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就只能上比第一志愿差许多的学校。 而港校采取考生自行选报、高校自主录取的办法。这种方法确保了学生即算被港校录取,也丝毫不会影响其他学校录取该考生。在这一办法下,考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也是让邹洁羽等人产生甜蜜烦恼的原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面对港校在内地招生的升温,有专家将其形象地比作“鲶鱼效应”。“这不是‘狼来了’,而是‘鲶鱼效应’。”北航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郑晓齐肯定地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将改变目前高校的竞争格局。而更多优质高校参与招生竞争,受益的无疑是学生。所谓“鲶鱼效应”,是指在运送沙丁鱼的过程中,在鱼槽中放一些鲶鱼,让沙丁鱼紧张起来,增加群体活力,防止死亡。 未来,是中国内地的名校迅速采取或扩大自主招生的范围,还是将港校通归到目前已有的招生体制之中?让大家拭目以待! 影响湖南 港校热潮明年不会大涨 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出国机会,让内地考生对港校趋之若鹜。而香港高校之所以吸引内地考生,50万港元的奖学金也是重要筹码,而北大清华并未开出这样的条件。 在被誉为“会读书”的湖南人眼里,港校却未成为香饽饽——今年,湖南仅有5名同学入围香港大学内地本科生录取计划名单,而北京则有90多名学生入围。而据相关专家预测,虽然香港高校的一个长期目标是要把非香港本地学生的比例从现在的6%提高到25%,但明年湖南的港校热也不会大涨。 导致湖南人冷看港校的因素很多。首先,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声望已在各位家长心里根深蒂固;其次,并非每个内地学生都适合到香港高校去就读。比如香港大学的教学方式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灵活性和表达能力等,“死读书”的学生如果到香港大学就读,肯定就会觉得很难适应。另一个原因是就读港校给家庭的经济压力很大。如就读香港大学每年的花费接近10万元港币,这对于湖南居民而言是笔庞大开销。 本报记者 刘 勇 储文静 实习生 谭 超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