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 > 2007年考研时政复习 > 正文

考研时政专题二十三:黎以冲突

http://www.sina.com.cn 2006/10/19 14:05  文登学校

  专题二十三:黎以冲突

  1、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发动了越境袭击,俘虏2名以色列士兵,打死7人。以军随即予以反击,双方发生激烈交火, 黎以冲突爆发。当日午夜,以色列举行特别内阁会议,决定对黎真主党采取军事行动。随后,以军开始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逐渐加大空袭力度,并深入打击黎境内目标。7月下旬,以军对黎真主
党武装展开地面攻势,黎真主党武装也频繁向以境内目标发射火箭弹,双方冲突不断升级。14日,以色列完成对黎全面封锁。15日至18日期间,以色列首次轰炸了贝鲁特市中心,炮击黎巴嫩港口和重要桥梁,打死33人;黎巴嫩发射火箭弹袭击以第三大城市海法及以北部地区;各国驻黎人员陆续撤离。19日,以地面部队进入黎巴嫩展开进攻,并决定无限期持续在加沙黎巴嫩军事行动。20日,美海军陆战队员在贝鲁特登陆,协助侨民撤离。23日,以军空袭已造成黎巴嫩356人死亡。24日,以色列和真主党武装分子进行了交火,九名以军士兵在交火中受伤。黎以冲突不断升级还造成双方人员大量伤亡,并殃及无辜。从7月中旬起,各国纷纷从黎巴嫩撤侨。7月26日,以色列空军袭击了黎南部边镇希亚姆,造成包括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在内的4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身亡。30日,以战机对黎南部的加纳村发动空袭,造成至少54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37名儿童,酿成黎以冲突爆发以来黎平民遭受伤亡最惨重的悲剧。31日, 以军在宣布停止空袭后再次轰炸黎南部。8月1日,以色列称48小时期限过后将恢复对黎巴嫩进行空袭。8月2日,以军袭击黎医院。

  2、2006年8月初,法国和美国达成一项关于解决黎以危机的决议草案,并于5日提交联合国安理会。针对黎巴嫩局势以及美法草案,阿拉伯国家外长7日在贝鲁特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完全支持黎政府在

罗马国际会议上提出的解决黎以危机的7点方案,强烈反对美法草案中未提及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和释放被以关押的黎囚犯等问题。在美法两国对有争议的决议草案进行修改后,联合国安理会8月11日一致通过了关于解决黎以冲突的第1701号决议。根据决议,以色列在黎巴嫩政府军和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开始在黎南部地区部署的同时从黎撤军。8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声明宣布,黎以双方的停火时间“将从格林尼治时间8月14日5时正式生效”。

  【背景资料】

  1、黎冲突各方得失:检查以黎冲突各方得失,既要看现实后果与期待之间的距离,也要看这场战争客观的战略后果。对于前者,面对同一结局,当事方可以在事后故意缩小战前期待,然后声称取得胜利。比如黎巴嫩真主党绑架了以色列士兵而在未予归还情况下实现停火,可以说它胜利了。然而这并非它的原先期待,真主党的目标是通过对以色列的打击,检验它的力量,激励巴勒斯坦抵抗以色列的意志,并引起伊斯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同时分流伊朗当前在核问题上所面临的紧迫的国际压力。然而在上述战略目标上,真主党的目标几乎全部落空。由于联合国维和部队和黎巴嫩政府军将被部署在黎以边境地区,真主党在这个地区再度挑起冲突的可能性下降,它在黎巴嫩的政治作用势必跌落,它对巴勒斯坦的影响力也将随之下坠,它对伊朗等伊斯兰外部世界的价值也会减弱。可以说真主党是这次冲突的输家,尚未被释放的以军士兵已经成为真主党的累赘而非资产。与真主党同处穆斯林阵营的巴勒斯坦和伊朗政府都处境不妙。巴勒斯坦建国进程艰难,受到以色列的种种限制,哈马斯当局上台后虽被美国抵制,但作为弱势政府仍希望改善与华盛顿的关系。它无法公开支持被美国定位为恐怖组织的真主党。随着真主党未来干预巴以关系能力的下降,巴勒斯坦方面的战略处境更为困难,回旋余地更为狭窄。同样,随着黎以冲突停火,中东地区的伊朗核问题马上重返国际社会视野,伊朗面临的国际压力在本月下旬将达到高潮,这对伊朗十分不利。作为反制,伊朗总统刚刚表示不能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这恰恰反映了伊朗对中东停火方式的失望。这次得利的,应该是黎巴嫩政府、以色列和美国方面,尽管程度不一。战火发生在黎巴嫩,黎巴嫩人民和物资财富蒙受损害已不言而喻。但是,通过这次战端削弱真主党力量乃是政府所得,而且通过切断真主党与以色列的接触,有望在未来有效阻断发生类似冲突的可能,这无疑是收益。以色列尽管在反击过程中有过度行为并备受谴责,但从长远角度看,以色列方面仍得大于失,那就是树立强硬姿态,对任何损害以色列正当利益的行为,都坚决还击,即使过度。虽然以色列尚未要回被绑军人,但这只是战术层面的问题。在战略上,借机坚决打击真主党,强化对巴勒斯坦建国进程的掌控,并削弱伊朗等外部势力对以色列安全的干扰,才是根本的目标。从这些指标观察,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的停火决议,对以色列的长期安全提供了新的资源,总体来说是有利的。美国没有置身于外:维护以色列的安全、削弱甚至解除真主党武装、扩大黎巴嫩政府的权威、并打击伊朗对真主党可能的幕后支持,都是美国的利益所在。检查这些指标,美国大致都已达到,因此也是赢家。

  2、黎以冲突的历史: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长期以来,黎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装直升机袭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炸毁了十多架黎民用飞机,以报复以色列一架民用飞机在雅典机场遭巴武装人员袭击。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贝鲁特,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区。6月13日,以军撤出黎巴嫩。1982年6月初,以军出动地面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南部地区,并将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赶出黎巴嫩。1985年1月,以色列开始分阶段从黎巴嫩撤军。但以色列以保卫北部领土安全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区”,并将以支持的“南黎巴嫩军”留在黎境内。1992年2月,以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此后,黎真主党武装同以军进行了多次交火,黎以冲突不断升级。1993年7月,为打击黎真主党和巴游击队有生力量,以军对黎南部发动大规模的轰炸。在双方为期一周的激烈交火中,造成15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7月底,黎以双方达成谅解,实现停火。1996年4月,为报复真主党武装对以北部的

火箭袭击,以对黎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黎以军事冲突持续了16天之久,造成黎16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多万人沦为难民。26日,黎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2000年初,为报复真主党武装的袭击,以多次出动战机对黎南部真主党游击队的基地进行轰炸。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但由于以色列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3、黎巴嫩真主党:黎巴嫩真主党是黎什叶派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成立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创始人是穆萨维。该组织成立初期一直处于秘密状态,1984年开始使用“真主党”的名,1985年发表声明宣告正式成立。黎真主党主要由从“伊斯兰阿迈勒运动”中分裂出来的力量组成,其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拥有民兵约5000人,在年轻的穆斯林教徒中很有影响。真主党总部设在贝卡谷地的巴勒贝克市,最高领导机构是由12人组成的协议委员会,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贝卡谷地、贝鲁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叶派聚居地区。现任书记是哈桑·纳斯鲁拉。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黎各派别根据政府的决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装,但真主党以抗击以色列为由,没有解除武装组织及上缴武器。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真主党坚决反对和谈,认为解决阿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消灭以色列。因此,真主党的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并主张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兰共和国。1991年阿以和谈开始后,真主党频繁袭击以在黎南部设立的“安全区”。因此,以色列一直视黎真主党为“恐怖组织”,并将其作为重点打击和报复的对象,多次袭击其基地。1992年2月,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在以色列的空袭中被炸身亡。此后,哈桑·纳斯鲁拉接替穆萨维的位子,成为真主党的领袖。真主党从1992年起参加黎巴嫩议会选举,并成为黎巴嫩最大的反对党。2000年5月以色列从黎南部地区撤军后,该地区实际上由真主党控制。

  4、真主党总书记哈桑·纳斯鲁拉:1960年8月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郊区的一个什叶派穆斯林家庭。“纳斯鲁拉”在阿拉伯文中意为“真主胜利”。纳斯鲁拉16岁时前往伊拉克的什叶派圣地纳杰夫学习宗教,1978年回国,次年加入“阿迈勒运动”。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他脱离“阿迈勒运动”,加入新成立的黎巴嫩真主党。1992年2月,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在以军空袭中被炸身亡后,纳斯鲁拉接替穆萨维,担任真主党总书记至今。作为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在支持者中威望极高。他极具演说才能,且十分幽默。公开露面时,蓄有长须的他总是戴着眼镜和头巾。敌视他的人把他看作是“黎巴嫩恐怖组织的头子”。但对广大的穆斯林,特别是什叶派穆斯林,他则是反抗以色列的“民族英雄”。长期以来,纳斯鲁拉一直拒绝承认以色列,主张通过武装斗争结束以色列的占领。自出任真主党总书记以来,纳斯鲁拉一直注重改善真主党的形象,积极推行“温和主义”,以赢得更为广泛的支持。他利用真主党拥有的资金建立了几十所学校、50家诊所、4家医院以及各类公司和农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福利网。他的所作所为在黎巴嫩深得民心,同时也使真主党拥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多年来,真主党武装一直坚持在黎巴嫩南部地区开展同以色列军队的武装斗争。2000年5月,以色列单方面撤出黎巴嫩南部后,真主党武装迅速占领了这一地区。此后,由于以色列没有从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交界地区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真主党武装在纳斯鲁拉领导下一直对以境内目标发动袭击。由于纳斯鲁拉一贯坚持反以立场,以色列一直把他作为暗杀的目标。2003年8月22日,以色列一家报纸曾刊登“扑克牌通缉令”,其中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名列榜首,纳斯鲁拉紧随其后名列第二位。此次黎以冲突爆发后,风格强硬的纳斯鲁拉再次成为以军重点袭击的目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