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津作文:六岁那年的圣诞节(节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6日 13:05   新浪考试

 

  六岁那年的圣诞节(节选)

  [美]弗洛伊德•德尔

  那年秋天,我穿着一双鞋底快要磨穿的鞋子去上主日学校。有一次,校长将各个班级的学生全部召集起来讲话,说这些日子人们的光景不太好,许多贫困的孩子甚至吃不饱肚子。我是第一次听说有这种事。校长号召大家在下个星期日从家里带些食品来接济那些穷孩子。我为那些孩子感到十分难过。

  (“快要磨破的鞋子”表现了“我”家境的贫寒,而“我”竟不知道自己就是那些贫困孩子中的一员。)

  学校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小信封,好让家长捐些钱放在里面让我们带回学校去,并要我们在小信封的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名字。紧接着的那个星期日,妈妈给了我一小袋土豆,让我带到学校去。我扛着那一小袋土豆到了学校,四下环顾,寻找那些穷孩子,我感到失望,因为我找不到他们。我只在故事中听说过穷孩子。老师叫我跟其他孩子一起把捐献的物品放到房间里的一张大桌子上。

  (在“我”的心中,是要找比“我”更穷的孩子,然而却找不到,暗示了“我”是最穷的,没有人比“我”更穷。)

  我还随身带来了那个黄色小信封,里面装了一些钱,是给那些穷孩子的。妈妈把钱放进去时将信封封了口。她不愿告诉我到底放进了多少钱,但我觉得出大约是几角硬币。她也不让我在信封上写上我的名字。她说,不用写了,没有必要写。她没告诉我为什么。在去学校的路上,我用手按了按信封里的硬币,发现里面不是角币,而是几个分币。

  (一系列的现象表明了“我”的贫穷。)

  那个秋天,我再也没有回去上学,妈妈说是因为我病了。开学的那个星期,我的确患了感冒,我在排水沟里玩耍,打湿了双脚,因为鞋底有洞。爸爸用薄纸板为我剪了一双鞋垫,我垫在鞋里,只要我待在家里不出门,纸鞋垫还是管用的。

  我被“囚禁”在家里,没有玩伴。我们家没订星期日报纸,只有一张地方周报,尽管我认不出那些细小的文字,但我看到上面印有圣诞老人和冬青花环的广告。

  厨房里有

日历,星期日和节假日都是红色字体;红色的“25日”是圣诞节。星期日我是知道的,因为每逢星期日,我就透过窗户,看到邻里的孩子衣着整洁地去上主日学校。而这年的圣诞节就排在星期一,我确知圣诞节就要到了。

  可事情有些蹊跷!爸妈对过圣诞节的事闭口不提。有一次我向他们提起,面对我的却只有一种奇怪的、令人尴尬的沉默。于是我再也不想说这事了。但我疑惑不解,也为此苦恼不已。为什么他们要缄口不语呢?难道是我索要的礼物过于贵重吗?

  (“我”的不知情与实际生活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和思想上的矛盾,进一步把“我”家的穷烘托得淋漓尽致。)

  圣诞夜到了,这个日子我不可能弄错,但爸妈还是只字未提。我整天都在痛苦和迷茫中等待。我跟他们一起吃晚饭,并获准在睡前可以多玩一个小时。我等着他们开口说话,可妈妈最后却轻轻地说:“你该去睡觉了。”我不得不开口了。

  “今天是圣诞夜,不是吗?”我问,仿佛不知道一般。

  爸妈相互凝视片刻,之后妈妈移开了视线。她脸色苍白,没有表情。爸爸则装出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他清了清嗓子,假装说他不知道今天是圣诞夜,因为他一直都没看报纸了。他说他将进城去把事情搞清楚。

  妈妈站起来,走出了房间。我也不想看到爸爸那一副强装笑颜的样子,干脆起身去睡觉。我没有开灯,独自一人进了卧室,在黑暗中解衣就寝,钻进被窝。

  我感到浑身麻木,就像遭受了一场打击。躺在床上,我慢慢地明白了许多事情——为此我惊呆了。

  我心灵的痛苦是继身体的痛苦之后来临的,这时我恢复了知觉。我开始明白,为什么秋天我只能带一小袋土豆去主日学校,为什么那个黄色的小信封里只装有少得可怜的几个分币,为什么我被迫辍学,为什么我一直没有新鞋穿,为什么接下来的整个冬天全家人都只能靠喝土豆汤来填肚子……所有这一切一幕幕地在我的脑海里放映,显得意味深长。

  “我是穷人家的孩子!”这正是原因所在。我必须面对现实,适应目前的境况。我曾经有许多梦想,我想过要去读密歇根大学,之后去当一名律师,在广场上对着公众做演说,之后当选美国总统。可我如今明白了许多事情……

  我曾经向爸妈要过圣诞节礼物,我再也不会了。我不再想要任何东西。我感到一阵伤痛,却又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过。第二天早上醒来,我觉得以前的一切不过是梦魇一场。

  这就是我六岁那年的圣诞节,我没有悬挂任何长筒袜,可当我睁开眼睛,我发现,床脚上却真切地挂上了一只。那是一袋爆玉米花和一枝铅笔,是爸妈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他们在我得知圣诞节到来时已经尽其所能。可他们不知道我此刻的心情,我真的什么都不再想要。

  (多么心酸的圣诞礼物,多么心痛的圣诞礼物。“我”不再想要任何东西,“我”已经长大,明白了很多东西,包括对自己的看清,对世事艰难的看清。)

  赏析

  作者以“那年秋天”起笔,一下子勾起了悠悠往事,将人的思绪拉得很长。文章中的小主人公天真地描述着自己家里的幸福生活,却不知道其实自己家竟是人们口中所提到的“贫困的人”。六岁那年的圣诞节成了“我”成长的分水岭,在那个圣诞节,作者明白了世间贫富的分化,明白了爸妈处境的艰难,“我”已经长大,不再给爸妈以物质上的压力。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是为后半部分作铺垫。我们越是看到小主人公不谙世事的天真想法,就越为后半部分小主人公那么剧痛的领悟感到心痛和心酸,而这正是本文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