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08新课程语文卷部分试题简要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 10:44   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

  二、部分试题的简要分析

  读音题为判读“都不相同”的一组多音字,正选项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极易收入囊中。成语使用恰当的是C项“淋漓尽致”,错用的“无所不为”,属贬词褒用,1995年全国卷已经考及;“安土重迁”属不明词义而用反;“不耻下问”属不明对象而泛用:常见,易准确选择。江苏卷的句子病点设置历来不够典型,不够规范,今年也难以令人满意。答案为D项: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本题得分率估计不高。第四题是“定向概括题”,这一题型为历年江苏卷命题者所乐用。但笔者认为其题干文字费解,题目大意是:提取反映“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这一定义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要求是不超过15个字。“不超过15个字”的要求使得考生陷入迷惘:是三个词语吗?还是三组短语?可能太拘泥于求稳,今年的第五题采用了“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什么普遍意义的话题,要求“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语用题通常被称作高考命题探索的“试验田”,面对当今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涌现的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命题者却放弃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

  文言文语料节选自《后汉书·吴汉传》,640多字,难度适中,题型同去年。句子翻译部分第(1)句“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中的“亲信”(亲近相信),第(2)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中的“比”(近来)、“敕”(命令)和第(3)句“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中的“潜师”(秘密出兵)、“就”(靠近)可能是致误点。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让不少考生顿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第一问是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第二题是“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登金陵凤凰台》一般认为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喻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为登临吊古之作,诗人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极为深远。

  名句名篇默写8分的分布为:高中4分、初中和课外各2分。除《庄子·逍遥游》“辩乎荣辱之境”一句较偏外,“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陟罚臧否,江州司马青衫湿,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合抱之木、千里之行”等其他七句都应在考生平时复习的视野之中。

  备受瞩目的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今年采用了小说《侯银匠》,作者是我省籍老一代作家汪曾祺先生。汪先生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选文典型地体现出了这些特色。现代小说(去年宁夏海南卷曾选用《水浒》)入阅读题,除早年春季高考采用过一次外,全国范围内是首次,有出新处。小说1000多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题是要求具体说明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第二题是回答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第三题是简要分析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人物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最后一问是: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从难度来看,应当与以前的散文阅读相等。

  现代文阅读选做题,甲是论述类文本《纯朴的嗜血者》,乙是实用类文本《晚清学人杨守敬》。两篇材料阅读量各约为800字,远较各地历次的模拟考题短小。有趣的是,前文的作者黄波在他的自我介绍中曾非常推崇他的那位乡先辈杨守敬。

  今年分值增至70分的作文题是这样的: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从提供的材料本身就至少可以作如下思考。为什么会丧失好奇心,怎样的教育导致了好奇心的萎缩,怎样才能保持一颗好奇心,永远拥有一颗好奇心,好奇心对儿童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失去了好奇心其实就是失去了什么,有好奇心就是敢于问“为什么”,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好奇心是智慧不竭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好奇心能带来惊喜和快乐也能带来烦恼,应当有怎样的好奇心,应当将好奇心投向何处,不要有低俗的猎奇心理,为什么庸俗的好奇心会有市场,等等。从行文角度考虑,可以作如下展开。写我(我们、青年、科学家等)的好奇心;写尊重(激发、培养、保持、保护、引导、利用、压抑、扼杀、讥笑、嘲讽等)好奇心;写好奇心与成功(探索、发现、文明、惊喜、烦恼等);写好奇心的作用(本质、表现、品位等),等等。考生可以记叙一段经历,讲述一个故事,想象一种情景;可以从某一角度入手作分析议论;可以围绕话题作大段抒情(如将好奇心拟人化);考生还可以用说明性文字介绍好奇心的成因、作用等知识。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引用名言名句和典型事例当是应然之举。如: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不已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后,人生就没有意义(穆勒);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好奇心是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人生是要活的,必须活得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无论如何也决不要背对着生活(罗斯福);科学利用好奇心,它需要好奇心,可是好奇心却不就是科学(贝尔纳);好奇心固然是可贵的,但好奇心需要有支撑它的渊博的基础科学修养和睿智高雅的判断力,然后有专心致志于一件有意味的研究的坚韧毅力,不被伪科学和赝科学所迷惑(范增)。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能否胸有成竹地完成一篇让阅卷教师充满期待、充满“好奇心”的文章倒是真的让12年来一直关心着他们成长的师长充满了“好奇心”。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08高考最新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